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16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A组1.成语填空。
潜心( )注( )而不舍( )尽心血一反( )往 ( )乎不同无( )及此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兴不作.(起) 仰之弥.高(更加)B.锲.而不舍(刻)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的样子)C.沥.尽心血(滴) 群蚁排衙.(衙门)D.迥.乎不同(眼睛明亮) 警报迭.起(屡次、接连)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B组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读下面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惠特曼访问记埃德蒙·戈斯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 校.补(xiào) 衙.门(yá) 气冲斗.牛(dòu)B.窥.探(ɡuī) 硕.果(shuò) 卓.越(zhuó) 潜.心贯注(qián)C.独裁.(cái) 衰.微(shuāi) 迭.起(dié) 慷慨.淋漓(kǎi)D.弥.高(mí) 一剂.(jì) 深宵(xiāo) 锲.而不舍(qì)【答案】C【详解】A.校补(jiào);气冲斗牛(dǒu);B.窥探(kuī) ;D.锲而不舍(qiè);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B.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D.老舍先生沥尽心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
比喻做事不辞劳苦。
此题用此词不合语境。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标题解析说说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1.“说”和“做”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说”和“做”是文章的行文线索3.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但是说和做是一般人都有的行为,而闻一多先生却是与众不同的,试问有谁发表过闻一多先生那样的最后一次演讲?能说出先生一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的;能做出先生一样震惊国内外的事的人能有几个?这个标题是不一般的,写闻一多先生是恰当的。
(二)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7):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他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第二部分(8-18):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他献身民主事业。
第三部分(19-20):总结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三)重难点1.词语的含义(1)第一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第一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2.赏析句子(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2)“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诊是第一步。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重点问题整理一、课文理解: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言行一致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文章分两个部分。
其过渡段的作用是: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
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4.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
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
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
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
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
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二、精彩段落赏析:(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七年级下册语文 2.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他对我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B.他并没有先“说”,而且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C.遵义市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手不释卷,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说他学习不用功的。
【答案】D【知识点】语序不当;用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主客颠倒,将“他对我”改为“我对他”;B:关联词使用不当,下句“他‘做’ 了”与上句“他没有先‘说’是转折关系,将“而且”改为“但”;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安全”;故答案为:D【点评】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B.学生在考场紧张等待考试,监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C.王嫂挑选香蕉,觉得不满意便转身离开,老板忿忿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因为有事想要请教,昨日登门拜访敝人您,可惜您不在,只能等下次了。
【答案】B【知识点】关联词使用不当【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 、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B项正确。
A:项语言生硬,C:项不够和气,D“敝人”是对自己的谦称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