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
- 格式:pdf
- 大小:38.99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扶沟高中梁之璐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
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
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成分。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之字,古汉语中一重要虚词,其用法繁多,意义亦丰富。
然今人阅读文言文,常感之字用法难以捉摸,故特撰此文,以阐述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翻译。
一、之字用法1.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结构助词,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的”。
例:余闻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了。
3. 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 动词,表示到达。
例:项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助者。
(《项脊轩志》)翻译: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帮助吧。
5. 动词,表示往、到。
例: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论语·子路》)翻译:子路说:“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6. 动词,表示连接、勾连。
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7. 动词,表示替代。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何必在乎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二、之字翻译1.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2. 结构助词,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的”。
例:余闻之矣。
翻译:我听说了。
3. 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去南海。
4. 动词,表示到达。
例:项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助者。
翻译: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帮助吧。
5. 动词,表示往、到。
例: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翻译:子路说:“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6. 动词,表示连接、勾连。
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7. 动词,表示替代。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何必在乎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总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繁多,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力《古代汉语》[1]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之”字是一个极为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词。
要想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熟练掌握“之”字的用法是必不可少的。
“之”字用作动词时,意思通常是“到……去”。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这里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整句话说的是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去休息。
“之”字用作代词的情况较为常见。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当“之”代人时,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代指渔人前面所见到的景象。
代物的情况,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之”指代的是“群鹤舞空”的景象。
而代事时,像《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之”就是指代“学习的内容”。
“之”用作助词的用法繁多且复杂。
用作结构助词“的”,这是我们较为熟悉和常见的用法,比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两个“之”都表示“的”。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种用法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和理解。
比如《爱莲说》里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来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加上“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宾语,“之”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之”还能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之”的存在将宾语“何陋”前置了。
“之”也可以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之”将定语“千里”后置了。
此外,“之”字在句中还能起到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如《狼》中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里的“之”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用来补足音节,让句子读起来更加顺畅。
在学习文言文时,对于“之”字的用法,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不能生搬硬套某种固定的解释,要灵活运用,仔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和句子的结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含义,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魅力。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做练习、多读经典篇章来加深对“之”字用法的理解和记忆。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1、动词,到、往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字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1)代词,可以代人、物、事,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她(们)、他(们)、它例句:具答之《桃花源记》(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例句: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助词(1)结构助词,的例句:予厅事之东北角《口技》(2)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独立性: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之前后的主语谓语当成一个单位来看待,例句:虽我之死(我之死成一个单位),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之乱耳成一个单位)(3)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可省去例句:怅很久之《陈涉世家》陈涉惆怅了很久(4)宾语前置的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不译)格式: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何陋之(5)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句子结构:(定)主+[状]谓+(定)宾)(定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的常用用法归纳:(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三)助词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实践听说读写训练,并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日常学习过程之中,达到“生活处处皆综合,学习处处皆综”的境界。
第四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
语文味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品味,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合课作为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其实践性、知识复合性都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通过活动的组织,实现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突破之一,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在综合中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体现语文教学目的,达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才是综合课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端正教学理念,坚守“语文”阵地,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在综合中提高语文学习、巩固语文学习成果,使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味更加浓郁、更加诱人。
注释:①引自王崧舟语。
②引自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引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文献:辛孝定.对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7(2).•编辑薄跃华一、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的质疑“之”既可出现在单句里作主语、作谓语、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之中,又可出现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所有的文言虚词书中对“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语法作用都解释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句子为成分”。
这样的解说,将短语和句子概念完全等同,给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此解说为“在单句中,‘之’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在复句中,‘之’放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样在分析时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在单句中,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1.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主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在文言文中,“之”字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
“之”字有多种用法,其中之一便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第一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主语。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例①中“吾妻美我”本来意思是说“我妻子认为我美”,“吾妻”是主语,“美”是谓语,主谓间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吾妻之美我”译为“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例②中“师道不传”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加了“之”之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由来已久”,“师道之不传”译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也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第二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宾语,例如: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例①中“秦兵来”意思是“秦国出兵来攻打”,“秦兵”是主语,“来”是谓语,而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想不把和氏璧送给秦国,又担心秦国出兵来攻打”。
“秦兵之来”变成了“患”的宾语。
例②中,“民多于邻国”意思是“老百姓比邻国多”,“民”是主语,“多”是谓语,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大王如果知道这些,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
“民之多于邻国”变成了“望”的宾语。
第三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状语。
例如: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例①中,“臣壮”意思是“我年轻”,“臣”是主语,“壮”是谓语,但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臣之壮也”译为“我年轻的时候”,变成了表时间的状语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