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对策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02.20 KB
- 文档页数:5
构建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摘要:伴随着全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经济形势,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人均产出值在逐步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土地,加入到迁徙的农民工行列,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对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利用已有的研究理论成果,结合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旨在对重庆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出浅显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Chongqing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China had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economy, per capita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decreased graduall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industries. More and more farmers left their land and got job in the city, which pose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w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actual situatio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Chongqing, view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Chongqing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suggestion; Chongqing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重庆市作为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农业基本状况仍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由于全市主要由丘陵山地构成,水土流失面积大,保障能力差,人均旱涝保收面积小,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重庆市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文件指出,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1]。它打破了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束缚,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将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等产业融入农业产业中,构建新型的“大”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经济的表现形式[2]。1重庆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现状2008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096.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75.40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351.41亿元,增长7.7%;畜牧业178.05亿元,增长5.2%;林业21.38亿元,增长4.5%。重庆市农业的商品化率平均为59.5%,其中,农业47.0%,林业60.0%,牧业77.2%,渔业79.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26元,增长17.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 765元,增长13.2%;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 017元,增长23.0%;人均转移性收入294元,增长10.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885元,增长14.2%,人均生活消费中的衣着、居住、交通及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17.6%、24.7%、14.3%、21.3%和17.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3.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0 m2,比上年增长0.4 m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59∶1调整为3.48∶1。目前,重庆市的农业产业体系已初具雏形。重庆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理清了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初步形成了优势农业产业布局。1.1首先是稳定播种面积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要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珍惜、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守住217.07万hm2耕地这条底线。重庆市是国家确定的粮食产需平衡区,必须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坚守233.33万hm2播种面积(其中水稻面积75.00万hm2以上)和1 100万t总产的两大“红线”。通过大幅提高单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生产等有力措施,确保粮食稳定供给。1.2突出抓好生猪、蔬菜、柑橘三大优势产业1)生猪产业。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1 690万头,出栏1 001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3.0%和5.3%。到8月已动工新建规模化养猪场2 000多个。下一步是要继续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2)蔬菜产业。目前重庆市蔬菜自给率只有60%左右,发展空间较大。今后几年要着力打造渝遂高速公路蔬菜产业带、武隆高山优质蔬菜产区、三峡库区加工型蔬菜基地三大集中连片蔬菜产区,到2012年建成核心蔬菜基地10万hm2,年播种面积达到67万hm2,蔬菜生产能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3)柑橘产业。要以三峡库区10个县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三大特色生产区,到2012年集中成片新发展标准化柑橘果园5万hm2,全市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7万hm2以上,年总产量200万t以上。1.3大力发展竹木、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和蚕桑五大特色产业打造以渝西地区为主体的12个竹林生产基地县,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建设以云阳、璧山、江北等11个区县为重点的草食牲畜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基地6.00万hm2,加快形成年产鲜茧5万t的生产格局。1.4以区县为主,大力推进“一村一品”计划,深度开发地方特色产业每个区县都要培育1~2个特色产业。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历练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各区县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要锁定目标,重拳出击,一届接一届抓,一代接一代干。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形成“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2重庆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2.1农业基础薄弱重庆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民一直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和封闭状态下生存,农业基础极其薄弱。另外,重庆市农村的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受到气候条件的极大制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2.2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重庆市的农业生产都是小规模的,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难以大面积推广,规模效益在农业生产中难以突出体现。2.3科技水平落后重庆科研经费不足,人均科研经费不仅大大低于其他3个直辖市,而且也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重庆市的科研机构也比较少,效率也不高。2.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首先,重庆市的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重庆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绝大多数都在农村。其次,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仍然留在家中务农的多为老弱妇孺。再次,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很差。2.5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滞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农户经营规模小,社会化服务成本高;综合服务功能弱化,农产品商品化率低;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2.6开发旅游农业基础薄弱1)从自身条件来看主要受4个方面的制约。首先是现有农村生态环境的可观性和可居性较差。其次是农村经济基础差,教育滞后,特别是交通、通讯、能源供给、给水排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基础配套上相对落后。再次是旅游农业生产力布局受地形地貌的约束大,不利于大规模、高科技现代旅游农业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最后是农业发展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短缺。2)从外部环境来看同样受制于3个方面。其一是城市化的侵扰,造成对郊区农村土地的不断占用、生态破坏和文化冲击。其二是一些旅游农业项目用地得不到保障。其三是周边目的地特别是成都片区旅游农业的竞争。3重庆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3.1加大区域规划,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布局1)在主城8个农业区及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郊区,要着力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是依托城市的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3]。在发展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会展农业、休闲农业、超市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努力为城市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2)在渝西以及梁平、垫江、长寿等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县,要着力发展丘陵高效型现代农业。主要是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一批现代粮油、畜牧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产品加工以及产品流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大户,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和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3)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型现代农业。主要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将三峡库区的柑橘包装成为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将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走廊,将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将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建设成为全国油茶基地县,将涪陵、万州主产区的青菜头打造成重庆蔬菜的第一品牌,将城口、巫溪、巫山建成板栗、核桃等干果基地,既保障产品供给,又服务库区发展。3.2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1)实施信息化工程。创新服务方式要建设贯穿市、县、乡的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普及网,做到农民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检索,咨询有关专家和机构[3]。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强化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加强培训力度。四是加强考核力度。3)建立农技推广协作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一是在各科研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中设立农技推广部门,专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二是鼓励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走进科研单位及高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研究;三是改革投入机制,要求龙头企业在申报国家项目时,必须要有科研单位和科技服务专家的支撑与配合,让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4)延伸服务领域,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面向产前、产中,以产后为重点进行系统部署,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配送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农业效益从产中向产后增值转变,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让农民在增产的同时能够增收。5)办好农民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解决目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3.3依据当地特色合理开发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旅游新功能1)应遵循先规划,后开发,再经营的思路,充分考虑重庆山地坡耕、小块农业和库区水位上涨的实际,利用山坡、林草、水田、旱地、果园、劳作方式、生活习俗、民居村落、气候气象及农业科技等农业自然生态、文化科技要素构建特色各异的旅游农业区。2)要充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搞好旅游农业的基础配套建设和乡村环境建设。重点突出道路交通、给水排水和能源工程[4]。3)要切实保护好农业生态和地方民俗文化,杜绝农业生态破坏和文化污染,防止非农化开发,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J].农村经济,2004(6):44-45.[2] 周应恒.宽视觉构建农业产业体系[J].江苏农村经济,2007(8):27-29.[3] 刘贤双,阎应红,杨德,重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10(1):7-9.[4] 毛勇.重庆开发旅游农业的条件评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335-336.。
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县域城郊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县域城郊地区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农业发展既受城市的影响,又受农村的影响,发展的路径和问题也有其独特性。
本文将从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问题分析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县域城郊地区的土地资源一方面受城市扩展的压力,另一方面受农业生产的需求,导致土地利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大量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空间被挤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县域城郊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导致了农产品供给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差,农业产品陷入价格波动的困境。
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县域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4.农产品营销不畅如何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一直是县域城郊地区农民的痛点。
农产品供给结构单一、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等问题造成了农产品营销不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5.环境污染问题县域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二、路径探究1.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要对县域城郊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限制农村土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的规模,保护和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农业产能。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该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产品的差异化和品牌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3.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是指以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优势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和科技创新,生产出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市场需求不足,导致部分农产品滞销;技术创新不足,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影响消费者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例如开拓市场,培育消费需求,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创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研究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促进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全面了解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提出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2. 识别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对策提供依据。
3.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包括开拓市场、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推动特色效益农业的健康发展。
4. 总结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可行建议,促进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技术创新不足、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
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并结合重庆农业发展趋势和当前政策,重点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机械、集约土地发展农业产业、多角度拓展农业功能多元化主体市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以期推进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现状;对策;山区;重庆市农业现代化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21世纪是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世纪。
农业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实现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是山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以“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为主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将粗略介绍重庆三峡库区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重点对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进行深入地探索。
1 重庆三峡库区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重庆“十二五规划”明确剖析,虽然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向好,但农业基础依旧薄弱、资源约束矛盾凸显、农民增收障碍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这4个“老大难”问题依然突出。
万州区作为重庆三峡库区的心腹地带,结合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将柑橘、蔬菜、畜禽、特色水产、粮食、茶叶等六大产业定性为特色效益农业,这些产业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壮大和发展,在农业功能配套,发展乡村旅游领域也进行了很多探讨和实践。
但在相对偏远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科技应用和提高特难,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空白,农业规模集约水平极为低下等实际,成了山区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期困扰。
2 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2.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在当今重庆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将关系到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的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是实现重庆山区现代化农业的现实选择;另一方面又是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举措。
·1·农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5期摘要:城市农业是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需要的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有利于突破发展限制,挖掘农业资源,将农业全面融入城市社会;深入环境治理,围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打造城市农业生态链;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服务形态,全面推进城市农业服务革命;保护农耕文化,挖掘传统精髓,重构城市农业文明精神家园。重庆市城市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自发无序、产业雏形、科技不足、信息延迟、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推动重庆市城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科技推动、产业拉动、政策撬动、文化牵引。关键词:城市农业;意义;问题;发展动力机制城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市区间隙或边缘地带,充分利用城市中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等进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的生产活动,并紧密服务于城市,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需求[1-3]。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增添城市现代服务新功能,
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培育现代服务经济,与此同时,城市农业利用域内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和种类丰富的生态斑点累计叠加所产生的规模效应,美化城市景观,建设、修复城市生命支持系统,消解PM2.5,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1 发展城市农业的意义随着重庆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日益庞大的人口聚集给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的压力。基于区位和产业特点,城市农业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4]。党的十八大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
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基本原则。究其农业的功能而言,理应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中作出贡献,并在以下四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1)突破发展限制,挖掘农业资源,将农业全面融入城市社会。农业融入城市,就要在城市这样的非传统农业环境中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这需要利用现代科技突破农业的传统发展限制,构建起匹配城市环境的生产空间、资源获取渠道、产业链等城市农业资源环境体系。2)深入环境治理,围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打造城市农业生态链。农业生物作为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可以深入参与城市生态循环和环境治理,这需要针对城市社会物质能量系统的特点,研究开发适应城市生态链构建的特定生物生长系统维护和特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3)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服务形态,全面推进城市农业服务革命。城市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城市农业打破传统生产供给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起农业生产供给过程与城市生产生活全面深度关联的载体和渠道,将传统生产型农业改造成全新的服务型农业。4)保护农耕文化,挖掘传统精髓,重构城市农业文明精神家园。城市文明脱胎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应当利用现代科技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精髓挖掘打造成科普、教育、体验载体和平台,以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和
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城郊地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
现代农业在县域城郊地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问题分析1.土地利用问题县域城郊地区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土地利用方式单一。
大部分农田虽然有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单一,开垦率低、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县域城郊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市场对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当前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品牌知名度均需进一步加强。
3.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县域城郊地区现代农业面临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4.市场营销渠道问题县域城郊地区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由于农产品产地较为分散,与市场的距离较远,导致交易成本较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较为狭窄。
二、路径探究1.土地资源整合县域城郊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的方式,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政府可以引导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和资源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生产。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逐步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发展以优质、有机农产品为主的新型农业产业。
可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推进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县域城郊地区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可以通过举办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活动、设立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等方式,增加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县域城郊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结构滞后、农业科技不发达以及市场销售不畅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路径探究,以促进县域城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郊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水资源的短缺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在资源利用方面,城郊地区还存在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物资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问题,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农业生产结构在城郊地区普遍滞后。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种植的农田作物单一,农业品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养殖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户外放养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在城郊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科研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而且,缺乏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受到了制约。
城郊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市场销售不畅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的收入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限制了市场销售,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不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城郊地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通过加强土地整治和综合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对农田水土保持的工作,减少土地的荒漠化现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
鼓励农民适度扩大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并推动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提升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