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自由研究2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7
观察月球-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和知识要求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月球的基本认识;•掌握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1.2 知识要求学生应当:•了解月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基本信息;•掌握观察月亮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月球的基本信息;•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1.月球的基本信息2.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3.月球的自转和公转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些有关月亮的图片、视频或介绍文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月球的印象和认识。
3.2.2 月球的基本信息让学生自由探究和发现月球的基本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探究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球的特征。
3.2.3 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体验在不同观察条件下观察月球的过程,比如光线强弱、云雾遮挡等,让学生探究并发现观察月球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3.2.4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对月球的观测,让学生体会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自由探究和发现如何区分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3.2.5 总结和小结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收获。
四、实验方案和过程本课程没有实验方案和过程。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对月球的基本认识和观察方法,通过自由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充分体验月球的特征和规律。
同时,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和归纳。
后续可通过搭建3D月球模型、模拟月球运行轨迹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月球。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观察月球》教案教学设计反思1. 引言本文对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观察月球》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月球的特征和观察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目标:了解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遥远和无声等特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过程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实际观察和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月球的奥秘。
3. 教学过程及反思步骤一:导入情境通过引入月亮的观察情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观察兴趣。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并对月球的观察问题进行提问。
反思:这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月球观察的背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步骤二: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对月球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复习。
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澄清和巩固学生对月球的基础知识。
反思:通过梳理知识,巩固了学生对月球特征的理解,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了准备。
步骤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讨论月球的表面特征、形状等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反思:小组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学生主动参与到观察和探究过程中。
步骤四:实际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活动。
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观察的时间点,带领学生到室外或教室的阳台等地方观察月球,要求学生记录下月球的表面特征、明亮程度等信息。
反思: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月球的特点,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但需要注意选择观察时间和场地,确保观察效果。
步骤五:思维导图综合思考教师提供思维导图的模板,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讨论内容,将月球的特点和观察方法等信息整理出来,并进行小结。
反思: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知识,加深对月球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月球的认知有了较大的提升,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月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自转和公转等。
2. 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3. 能够使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认识不同的月相现象。
教学重点:1. 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2. 能够使用望远镜观察月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望远镜、月球模型、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询问学生对月球的了解,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Step 2 学习新知(15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自转和公转等。
重点介绍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月相现象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Step 3 观察月球(15分钟)1. 准备望远镜和月球模型,让学生分组轮流观察月球。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望远镜,如调节焦距、观察角度等。
2. 提醒学生观察月球的不同区域、表面特征,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想。
Step 4 汇报观察结果(10分钟)1. 邀请学生汇报所观察到的月球现象和感想。
2.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如为什么月球有不同的月相?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复习月球的基本知识,加深对月相现象的理解。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展示月球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Step 7 课后练习(10分钟)布置课后练习题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希望以上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如需更详细的教案资料,请告诉我哦。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观察月球》教案教学设计反思前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完美发掘课程教育价值而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学生性格、语言能力、智力、思维方式等特点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整合。
观察月球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领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观察月球》教案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球的外观、组成、运行轨迹等基本知识。
•掌握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月球与人类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月亮的基本知识。
2.月亮的运行轨迹。
3.月亮与地球、太阳的区别和共同点。
4.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
5.月亮与人类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1.阐释法2.探究式教学3.情感态度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策略1.打开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2.师生共建,学生自主探究。
3.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4.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情感态度教学。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通过问问题、呈现图片、分享新闻、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出教学主题。
步骤二:基本知识的讲授教师着重讲授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组成等,通过图片、图形、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月球的特征,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步骤三:月亮的运行轨迹通过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轨迹模型,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运行方式和特征,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步骤四:月亮与地球、太阳的区别和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讨论月球与地球、太阳的区别和共同点,了解月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步骤五: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通过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展示月球,让学生了解观察月球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观察月球-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材简介本教案针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二单元《观察月球》进行编写。
该单元主要教授月球的观察、月相变化、月表特征、月球探测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月球表面特征;2.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相变化的现象;3.了解人类历史上对月球探测的发展,能够简要介绍月球探测的现状。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月相变化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显微镜观察月球表面特征的方法及月相变化的原理。
4. 教学过程4.1 概述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在夜晚时人们能够肉眼观察到月亮的变化。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月球的观察、月相变化、月表特征以及月球探测等方面的知识。
4.2 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讲解显微镜原理,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讲解月球表面的几种特征,如山脉、陨石坑、海洋等;•向学生展示月球图像,让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特征;•分组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月球表面,指导学生观察、辨别月球表面特征。
4.3 月相变化现象的理解•讲解月相变化的原理及其周期性;•向学生展示月相变化的图像,让学生观察与整理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分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相变化现象;•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看到的月相是一样的。
4.4 月球探测现状的了解•介绍人类历史上对月球的探测;•向学生介绍现代月球探测的情况;•让学生叙述月球探测对人类的意义。
5. 教学评价•通过分组观察月球表面,检测学生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的描述月相变化现象,检测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深度;•通过学生叙述月球探测的意义,检测学生对课题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讨论、分组观察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相变化以及月球探测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感到困难,建议可以添加视频或者动画以up升教学质量。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月球》教案
一、教案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望远镜观察月球;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预先准备好展示月球图片和视频资料;
2.确保可以观察月球的条件,包括望远镜、三脚架等;
3.准备好学生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
1.完成课前预习,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
2.自带望远镜,做好观察准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外观特征和运动轨迹。
2. 观察月球(20分钟)
1.引导学生找到月球;
2.向学生介绍望远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学生自行观察月球,可以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3.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
教师让学生自己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带领学生讨论月球的不同特征。
4. 实验探究(25分钟)
1.学生使用实验材料,制作月球模型;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探究实验;
3.学生自己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月球的一些问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月球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和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月相变化,更好地理解了月球的运动规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二单元月球教学设计二单元月球月球上有什么教学目标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课时.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
.课后拓展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提出研究问题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
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形成假设性解释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月球第二课时教案鄂教
版
观察结果(1)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2)各个小组汇报
观察结果集体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1)教师提问: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
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怎样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已有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决定)(2)教师指导:
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连续观察多少天?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
)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天气不好可以观察天气状况,推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并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检验自己的推测。
)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通过小组成
员的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在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接下来每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并且收集数据,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报
4、出示班级记录表格,要求每个组的同学轮流完成班机记录。
日期时间月相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的小组初一初二…… 三初一。
《观察月球》创新教案教材分析这节课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活动,总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行规律。
本课内容分为下面几个部分:一、学生根据经验描述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这一部分教材通过文字向学生提出问题:“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导入部分,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并且提出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这一部分教材配备了一幅插图和相应的文字说明,简单介绍了观察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组织学生讨论同一天晚上月球的位置怎样变化。
经过彻夜观察,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出月球的运行模式的规律。
四、指导学生观察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相和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在完成上节课的观察活动之后,教师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月相)会发生变化吗?对于这两个问题,前面一个问题学生可能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后面一个问题可能意见比较统一,但是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则可能不甚了了。
正因为如此,学生接下来的观察活动就有了动力。
五、组织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并讨论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的位置和月相变化的规律。
在这个部分,教材首先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月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不同日期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变化。
在总结上述规律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一组月相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回答五个问题:(1)招牌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2)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3)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4)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5)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这五个问题和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相比,提问的内容更加细致入微,实际上是通过具体的问题对前面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整理。
自由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认真参与模拟实 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 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 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2、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 证。
3、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 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环节 (1)引入:从宇宙 相关导语 在茫茫宇宙中, 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她
到地球, 认识地球是不发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
地
光的球体。
知道太阳是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 但是她本身是不发光 球重要的伙伴。
的。
那么地球上生命万物需要的光明是哪里来的 呢?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伙 伴。
(2)认识阳光照射 那么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 地球表面
地球时, 地球表面会出现的明暗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老师演示, 大家做好 昼夜的区别。
观察。
—— 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 ——对, 这时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 就是白天, 一半是暗的, 就是黑夜。
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的。
(板画)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
我们还应该非常熟悉的是, 地球上不仅有昼 (3)促使学生认识和夜,昼夜还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现象” ——你知道什么叫昼夜交替吗?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像上面这
(4)根据板书,知
道静止时地球表面有昼样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夜但不会交替, 只有运动吗?(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了可能产生昼夜的交替。
——看来,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
引导学生思考: 地球和太交替的现象。
那么, 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 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 在 4 分钟 生昼夜交替?并组织学内请每个小组至少拿出两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 生合作学习, 进行假设并现象的假设来。
——在纸上画出简图
画出简单示意图。
(5)按要求组织交 流汇报,并板书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有代表性的假设搬到了
黑板上,哪些假设和书本上猜测是相同的呢?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仅提出了书本上有 的四种假设, 还产生了新的假设, 看来我们同学 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
(6)怎么证实这些
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 现在我们还只是纸上
假 设 的 正 确性 —— 模 拟谈兵,我们怎么来证明这些假设的正确性呢? 实 验 —— 知 道 模 拟实 验—— 模拟实验是我们学习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常 是研究地球和宇宙知识用方法。
的重要方法。
(7)组织学生进行 模拟实验, 并要求做好实 验记录。
(8)组织交流。
(9)小结:模拟实 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发现这些假设用模拟
验检验假设都是行得通实验来检测都是行得通的, 这是我们共同的学习 的。
但不可能都是对的, 成果。
只是有一点大家都应该明白, 在真实的宇 你认为哪些观点可能是宙空间里, 这些假设不可能都是对的。
那么根据 错的。
你的知识或者你的经验, 你认为其中的哪些假设 明显是站不住脚的,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10) 在没有确切证
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不过, 需要指
据佐证的情况下, 我们不出的是, 在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之前, 我们还不 能判断假设的真实性。
这能断然否定任何一种假设。
这是不同的假设, 不 些假设各不相同, 能否找同的假设里地球和太阳处于不同的运动之中, 那 出这些假设的共同特点 么这些看似毫不相同的运动到底有没有相同的 地方呢?谁能发现这一点, 谁就是我们今天这节 课的最大功臣。
(11)组织交流 (12)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学 习, 我们围绕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 进行充分 假设,开展模拟实验,积极提出质疑,对昼夜交 替现象的产生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
到现在, 虽 然最终没能得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结论, 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那就是, 昼夜 交替现象, 一定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圆周运动 产生的。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将一直关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