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1.68 KB
- 文档页数:4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学习目标】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 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习重点】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一)自主学习试一试:已知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a作法:①先作一条射线AC②在射线AC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二)合作交流1、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ab作法:(1)用直尺作射线AD.(2)在射线AD上顺次截取线段AC=a,CB=b.线段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2、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2、如图,已知线段AB,画出它的中点C。
AB二、练习巩固1、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A BCAC=CB= AB,AC+CB= ,AB= AC= CB2.线段cm AB 8 ,C 为AB 的中点,D 为BC 的中点,你能求出A 、D 之间的距离吗? D C B A三、小结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的困惑: 。
四、当堂达标检测1、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如果AB=4cm ,那AC= = cm ,AC+CB==4cm2、如右图,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 .AB=AD+DB B .CB=AB-ACC .CB-DB=CD D .CB-DB=AC3、M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其中不能判定点M 是线段AB 中点的是( )A 、AM+BM=AB B 、AM=BMC 、AB=2BM4、 小强家道学校之间有一块麦地,小强总是绕麦地走到学校,因为这样能表现小强的公德意识强,但是小明说小强多走了路.这是因为.5、C 是线段AB 的中点,D 是BC 上一点,则错误的是( ) A .CD=AC-BD B .CD=21AB-BD C .CD=21BC D .CD=AD-BC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CB AC BD AB 、两点间的连线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C 、连结两点的直线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D 、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7、如图,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______与______,那么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这时AM =______= =21________,或 AB =2________=2_______。
新青岛版七年级上学期 1.4(1)线段的比较与作法学案学习目标:1、会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2、了解线段的重要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3、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重点:会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难点:“两点之间的距离”的理解.一、新课引入知识点1 线段的比较思考:怎样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上图中线段AB 和线段CD的长短,比较线段的长短,你能想到几种方法?与同学交流.二、实验与探究知识点2 线段的性质如图,从王庄到李村有三条路,小明、小亮和大刚分别骑自行车从王庄出发,沿不同的路去李村,谁走的路近?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练习:如图,MN表示一条河流,A,B两点表示两个村庄,它们分别在河流两旁,先准备在河上建一座桥,是两村人们来往更便捷。
小亮想,如果能在MN 上找到一点D,使D点与A,B两点的距离相等,那么在D点修建最合适,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知识点3 两点之间的距离,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练习:下列叙述正确吗?为什么?(1)线段AB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2)经过点A和点B的直线的长度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例1 比较右图中点A,B和C两两之间距离的大小三、巩固练习:1、如右图,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 AB;AB ACBC+;BCAB+AC.(填“>”、“=”或“<”)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五、课下作业:1、如图,已知直线上有四个点DCBA,,,,则AC= +BC=AD- ;BCBDAC-+ = .3、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AB;再延长BA到D,使ABAD2=.那么:BD = AB= CD.5.在直线AB上有一点C,已知cmBC2=,cmAB4=,则AC等于(). (A)6cm (B)2cm (C)6cm或2cm (D)无法确定7、如右图,一根10cm长的木棒,棒上有两个刻度,把它作为尺子,量一次要量出一个长度,能量出的长度有().(A)7个(B)6个(C)5个(D)4个8.下列四个生活、生产现象:(1)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2)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3)从A地到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4)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有().A 、(1)(2)B 、(1)(3)C 、(2)(4)D 、(3)(4)9.关于两点之间的距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连接两点的线段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B.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是两点之间的距离.C.如果线段AB=AC,那么点A到点B的距离等于点A到点C的距离. D.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所有的线中,长度最短的.10.把两条线段AB和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长短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均落在线段CD的内部,那么AB<CDB. 如果A,C重合,B落在线段CD的内部,那么AB<CDC. 如果线段AB的一个端点在线段CD的内部,另一个端点在线段CD 的外部,那么AB〉CD. D. 如果B,D重合,A,C位于点B的同侧,且落在线段CD的外部,则AB〉CD11.如图,学生要去博物馆参观,从学校A处到博物馆B处的路径共有⑴、⑵、⑶三条,为了节约时间,尽快从A处赶到B处,假设行走的速度不变,你认为应该走第________条线路(只填番号)最快,理由是9.如图所示,在△ABC中一定存在下面关系:AB+AC>BC,你能说明原因吗?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10.如图,设A、B、C、D为4个居民小区,现要在四边形ABCD内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应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才能使4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试在图中画出这个购物中心(用点P表示)的位置,不必说明理由.(3)(2)(1)博物馆学校A BB。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2. 能利用线段的和与差进行计算.3. 理解线段的中点,会利用线段中点的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教学重点:线段和与差的作图以及利用中点及线段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两条线段的和与差的作图以及求线段长度所用到的和与差不同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两条线段可以比较长短,也可以求出它们的和与差课堂活动1.问题:如何求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1)在上面的图(1)当中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果线段AB=a,线段BD=b,那么线段AD 就是a和b的和,记作AD=a+b.(2)在图(2)中点D在线段AB上,如果线段AB=a,线段DB=b,那么线段AD就是a与b的差,记作AD=a-b.2.让学生将一张纸对折,使纸张的两边重合,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交流.可以将上面的问题数学化:在上图中,点C在线段AB上且使线段AC,CB相等,这样的点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有AC=CB=0.5AB,或AB=AC+CB=2AC=2CB.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a(图1-31).求证:线段AB,使AB=a.作法(1)用直尺作射线AC.(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图1-32). 线段AB就是与线段a相等的线段.3.例题讲解例1:如图2-4-5,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解:(1)如图2-4-6.线段AB=a+2b.(2)如图2-4-7.线段MN=3a-b.例2:如图2-4-8,如果AB=CD,试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关系?解:因为AB=CD,所以AB+BC=CD+BC.所以AC=BD.4.课堂练习如图所示,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6厘米,BC=4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1)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测出MN的长度吗?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述你发现的规律.解:(1)∵AC=6厘米,BC=4厘米,∴AB=AC+BC=10厘米,又∵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MC=AM=AC,CN=BN=BC,∴MN=MC+CN=AC+BC=(AC+BC)=AB=5厘米;(2)由(1)中已知AB=10厘米,求出MN=5厘米,分析(1)的推算过程可知MN=AB,故当AB=a时,MN=a,从而得到发现的规律: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的两部分的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课堂小结会求线段的和与差并会运用线段中点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布置作业教材练习题。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是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作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线段的概念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线段的比较方法和作法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作法。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比较方法。
2.线段的作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线段的比较和作法。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线段的比较和作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线段比较和作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线段的比较和作法的相关知识点。
2.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用于分析线段的比较和作法的应用。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线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这些线段有什么特点?b.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度?通过这些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比较方法和作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点:a.线段的比较方法:直接比较、工具比较(尺子、直尺等)。
b.线段的作法:利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利用勾股定理作线段等。
通过PPT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线段的比较和作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线段的比较和作法。
1.4.1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2、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性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距离。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难点: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1、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 (请同桌两同学站起来各自发表意见)2、要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用两根绳子作教具)3、你能用眼睛准确看出下列图形中线段a与b的长短吗?学习本节以后你就会清楚了。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点.)课内助学任务一: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1)活动一:让学生结合学案自学课本第19页,并在学案上填空,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跟踪练习教师活动:利用课本19页,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方法.评价要点:通过倾听学生的语言叙述,观察跟踪自学的情况,判断目标1的达成情况,要求全部学生达标.(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和自学能力.)任务二:线段的基本性质及两点间距离(学习目标2)活动二: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分组交流。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课本19页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交流,找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画图,交流,猜想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性质.)归纳总结1、比较线段大小常用的方法有:、。
2、线段的基本性质。
3、两点之间线段的____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学生活动:理解并背诵线段的基本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概念.评价要点: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展示、借助小组统计,评价对目标2的达成情况. 注意评价学生书写格式是否规范、叙述是否严谨、简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猜想、合作探究,从而总结归纳比较两条线段的方法和线段的性质.)任务三:从“数”的角度去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精讲例题:课本P20例1跟踪练习:1.比较下列线段的长短(填“<”,“>”,或“=”).①AD BC;②AB CD;③AC BD;④AO CO.2.如图,直线MN表示一条铁路,铁路两旁各有一点A和B表示工厂,要在铁路近处建一个货物中转站,使它到两厂的距离和最短,问这个货站应建在何处?NMBA评价要点: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听讲状态和即时反馈情况,评价对目标1、2的达成情况.(设计意图:注重在具体问题中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的灵活运用,借助具体情境理解线段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解题习惯,感悟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任务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会了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感受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课末测学(时间:5分钟,分数:20分)1.如果线段AB=5cm,BC=3cm,且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如图,一根10cm长的木棒,棒上有两个刻度,把它作为尺子,量一次要量出一个长度能量出的长度有().(A)7个(B)6个(C)5个(D)4个链接中考:(ppt)联系中考,让学生感受中考命题原则和评价标准.评价要点:通过纸笔测试,及时反馈订正,评价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设计意图: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布置作业:(分层作业)必做:课本20 练习T1、T2;P22习题1.4 T1、T2选做:P20练习T3习题1.4 T3板书设计: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1课时)例1.(讲解示范)学生板演:1.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方法:叠合法(形)和度量法(数)2.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1)一中英才实验学校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会比较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或“<”表示出来;2.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及符号表示教学难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学案、平板教学过程:自学质疑课一、导入、解读目标导入:如下图上下两条线段,哪条线段长?A BC D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线段是有长度的,也就是说线段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当然我们比较大小,就要准备、科学,而不能只凭直观去判断,因为视觉有时是不可靠的。
由此引入线段的比较。
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会比较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或“<”表示出来;2.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 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材自学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教材三、微课助学观看微课的过程中随时用红笔修改自学时学案不正确的地方,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四、合作互学1.组长主持,核对答案;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3.未解决问题统计;4.根据学案,巩固与互查。
五、在线测学1.数据分析:登入平台统计分析学习问题。
2.汇总问题:梳理课上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反馈训练展示课一、疑难点拨点的位置不确定时,造成遗漏1.如果线段AB=13 cm,MA+MB=17 cm,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点M在线段AB上B. 点M在直线AB上C. 点M在直线AB外D. 点M可能在直线AB上,也可能在直线AB外此题已经给出线段AB的长,所以点M不可能在线段AB上,但可能在直线AB外,构成三角形,也可能在直线AB上。
2.在一条直线上有A,B,C三个点,M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若AB=a,BC=b,试用a,b表示线段MN的长度。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能够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
3.掌握使用尺规作法比较线段长度。
二、教学重点1.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首先,我们来回顾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线段由两个端点确定,可以用线段的两个端点表示,例如线段AB可以表示为AB。
在线段AB中,A和B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线段AB的长度可以用AB表示。
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线段的大小来判断,即如果AB > CD,则线段AB比线段CD长。
2. 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直接比较和尺规作法。
直接比较直接比较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目测或使用尺规工具(如直尺)来比较线段的长度。
当线段比较短时,直接比较是一个较为方便的方法。
尺规作法当线段较长或需要更精确的比较时,我们可以使用尺规作法。
尺规作法是利用规则尺和圆规来进行线段比较的方法。
步骤:1.用规则尺在平面上画出线段AB和CD,使其重合,即起点和终点相同。
2.用圆规开大于线段AB长度的圆,画一个圆弧交线段CD于E点。
3.再用圆规开大于线段CD长度的圆,画一个圆弧交线段AB于F点。
4.连结EF线段,并延长。
5.比较EF和CD的长度,如果EF > CD,则线段AB比线段CD长。
这种尺规作法可以保证比较的结果较为准确,适用于需要较精确比较线段长度的情况。
3. 教学实例与练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线段比较的方法。
实例1:已知线段AB的长度为5cm,线段CD的长度为3cm,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度。
解答:直接比较法:可以通过尺子直接测量线段AB和CD的长度,比较得知AB > CD。
尺规作法:根据尺规作法的步骤,我们可以将线段AB和CD画在纸上,进行尺规作法比较。
根据步骤画出EF,发现EF > CD。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目标:1、会利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并会用符号“>”“<”“=”表示2、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性质。
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3、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4、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线段的和、差,会用刻度尺画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感受符号语言在描述图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教学难点:线段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及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并会用刻度尺和圆规画出线段的和、差、倍、分。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请指出能够测量线段长度的工具:。
2、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最短。
3、,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4、请你画一条长为4cm的线段,并用刻度尺找出它的中点。
二、课内探究合作交流要求:小组或同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画一条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a,与同学交流你的画法。
2、如图,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 AB;AB BC+AC;AB+BC AC.(填“>”、“=”或“<” ).3、如图,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CB的中点.①如果AC=5cm,BC=3cm,那么MN= .②如果AM=2cm,NB=3cm,那么AB= .巩固练习:1、选择题:(1)在直线AB上有一点C,已知CB=2cm,AB=4cm,则AC等于().(A)6cm (B)2cm (C)6cm或2cm (D)无法确定(2)如图,一根10cm长的木棒,棒上有两个刻度,把它作为尺子,量一次要量出一个长度,能量出的长度有().(A)7个(B)6个(C)5个(D)4个2、填空题:(1)如图,从A地到B地的四条路中,最近的一条是 .(2)如图,已知直线上有四个点A、B、C、D,则AC= +BC=AD- ;AC+BD-BC= .达标检测:1、比较下列线段的长短(填“<”,“>”,或“=”).①AD BC;②AB CD;③AC BD;④AO CO.2、如图,比较线段DE和BC的大小,有DE BC.3、如图,已知AB=20cm,CD=8cm,E、F分别为AC、BD的中点,求EF的长.小结: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你还记得线段的性质吗?你还有哪些收获?三、课后延伸量一量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相对两个顶点的连线(线段AC、BD)的长度,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1.4 线段的比较与做法(2)【教师寄语】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成功。
一、学习目标1、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2、理解线段的和、差的意义,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两条线段的和、差、倍、分。
3、理解线段中点的意义,会用刻度尺画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教学难点: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并会用刻度尺和圆规画出线段的和、差、倍、分。
二、自学指导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20页~第21页:1、阅读例2,总结“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的步骤。
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AB=a.步骤:(1)用______作射线AC.(2)用______在射线AC上截取______.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线段的和、差。
3、如图,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______与______,那么点M 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1、想一想,你能利用例2中的方法作出线段的和与差吗?和已知线段a,b(如图所示),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两条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作法:(1)用直尺作射线AD。
(2)用圆规在射线AD上截取______________。
(3)用圆规在射线BD上截取_______________。
线段_____就是线段a与b的和,记作________,线段AC就是所要求的线段c。
差 已知线段a ,b (如图所示),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一条线段c ,使它的长度等于两条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作法:(1)用直尺作射线AD 。
(2)用圆规在射线AD 上截取AB=a 。
(3)用圆规在射线AD 上截取AC=b 。
线段BC 就是线段a 与b 的差,记作BC=a-b ,线段BC 就是所要求的线段c 。
2、现有一条绳子AB ,如果把绳子的两个端点重合,然后叠合在一起,再分开标上记号,如图大家想一想线段AM 与线段BM 之间有何关系呢?AM____BM (> = <). 总结:线段中点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训练1、如图,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DB AD AB += B、AC AB CB -= C、CD DB CB =- D、AC DB CB =-2、如果线段AB=6cm ,BC=4cm ,且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点A 、C 间的距离是()A 、10cmB 、2cmC 、10cm 或2cmD 、无法确定3、如图,已知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P 是线段MB 的中点,如果MP=3cm ,求AP 的长.五、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1、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
青岛版(新)数学七年级上册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一、引言在数学中,线段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是数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将在本文中详细介绍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二、线段的比较2.1 线段的比较概念在线段的比较中,我们主要涉及到线段的长度的比较。
线段的长度表示了线段的大小,可以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来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2.2 线段长度的比较原理在线段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使用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线段长度的大小关系。
具体比较原理如下:•当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时,我们可以使用等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当一条线段的长度大于另一条线段时,我们可以使用大于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当一条线段的长度小于另一条线段时,我们可以使用小于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2.3 线段比较的方法在线段的比较中,有几种常用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线段的长度:2.3.1 使用直观感受法进行线段比较直观感受法是一种直观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通过目测直观地判断出线段长度的大小关系。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但对于较长的线段可能会不太准确。
2.3.2 使用尺子法进行线段比较尺子法是一种利用尺子来测量线段长度,进而进行线段比较的方法。
使用尺子可以直接得到线段的准确长度,可以较为准确地比较线段的大小关系。
2.3.3 使用数值法进行线段比较数值法是一种使用数值来表示线段长度的方法,通过将线段的长度转化为数值,可以直接进行数值的比较。
这种方法较为准确,适用于较长的线段比较。
三、线段的作法3.1 线段的比较作法在线段的比较作法中,我们主要涉及到几何构造的方法,可以通过构造一些辅助线段来进行比较。
3.1.1 比较线段的长度比较线段的长度时,可以通过构造两个相等的辅助线段,然后比较它们与待比较线段的关系,进而得出待比较线段的大小关系。
3.1.2 比较线段的位置比较线段的位置时,可以通过考察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或通过画出线段在坐标系中的图像来进行比较。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一、导入激学
同学们,请随便取出两支笔,你会比较它们的长短吗?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比较与此十分类似,但线段不像笔可以操控在手里,那该如何比较呢?另外,怎样按要求作出一条线段呢?问题之门已经打开,请迈上探索之旅。
二、导标引学
学习目标:
会利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出来;
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性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理解线段中点的意义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
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符合要求的线段。
学习重难点:
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熟练准确的驾驭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导预疑学
请你利用8分钟,自学课本第18页到第21页的内容,完成课本中的问题并思考下列问题,交流讨论后小组找出疑难问题。
预学核心问题
线段AB和CD之间有哪几种数量关系?用符号怎样表示?
实际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请操作体验一下。
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什么最短?简称--------------------------------。
两点间的距离是指---------------------------------。
(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是个数值,而非线段,线段是个图形。
)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用符号表示为-------------------或-----------------。
预学检测
请你画一条长为4cm的线段,并用刻度尺找出它的中点。
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______AB;AB______BC+AC;AB+BC ______AC.(填“>”、“=”或“<”)
预学评价质疑
通过预学,你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解决呢?请把它们写下来小组交流。
(二)导问互学
问题一:. 从甲到乙有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要经过丙,小明画出了示意图,并注明了距离(单位:千米),小英认为他的标注有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1 说看法
活动2 联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问题二:如图,M 是线段AC 的中点,N 是线段CB 的中点.
①如果AC=5cm ,BC=3cm ,那么MN=.
②如果AM=2cm ,NB=3cm ,那么AB=.
活动1 说一下解题思路
活动2 写一下解题过程
解决问题评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一下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导根典学
例1量一量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相对两个顶点的连线(线段AC.BD
)的长度,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例2: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已知:线段a ,b.(a<b)
求作:线段AB ,使AB=b-a
(四)导标达学
目标1:
1、判断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若AP=21
AB ,则P 是AB 的中点.
B.若AB=2AP ,则P 是AB 的中点.
C.若AP=PB ,则P 是AB 的中点.
D.若AP=PB=21
AB ,P 则是AB 的中点.
2、如图,已知直线上有四个点A.B.C.D ,则AC=+BC=AD-;AC+BD-BC=.
目标2: 1、在直线AB 上有一点C ,已知CB=2cm ,AB=4cm ,则AC 等于( ).
(A )6cm (B )2cm (C )6cm 或2cm (D )无法确定
2、 在直线上顺次取A.B.C 三点,使得AB=4cm ,BC=3cm. 如果M 是线段AB 的中点,N 是线段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第2题图
目标3:
1、如图,一根10cm长的木棒,棒上有两个刻度,把它作为尺子,量一次要量出一个长度,能量出的长度有().
(A)7个(B)6个(C)5个(D)4个
2.如图,已知AB=20cm,CD=8cm,E.F分别为AC.BD的中点,求EF的长.
反馈评价:请更正你出错的问题,并做好标记,整理到错题跟踪本上。
四、导法慧学
1.将所学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2.本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据此请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3.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你还有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