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多价卵黄抗体的研制-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07.78 KB
- 文档页数:2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案例及分析【案例一】临沂市某肉鸭养殖场饲养的13日龄樱桃谷鸭6000只,5月25日上午发病,发病前几天采食、饮水量均不增长,腹泻,大群精神尚好。
5月26日,病情加重,出现病死鸭,死鸭多呈角弓反张状,至27日上午已死亡60多只。
鸭群精神欠佳,约有1/4鸭精神沉郁,喜卧,卧时头颈不断向后弯,驱赶时走路缓慢且走几步又会趴伏于地;采食、饮水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严重腹泻,呈水样;严重的病鸭侧卧在地,两脚乱蹬,呈划水状;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状。
病鸭机体脱水,肝脏肿大色淡,有的表面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中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肠腔中含有大量液体,泄殖腔中有少许白色粪便。
依据详细的问诊、视诊,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并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
(1)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1瓶鸭病毒性肝炎抗体(250毫升/瓶)中加入5支庆大霉素(8万国际单位/支),混匀,肌肉注射病鸭,2毫升/只。
在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防止传染。
(2)使用利巴韦林、磷霉素钠拌料,白天饲喂。
(3)饲料中添加肾肿解毒药,用于夜间饲喂。
(4)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2%葡萄糖。
(5)环境消毒,并将舍温提高1-2℃。
采取以上措施4天后,经回访,除发病严重的病鸭又死亡40多只外,大群鸭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分析】本案例是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例。
当前的肉鸭养殖业中,绝大部分养殖户都不进行疫苗免疫,因鸭群鸭病毒性肝炎抗体水平过低而易发该病。
养鸭过程中,雏鸭一旦发生该病,在没有继发细菌性疾病的情况下,尽早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可使病鸭很快康复。
【案例二】双港镇某养鸭户饲养的800只绍兴麻鸭,饲养至10日龄时发病。
病鸭精神萎靡,缩颈,颈羽逆立,行动迟缓,眼半闭,不食。
发病当天即出现全身性抽搐,头颈后仰,两脚伸直,一旦有痉挛症状,很快死亡。
病鸭尚出现拉稀,场地垫料湿烂。
养户开始认为是细菌性肠炎,投服氟哌酸无效,又误认为是鸭瘟,注射了鸭瘟弱毒疫苗,结果病情加重。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作者:李敏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2期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幼龄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
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本病,几乎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严重影响养鸭业发展的疾病之一,常给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雏鸭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现将发病情况、诊治过程及小结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和临诊症状10 日龄时发现部分病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缩颈,不愿走动,行动呆滞,跟不上群,蹲卧,眼半闭常昏迷,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有的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后很快死亡。
养殖户曾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进行口服治疗,不见明显效果。
发病至第2 日,已经死亡500 多只,现发病1 300 多只。
该鸭群注射过禽流感疫苗,还未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二)病理剖检病死鸭头向后背,喙端和爪尖发绀呈暗紫色,肛门周围有黄白色和绿色粪便污染,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触之易碎,表面颜色发黄,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胆汁充盈,呈褐色。
脾脏、肾脏充血肿大。
心肌松弛。
(三)实验室检验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脾脏等组织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致病菌。
(四)诊断根据发病情况和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初步诊断该鸭群感染了鸭病毒性肝炎。
(五)治疗1. 紧急免疫接种。
全群鸭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每只鸭皮下注射2 ml,注射剂量为每只雏鸭皮下注射 1 ~ 2 ml,每注射一只鸭后更换针头,同时肌注阿莫西林,按每1 kg 体重5 mg给药,连用2 次。
2. 加强饲养管理。
现将病弱鸭进行隔离饲养,整个鸭场使用漂白粉、福尔马林进行交替消毒,每天一次,连续7 d,待疫情平稳后,按常规消毒计划进行。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1~3周龄雏鸭的一种传播怏,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原属于小核结核酸病毒科肠遒病毒属。
本病的特征是病程短促,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在新疫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1、流行特点鸭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均有抵抗力,62℃时才被灭活。
该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I、Ⅱ、Ⅲ,I型为鸭肝病毒,又称古典株。
我国流行株属I型病毒,美国流行株属Ⅲ型病毒。
鸭肝病毒能在鸭胚肝细胞、鸭胚肾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增殖。
该病多发生在雏鸭,成鸭被感染未见发病症状,且不影响产蛋。
该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都可感染,放养雏鸭和舍饲雏鸭均易感。
该病多发生在o-7日龄的雏鸭,近年发现3~5周龄的雏鸭也有发病。
该病是水平接触性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感染率100%,死亡率100%。
2、病因病机幼雏接触带病毒的鸭或者是因接触携带活病毒的物体,经过口直接进入气分,也可能通过鼻、气管进入肺或气囊。
病毒通过肺和胃肠进入营血,最终进入肝脏,在肝脏中大量繁殖,致肝肿胀,即现代兽医所讲的炎症。
病死鸭肝呈灰绿色,并且出现坏死病灶[养殖:/]。
3、主症由于病毒侵入血分,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邪热必耗损真阴,真阴必伤肝,致使肝热动风。
因此,雏鸭便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收颈缩,翅下垂,常以蹲式呆立,并且出现昏沉现象,眼发红而且半睁半闭,或睁睁闭闭。
此时如继续正不压邪,病鸭就会发生全身性抽搐,还会出现侧卧不动,临死前出现两蹼乱蹬地,最后抽搐减慢速度,停止呼吸而死。
4、防病方剂在饲养中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该病发生,通常采用以下方剂进行预防。
方剂一:龙胆草50g,板蓝根50g,黄芩20g,栀子20g,金银花50g,柴胡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饮服,日服1剂,为500只雏鸭量。
X u m u s h o u y i通常情况下,对于卵黄抗体性能来说,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特征,可以在受到病毒、细菌影响导致的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具有的优势十分明显。
得益于现阶段医学技术、治疗方案的快速进步影响,使卵黄抗体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重视,有利于增强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实际上,生产卵黄抗体的经济成本较低,能够达到更多的产量。
通过合理运用卵黄抗体,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提升了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一、卵黄抗体获取的说明对于卵黄抗体而言,存在于很多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鸟类等动物的卵黄中,其中包含了免疫球蛋白。
由于被抗原所干扰,使动物体中的免疫细胞得以被激活,让免疫球蛋白开始分泌,产生相应的抗体。
鉴于抗体的特异性特征十分明显,在动物体中容易被抗原、抗体之间的融合所干扰,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功能。
如果动物机体受到异物伤害的时候,将使免疫功能日渐消失,让动物机体的情况处于被监控的状态。
比如,存在微生物、寄生虫,在异物中形成的毒素能够实现中和,保证动物机体的健康,并形成相应的卵黄抗体。
例如,对于母鸡来说,抗原得到刺激作用影响之后,使母鸡的体中产生了抗体,将免疫球蛋白的特异性存储并转移至卵黄当中,产生相应的卵黄抗体。
由此可见,卵黄抗体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但耐热性与活性良好,而且拥有较强的抵抗力与温度适应能力,而酸碱值也非常稳定。
并且,卵黄抗体获得的经济成本是较低的,母鸡在饲养的时候十分简单,处于很短的生长周期中,通过得到卵黄抗体能够规避采集血液的情况,有助于控制卵黄抗体的成本,提高对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不再受到空间、时间方面因素的束缚,完成了抗体采集的任务。
二、动物疾病防治中卵黄抗体的具体应用1、注重卵黄抗体在细菌感染方面的防治运用将卵黄抗体运用到细菌感染防治过程中,以病原菌的细胞壁作为主要的位置,实现和卵黄抗体有效粘附结合,让病原细胞缺失一定的完整性,并且妨碍到病原菌的生长情况。
与此同时,细菌菌毛上同样包含了卵黄抗体,如此可以使细菌带给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伤害减小。
60福建畜牧兽医第43卷第3期2021年一起肉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赖文仕诏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诏安363500摘要近几年来,雏鸭病毒性肝炎时有发生。
笔者根据一起雏鸭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剖检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对发病鸭群及时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加强消毒和饲养管理等,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关键词雏鸭病毒性肝炎诊治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1)03-0060-02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
目前在我国主要流行1型鸭肝炎病毒,以肝脏肿大并伴有出血点为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下雏鸭。
由于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鸭的一种常见病,对雏鸭危害较大袁病死率较高袁特别是农村个别养殖户(场)饲养条件差或技术不成熟时最容易发生。
笔者临床诊治了一起肉鸭病毒性肝炎,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及时治疗袁收到了良好效果袁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2019年10月14日,诏安县桥东镇某养殖户购进2000羽1日龄半番鸭,饲养至6日龄时,鸭群出现个别雏鸭精神沉郁袁行动缓慢袁眼睛呈半闭状甚至昏迷,部分雏鸭排绿色或白色稀粪,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当晚死亡32羽,发病数和病死数逐日增加。
该毒,确保孵出质优健康雏鸡,减少经种蛋垂直传播疫病的风险。
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对每批鸡苗进行支原体病抽检袁以防购进支原体病阳性鸡苗。
7.3实行科学养殖是根本按照鸡群不同生长阶段提供营养均衡的新鲜饲料,供足清洁饮水,尽可能消除引起鸡只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应激因素,如在实施免疫、断喙、转群等强制性管理措施或遇天气转变时,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抗应激药物,增强鸡只抵抗力,以减少大肠杆菌病等条件性疫病的发生机率。
7.4搞好预防保健是保障由于鸡滑液支原体病多数是由种蛋垂直传播引起袁而且其发病及危害程度常与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