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通常表现为症状性下肢动脉闭塞。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术(PTA)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CI)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进一步的病情恶化。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球囊扩张术是一种通过在狭窄的动脉段内插入充气球囊并扩张来恢复血流的常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在恢复动脉通畅度和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一些研究也表明球囊扩张术的再狭窄率较高,且长期疗效不尽如人意。
相比之下,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在狭窄的动脉段内放置支架来维持动脉通畅度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再狭窄的风险,并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血栓形成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使用支架也存在着植入后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和放置位置选择等一系列挑战。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有些研究表明对于狭窄程度较轻的患者,球囊扩张术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而对于狭窄程度较重的患者,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可能会更有效。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并无显著差异,且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更为重要。
在实际治疗中,同时使用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联合治疗也成为一种常用的策略。
通过球囊扩张术改善血流后,再行支架成形可以进一步确保动脉通畅度,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病情的进展。
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们在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病情恶化方面都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两种方法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指南,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生率和就诊率不断增高。
经皮血管腔内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做为下肢ASO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已为广大医患所认可。
但PTA仍存在造影剂过敏、肾功能损害、穿刺处血肿、二次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血管危象、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本文主要对下肢ASO腔内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予以综述。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经皮血管腔内治疗;并发症;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1]。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ASO的发病率及就诊率逐年增高。
1下肢ASO基本特点及流行病学下肢ASO的危险因素见表1,由此我们可得知下肢ASO多见于高龄患者, 常有多年吸烟史,且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同时动脉硬化为全身性疾病, 造成相应器官贮备功能下降及多器官潜在病变[2]。
2经皮腔内治疗下肢ASO对于严重的动脉狭窄、闭塞, 药物疗效往往无效,传统的外科手术如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旁路移植术等开放手术曾被认为是下肢ASO的首选或经典术式,但开放手术并发症多, 风险高。
近年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因为其微创、可重复性的特点,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治疗下肢ASO的主流,但此种治疗仍不可避免会产生并发症,如不积极预防、处理,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处理3.1造影剂过敏及对肾功能损害目前临床上运用的主要为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
据文献报道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发生中、重度过敏反应达1%~1.6%,非离子型造影剂发生中、重度过敏反应为0.031%[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以及动脉内膜或中层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
在周围的血管疾病中,几乎大多数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病变都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
动脉硬化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病,常发生在一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腿筋动脉,上肢动脉很少累及。
病变动脉增厚、硬化,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可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动脉腔狭窄或闭塞,肢体缺血症状。
患肢有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脚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有时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分段和多平面的,通常发生在动脉分叉的开始和管腔的后壁,动脉的主要弯曲部分,病变往往是通畅的。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血状态、血液粘附和老化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危险因素。
吸烟和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两者都可以增加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4倍,合并更危险。
其次,高脂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及时发现和控制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延缓动脉硬化过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风险。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闭塞的主要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
1.损伤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理论:各种因素,如高血压、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进而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2.脂质浸润理论:血浆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中,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血流动力学理论:在动脉硬化的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特殊的血管解剖部位是两个相关的致病因素。
硬化斑块通常发生在血管床的特定部位。
四、遗传理论:遗传学调查显示,该病的家族史者比普通人高2人~6倍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导致细胞合成胆固醇反馈控制异常,导致胆固醇过度积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孙德雯【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60例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均获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oo.o%.病人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8±0.12)高于治疗前(0.4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53,P=0.042);术后无死亡病例,无肾功能损害及心脑血管意外;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为术后穿刺点渗血、血肿,1例为导管阻塞,1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为血压升高,均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1例因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理想,行膝下截肢术.[结论]术后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降低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并发症,有利于预后.【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2页(P440-441)【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作者】孙德雯【作者单位】2000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由于动脉的退行性病变导致外周动脉阻塞,病人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较严重者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导致病人睡眠紊乱及日常生活质量降低[1]。
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
近几年来,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日益受到重视,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治疗的特点,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但血管腔内治疗后亦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现将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5岁~75岁(60.2岁±15.2岁);病程2个月~17个月(9.5个月±4.5个月);45例为双侧,15例为单侧;踝肱指数(ABI)为0.23~0.85(0.40±0.16);Fontaine分类:Ⅱa期6例,Ⅱb期15例,Ⅲ期33例,Ⅳ期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