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2
《庖丁解牛》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成语(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庖丁为(给)文惠君解(开剥分割)牛,手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触(接触),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倚(倚靠),足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履(踩),膝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踦(抵住),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然向(通“响”)然,奏(进)刀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然,莫不中(合乎)音(音律)。
合(合乎)于《桑林》之舞,乃(又)中(合乎)《经首》之(的)会(节奏)。
文惠君曰:“嘻(赞叹声),善(好)哉!技(技艺)盖(通“盍”,何、怎么)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喜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具体的操作技术)矣。
始(起初)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不曾)见全(完整的)牛也。
方今之时(现在),臣以(用)神(精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看),官(感官)知止(停止)而神欲(精神活动)行。
依(顺着)乎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击)大郤(通“隙”,空隙),导(引导)大窾(空隙),因(顺着)其固(本来的)然,技(应是“枝”,指支脉)经(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之未尝(尝试),而况(何况)大軱(大骨)乎!良(优秀的)庖岁(一年)更(更换)刀,割(割肉)也;族(一般的)庖月更刀,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刚刚)发(出)于硎(磨刀石)。
彼节(骨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厚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虽然这样),每至于(遇到)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警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集中在某一点上),行为迟(迟缓),动刀甚(非常)微(轻)。
謋然(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四处张望),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扶沟高中梁之璐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
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
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成分。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戒》真题含答案(2012·湖南卷·T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劫”在古文中一般有三种解释:①劫掠,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佛教用语,意为极长的一个时期。
佛教认为在每一“劫”之后,世界俱毁,然后重新开始。
成语中有“万劫不复”。
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答案】选D。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精选31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精选31句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2.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状语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4.“之”用在主语与“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之间,共同形成一个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5.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群英会蒋干中计》宾语.6.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整个句子的宾语7.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8.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9.概念阐释:10.有些情况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上述“所以”及其延伸结构一直沿用到近现代12.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与妻书》时间状语.13.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句子的主语14.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15.在文言文中,“所以”属于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翻译方法:其一,译成“的原因”;其二,译成“用来的方法(人、东西等)。
16.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1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18.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
(《寡人之于国也》)19.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假设复句中的假设分句.20.判断文言文中关于”之”是否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这么几个做法:21.“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或“所以”构成的谓语之间,被取消句子独立性后的主谓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作复句的分句22.在句中作状语。
如:23.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分句2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25.由“所以”引申出来的固定结构就是“有以”和“无以”。
通常情况下,“有以”就等于“有所以”,“无以”就等于“无所以”。
26.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27.在句首充当时间状语。
如:2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垓下之围》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29.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30.例句分析:31.一个句子中,前后都用“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间往往用逗号隔开,则前为主语,后为谓语或宾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力《古代汉语》[1]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屈到嗜芰论》含答案(202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屈到嗜芰【1】。
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
宗老曰:“夫子属之。
”子木曰:“不然。
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
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
不羞.珍异,不陈庶侈。
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
”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注释:【1】芰:菱角。
【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
【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
君子曰:“违而.道。
”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
子木,楚卿之贤者也。
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
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
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
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
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
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
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一、概念阐释:“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说,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了这么一个“之”字,就将主语和谓语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使主谓结构成为整个大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既然变成了一个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就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了,所以就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得名就由此而来。
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便于读者理解。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让读者等待下文。
二、例句分析: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之”处于主语“屈平”和谓语“作”之间,取消了“屈平作《离骚》”的句子独立性,使它成为“盖自怨生也”的主语。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为学》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主语,可译为“的”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主语,可译为“的”2、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群英会蒋干中计》宾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宾语3、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与妻书》时间状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假设复句中的假设分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垓下之围》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三、判断文言文中关于”之”是否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这么几个做法:1 跳读法.指读此句(一般有主语和谓语)时,不读”之”,将”之”跳过去读,如果不影响句意,则为”取独” .2 判别法.结合语意和语法来判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前一分句,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成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主语,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了。
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取独的用法,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
中文名取消句子独立性
简称取独
应用语法界
标志词之定义: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详细释义: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
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
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
例: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以上三例,前一个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都作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不作为取独的情况
以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
(《寡人之于国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第一例“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状语)之间,只能看成是调整音节的助词。
第二例“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也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作用
(一)从心理上说,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二)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化成短语的形式,做句子的主语,原来的附加语则提升为句子的大谓语,占据重要的地位了,从而突出了大谓语的作用。
如“甚矣,汝之不惠”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三)从语气上理解,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强情感的作用,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