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用法之一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格式:ppt
- 大小:515.01 KB
- 文档页数:7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实践听说读写训练,并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日常学习过程之中,达到“生活处处皆综合,学习处处皆综”的境界。
第四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
语文味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品味,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合课作为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其实践性、知识复合性都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通过活动的组织,实现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突破之一,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在综合中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体现语文教学目的,达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才是综合课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端正教学理念,坚守“语文”阵地,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在综合中提高语文学习、巩固语文学习成果,使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味更加浓郁、更加诱人。
注释:①引自王崧舟语。
②引自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引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文献:辛孝定.对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7(2).•编辑薄跃华一、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的质疑“之”既可出现在单句里作主语、作谓语、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之中,又可出现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所有的文言虚词书中对“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语法作用都解释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句子为成分”。
这样的解说,将短语和句子概念完全等同,给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此解说为“在单句中,‘之’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在复句中,‘之’放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样在分析时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在单句中,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1.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主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判断“之”作“取独”作用的窍门四川省渠县中学李承明古汉语中的“之”用法多样,其中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常困扰着师生,致使有的教师道不清楚,说不明白;理解似是而非,含含糊糊,不知如何判断。
细读古文,细究古意,通过多种文本对照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用这五种方法可以准确判定这种用法。
一、“之”置身于“取消独立性”用法的语法成分中,“之”的前后构成的是主谓关系。
例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此句中“之”用于“松柏”和“后凋”之间,“松柏”和“后凋”形成主谓关系,“之”使二者没有独立性,使二者成为一个主谓短语,只能做整个句子的一个主语,不能独立成句。
二、“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法中的“之”位置独特。
“之”前是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又或者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例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此句中“之”之前是代词“汝”,“之”之后是形容词性短语“不惠”。
例③:岿然若巨人之戴弁。
(宋•韩元吉《武夷精舍记》)此句中“之”之前是名词“巨人”,“之”之后是动宾关系的动词短语“戴弁”“巨人戴弁”是个主谓关系的短语,加上之,就不是以一个句子的形式出现的了而是做了全句的宾语。
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该语法成分不再是句子,而只是一个短语了,它的前面或者后面必有一种成分与之搭配,那就是谓语。
例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此句中第二个“之”有“取独”作用,“王之蔽”后面是谓语“甚(厉害、严重)”。
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此句中“之”有“取独”作用,“之”之前是名词“臣”,“之”之后是动词性短语“不敢倍德”。
“取独”后的短语“臣之不敢倍德”的前面是谓语“言”。
例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此句中“之”有“取独”用法。
“之”前面是名词“大道”,“之”后面是动词“行”。
“取独”后的“大道之行”作前置状语,它的谓语是“为”。
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本文是关于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感谢您的阅读!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如何讲解“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更有效作者:吴日彬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1期摘要: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文言虚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字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常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实例的分析,探讨了该如何讲授这一用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之;主语;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必考的内容。
“之”字是文言文考查的重中之重,在“之”字的用法中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常常觉得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理解不了这个用法。
笔者想通过本文详细的论述怎样讲解“之”字这一用法,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有效。
“之”字这一用法在文言中是很普遍的,在高中课本必修一到必修五,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下面几句是笔者从课文中摘录的。
用在主谓之间就是指“之”字所在句中的位置而言的,即“之”字的位置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指把“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
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简单地说,为了表达更为完整、更为复杂的意思的需要,要让一个句子用在另外一个句子里,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成分,古人常在要充当句子成分的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插进一个“之”字,而这个“之”是无实义,不用解释的。
它的作用是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表明这已不再是句子,而是可以作为句子的成分的词组了。
那么,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之”字的这一用法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要做一个关于语法知识方面的学情调查,备好学生因为笔者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没有事先进行学情调查,这本来可以三言两语讲清楚的知识点,结果是讲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了几遍了,学生还是不理解。
于是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情况,结果发现,非常多的学生还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实词及虚词,更不要谈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别有哪些词语充当了。
《师说》中“ 之”的用法《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
一、作助词,可译为的例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
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例如: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册第683页对该句的之注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
按此说,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其实这里的所存即为存在的地方,显然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作谓语。
由此看来,这里的两个之不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的。
因此该注是不可取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三、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例如: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