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一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
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
这一教学设想起到了人文素养教育作用。
也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其次,采取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这可从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热情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质量上得到了明证。
在第一大块引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某些词语的品味、某些语段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这在教学实际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但在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卓越的学者第二大块上,朗读不够充分,品味的时间较匆促。
这是这堂课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因为这篇课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而这诗化的语言又特别集中在这一部分,实际上我在备课的当下和课堂的实际操作上,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并作了详细的朗读文本、体验语言情思的教学设计,也付诸于实践;但实际操作上由于时间关系而漠视了有些语言的咀嚼和品味。
是的,应该多朗读、多品味,通过语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的。
再次,在导入新课时,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心里或多或少有些紧张。
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式进入教学,效果较好。
(导入语:今天,有这么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对同学对老师来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同时,也把这掌声送给自己,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反思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化人和爱国者,他以其崇高的品质、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理想而备受人们尊敬和敬仰。
然而,他的言行并非绝对完美,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文将从他的个人生平和作为教育家的角色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闻一多先生的个人生平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动荡的时期,社会风气不太稳定。
闻一多先生也不能免俗地被这种时代的影响所塑造。
在他早年的一些言行中,可以看到一些胆怯和保守的倾向。
他曾在一些场合避谈政治话题,尤其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公平和专制。
这种回避与他后来坚定的民主主义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展现出他在早年对自己的懦弱和畏罪心态的妥协。
同时,闻一多先生的人际关系也有一些瑕疵。
他与许多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的同仁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却与一些社会主义者和右翼人物发生过争执和摩擦。
尤其是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他与一些左翼教授对抗,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
虽然可以理解他对于坚守自己的理念和立场的追求,但对于一个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的人来说,和谐合作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闻一多先生在这方面可能有些欠缺,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其次,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尽管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民主化,但在一些具体行动上,却出现了一些偏差。
比如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校长期间,过分强调纯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这种偏重学术而忽视实践的倾向,有可能导致学生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此外,闻一多先生作为教育家的思想方法也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尽管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人格,但却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
他往往将传统文化视为束缚人思想的桎梏,主张要彻底超越传统,追求雄心勃勃的自由和民主。
然而,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很容易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偏见和忽视,导致了历史文化的断层和价值观的缺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内容丰富,意蕴深刻,但我教得较为轻松。
主要是注意了五个方面:一是抓住了课文词汇量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达到会释意、会运用。
二是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和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
四是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介入学生的发问和回答,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
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4、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自学内容:1、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3、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句子。
第一课时一、导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闻一多说和做事例闻一多说和做的一两个事例事例:1、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
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2、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诗人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就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恒心。
3、据吴宗济的《补听集》记载,闻先生有一手篆刻的功夫,于是就在公路旁摆起了“地摊”,为别人刻图章。
当时在昆明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任职的吴宗济回忆说,他亲眼见到闻一多在路旁的草地上铺了一块旧布,上面放上十几方图章石和刻章。
盘膝半蹲半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等待生意上门。
彼时的闻先生面容清瘦,长发短须,虽然生活落魄至斯,却仍显露出一身傲骨,让人感慨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气派。
吴宗济当时未敢惊动闻一多先生,便低头而过。
闻一多的眼睛是高度近视,自然也就没看到吴宗济的身影。
闻一多先生身为一代文豪,真可谓“上得课堂,守得街旁”,他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和能屈能伸的豁达精神,永远值得后世学习和称颂。
4、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5、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6、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藏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
两个标题也无本质不同,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很是一般。
但经改后的标题更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发表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后一次演讲”;他有过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的“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行动。
所以,文题突出赞颂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二)谋篇立意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潜心做学问,“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见《点拨》人教版七下P110“写作技法应用(1)”)
2.精于剪裁。
(见《点拨》人教版七下P110“写作技法应用(2)”)
3.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钻研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便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借鉴:夹叙夹议的写法。
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实际上作者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此外,这篇文章多次用到
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这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叙和议穿插较自然,笔调显得灵活多变,行文可层层深入,使人便于理解。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见《点拨》人教版七下P111“1”)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导析: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
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3.(见《点拨》人教版七下P111本题“3”)
4.(见《点拨》人教版七下P111本题“4”)
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导析: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
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
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
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二)重点段落导析。
(见《点拨》人教版七下P111(二))
(三)疑难解惑
1.这篇短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导析:本文作者在选材方面,讲究材料的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论述的是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科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贵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导析: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的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是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Ⅳ.类文赏析
类文: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
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
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
先生和当时的
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
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
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
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
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
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
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1)雅趣:
(2)仿徨:
(3)惆怅:
(4)义无反顾: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先生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之后,做了哪些令人敬仰的事情?
5.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都是学者,但他们在说和做的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学者的范围,请你从民主革命的方面思考两人的说和做体现了他们怎样的高尚品格。
6.联系本文内容谈谈运用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赏析点拨:这篇短文从朱自清先生的改名谈起,写了他由躲到书斋到后来投身民族救亡运动,至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两文所写的闻一多和朱自清这两位学者,几乎有着相同的经历、走过了相似的人生道路。
两文在写法上也有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都表达了对所写人物的敬仰之情。
不同的是立意不同,选材角度不一样,语言风格也迥然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