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CC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0
子宫内膜癌指南更新编译:韩啸天审校:吴小华来源:全球肿瘤快讯美国妇产科医生协会(ACOG)和妇科肿瘤学会(SGO)发布了新的子宫内膜癌指导文件,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子宫内膜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2015年,美国预计新发病例54 870例,死亡人数达到10170例。
超过70%的女性在初诊时为Ⅰ期子宫内膜癌,其5年生存率为90%。
虽然白人女性的终身发病风险略高于黑人女性,但后者在被诊断时通常为更高级别、更高期别。
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长期暴露于未拮抗的雌激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龄、未产、不孕、口服他莫昔芬、初潮早、绝经晚、吸烟(增加2型风险,降低1型风险),以及遗传性疾病如Lynch综合征和Cowden病。
1型子宫内膜癌(即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四分之三。
大多数1型子宫内膜癌在初诊时为低级别,且病灶局限于子宫。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在保守治疗后,19年的疾病进展的累积风险为27.5%(95%CI8.6%~42.5%)。
30%~50%的子宫内膜患者可能合并有癌前病变。
2型子宫内膜癌包括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癌。
2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高,且初诊时更可能有宫外转移,预后差。
虽然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只占10%,但40%的内膜癌患者死亡。
在2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前常有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推荐中对子宫内膜癌诊断、评估、分期、手术及辅助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建议,并建议分为A级(大量的一致的临床证据)、B级(有不一致的或局限性的临床证据)、C级(传统经验或专家意见)。
其中,A级建议包括:◎门诊子宫内膜取样:采用一次性设备进行组织学评价,通常认为是可靠准确的。
◎宫腔镜:并非必需的,但因其可在直视下观察病灶并取得更好的活检标本常受到推荐;是确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排除子宫内膜癌的最好方法。
◎常规术前影像学检查:不是评估远处转移所必需的。
◎初期治疗:全面的分期手术包括子宫全切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收集盆腔冲洗液。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由于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本文将详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为广大女性提供一份全面的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在检查方面,血液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肿瘤标记物情况,而超声检查和腹腔镜检查则有助于明确病情。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其中,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包括子宫内膜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盆腔B 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对于晚期患者,手术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
放疗则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病理分型、疾病分期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
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注重性生活卫生,避免过早性生活和频繁妊娠;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内膜病变。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女性,如长期无排卵性月经、肥胖、不育等,应积极治疗,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完成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营养,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需要高度重视。
女性朋友应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和检查方法,以便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确诊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
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内容临床注意事项和建议▲子宫内膜癌如何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出血异常的评估包括彻底询问病史和身体检查,适当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年龄相关因素。
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异常出血异常的影像学评估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对于绝经前女性,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没有诊断价值,不建议进行。
是否进行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应当基于症状学及临床表现。
绝经后妇女出现的任何阴道流血均需评估以排除恶性肿瘤。
有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妇女可以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或经阴道超声检查进行评估;在初步评估时此两项检查无需同时进行。
在有子宫出血的绝经后妇女中,盆腔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取样是有效的。
从13篇已发表的研究中收集的约2z900名绝经后妇女的数据综述显示,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5mm或更小子宫内膜厚度,其检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90% ,特异性为54%o当临界值减少到3mm时,分别为98%和35%o经阴道超声检查进行绝经后出血患者的初步评估,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或等于4 mm时,不需要子宫内膜取样。
绝经后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4 mm或无法充分显示厚度应采用替代评估(如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或子宫内膜活检)。
通常地,扩张和刮宫(D&C )是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必要过程。
然而,使用一次性装置的门诊子宫内膜取样对于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病例的检测是可靠和准确的,并已成为子宫内膜组织学评估的首选方法。
对几种类型子宫内膜取样器采样功效的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所有分析的器官的特异性率为98%o如果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宫腔镜引导下D&C优于单纯D&C ,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好的诊断率。
宫腔镜检查虽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包括弥漫性病变和背景子宫内膜者推荐使用定向D&C。
这种组合将提供确认真正的癌前期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并排除相关子宫内膜癌的最佳机会。
由于子宫内膜癌(特别是II型)罕见病例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3毫米,子宫内膜的持续或反复出血无论子宫内膜厚度如何都应加强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评估。
2020年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解读(最全版)子宫内膜癌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
据报道,2018年全球预计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数为382069例,新增死亡例数为89929例[1]。
美国作为子宫内膜癌高发病率地区,2018年预计新发病例为63230例,新增死亡例数为11350例[2]。
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治中,高危、复发及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一直是诊治的难点及重点。
目前,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指南有3个: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3]、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and Obstetrics,FIGO)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4]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Oncology,ESMO)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5~7],本文综合分析这三大国际权威指南的异同,解读三大指南的临床诊治要点。
1 诊断及筛查对于怀疑子宫肿瘤患者,应常规行血常规、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内膜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晚期患者可检查血CA125水平以监测病情及随访。
子宫内膜癌活检病理报告需包含肿瘤的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同时完善胸腹部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病情程度,决定后续治疗方式。
按照《第4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组织学分类》[8],子宫内膜癌分为以下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黏液性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去分化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混合性癌。
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按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低分化(G1、G2和G3),按照二分类法,G1和G2属于1型内膜癌,为雌激素依赖型,预后良好,而G3及其他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类型的肿瘤均属于2型内膜癌,为非雌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在普通人群的筛查意义不大,出现绝经后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后,阴道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WHO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指南子宫内膜癌的初始治疗有两种基本方法。
经典的方法是先进行术前放疗再行手术治疗。
最近,随着手术分期的实施,现代的观点是先行手术治疗,然后根据手术中病理分期的结果决定是否须辅助治疗。
虽然目前已接受了不常规进行术前放疗,但后一种治疗方法还是得到了广泛应用。
1.I期子宫内膜癌: 腔内插置治疗或外照射都可以用于术前放疗。
对于I期患者腔内插置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腔内插枝治疗完全结束后立即行手术。
这种放疗技术不会明显改变对肿瘤病理的评估。
如果宫颈或宫旁有浸润(II期)最好行外照射,以后可以根据术前放疗和手术分期的情况辅以外照射或化疗。
术前放疗的主要缺点是有些患者病变程度比估计的低,因而接受了不必要的放疗。
本来认为术前放疗可减少阴道穹隆的复发或手术时肿瘤的拨散,但一系列研究结果都不支持这种观点。
另外,若患者的病变超出放射野,如可疑转移,特别是主动脉旁或腹腔内转移,用这种方法是不够的。
目前,辅助性治疗的确定要依赖于手术病理的危险因素,如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
病理3级患者术后应接受4000-5000cGy 的盆腔照射。
病理1级或3级,只有肌层的微小浸润且无淋巴血管间隙的浸润者手术后无须进一步治疗。
病理1级或2级,不伴有或仅伴有浅肌层浸润,但有宫颈内浸润者应行术后阴道内插枝治疗。
对于其它有更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术后辅助性盆腔放疗。
如果转移至主动脉淋巴结,在无广泛转移的情况下,也建议将照射野扩大。
阴道照射并不作为协同术后或外照射的常规方法。
对于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治疗失败的患者,放疗可以控制区域疾病,但其死因常由于放射野以外的病变。
适当的放疗可以治疗区域复发,但辅助性放疗在延长整个生存率方面的作用还未确定。
如果患者的一般情况只能行阴式子宫切除,就可使用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和淋巴切除。
极度肥胖,开腹是禁忌症的患者常行这种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经阴手术是位于理想手术(开腹)和根本不行手术的折中方法。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子宫内膜癌的最新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全面指南。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对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本指南还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重要性,以推动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通过本指南的学习和应用,期望医疗专业人士能够提升对子宫内膜癌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通常涉及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临床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以及观察是否存在异常阴道出血、腹部肿块、疼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能包括全血计数、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刮宫术或宫腔镜检查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样本。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深度。
其他可能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和PET-CT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肿瘤信息和评估疾病的分期。
组织病理学检查:这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
通过显微镜检查子宫内膜组织样本,病理学家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化的证据。
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还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和预后。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正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
三、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与评估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期系统,子宫内膜癌分为四期,即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 20 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在我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 年公布的《2015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子宫内膜癌2015 年发病人数约为 69,000 例,死亡 16,000 例,发病率10.28/10 万人,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3.88%。
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规范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现提出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本指南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国际妇产科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以及子宫癌肉瘤。
在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癌强调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并重视个体化治疗。
临床医师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规范治疗。
对于本指南未涵盖的临床病例,建议主管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
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
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
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 遗传咨询与干预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
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
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
1.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对于可疑的子宫内膜癌病例,需要进行宫腔镜下活检以确定诊断。
组织学病理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
-对于高危人群或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
2.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评估:
-对于已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完整的病史记录、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以进行盆腔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的扩散情况。
3.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考虑行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剥宫腔术。
保留双侧附件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和子宫内膜癌的分级等因素进行决策。
-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联合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化疗或放疗进行综合治疗。
4.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
-对于高危因素存在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或辅助放疗,以减少复发和提高生存率。
-化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进行个体化选择。
5.子宫内膜癌的随访:
-随访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生殖内分泌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随访包括对病情、瘤情和术后并发症的评估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方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且具体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指南并非硬性规定,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决策和方案制定。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
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
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
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 遗传咨询与干预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
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
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二、子宫内膜癌
2.1.诊断
症状和体征
B超或MRI
确诊:分段诊刮或内膜活检
外院病理:本院会诊
2.2.术前病理需明确:
•病理类型:
a)单纯内膜样癌
b)浆液性乳头状癌或透明细胞癌
c) 癌肉瘤(也称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或恶性苗勒氏管混合
瘤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MMMT)
分化程度:G1、G2、G3
2.3. 术前检查
•外院切片会诊
•常规实验室检查
•CA125
•宫颈脱落细胞检查
•胸片
•盆腹腔影像学检查:B超或MRI/CT
•EKG
可选
•对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可考虑基因检查
2.4. 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和既往病史,明确有否手术禁忌征。
如
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或手术禁忌征者,可行根治性放疗,采用腔内后装和体外照射结合。
分期采用临床分期法,如表1。
表1 临床分期(FIGO,1971) Array
2.5. 无手术禁忌征的病例,手术方式按病灶浸润范围分三大类
进行处理,分别为病灶局限于宫体、疑有或已有宫颈转移和疑有子宫外转移,分期采用手术-病理分期,如表2。
表2 手术-病理分期 (FIGO 1988年)
2.5.2.宫颈疑有或已有肿瘤
2.5.
3. 术前检查疑有子宫外病灶
•腹腔内病灶:腹水、大网膜、淋巴结、卵巢、腹膜
•行手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减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
巴结切除
•盆腔内脏器转移:阴道、膀胱、肠道(直肠)、宫旁转移
放疗±手术+后装±化疗
•肝脏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
姑息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化疗2.5.4. 病理类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UPSC),透明细胞癌或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其手术方式与子宫内膜腺癌有所不同
•腹水细胞学检查
•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
•盆腔LN和腹主动脉旁LN切除
•大网膜切除
•腹膜活检(包括横膈在内的广泛腹膜活检)
•晚期:肿瘤细胞减灭术
2.6. 术后辅助治疗
2.6.1. 术后辅助治疗必须依赖术后手术病理分期和有否高危因素
术后病理必须要明确下列结果:
1)淋巴结受累水平(盆腔,髂总,或腹主动脉旁)
2)腹水细胞学情况
3)子宫内肿瘤情况
1)浸润肌层深度,占整个肌层的比例
2)宫颈间质受累or腺体受累
3)肿瘤大小
4)肿瘤的部位(宫底or子宫下段/宫颈)
5)病理类型以及分化程度
6)淋巴脉管浸润
7)可考虑检测错配修复基因以发现基因改变
2.6.2. 根据术后病理,给予不同的辅助治疗
⏹Ia(G1-3)或Ib,G1-2 术后予观察
⏹Ib,G2-3, 或Ic: 如有危险因素选择术后辅助盆腔外照
射
注:Ic,G3还可选用化疗(2B级证据)
⏹IIa根据子宫内病理结果选择术后辅助治疗(见上述)
⏹IIb,G1~2:盆腔外照射;
IIb,G3:盆腔外照射±化疗(化疗为2B级证据);
⏹IIIa期:
▲仅腹水细胞学(+)G1~2 观察随访
G3 观察随访,或盆腔外照射±化疗
▲除仅腹水细胞学阳性外的其余IIIa期:化疗±放疗
or 放疗(盆腔±腹主动脉旁放疗)±化疗
or 盆腔外照射
⏹IIIb~ IIIc期:化疗和/或放疗(盆腔±腹主动脉旁放疗
±后装)
⏹Iva~IVb期(术后无或仅有微小残留者):化疗±放疗
注——盆腔±腹主动脉旁放疗必须根据术后病理
2.6.
3. UPSC、透明细胞癌以及癌肉瘤的术后辅助治疗
Ia期,G1~:观察or 化疗or放疗
Ib,Ic,II期
化疗±放疗,或全腹盆腔照射±阴道后
装
III,IV期
(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后)
III,IV期(不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
2.7.外院已行手术,但未完成手术分期者的处理
2.8. 局部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2.9. 复发、转移及高危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强烈推荐临床试验)
2.9.1.激素治疗:(仅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
①芳香化酶抑制剂
②孕激素
③它莫西芬
2.9.2.化疗方案:(如患者可以耐受,推荐联合化疗)
1.顺铂+阿霉素(1级证据)
2.顺铂+阿霉素+紫杉醇(1级证据)
3.异环磷+紫杉醇(针对癌肉瘤,1级证据)
4.卡铂
5.卡铂+紫杉醇
6.顺铂
7.阿霉素
8.紫杉醇
9.异环磷(针对癌肉瘤)
10.异环磷+顺铂(针对癌肉瘤)
(王华英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