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侧移与无侧移的判别
- 格式:pdf
- 大小:220.64 KB
- 文档页数:17
结构答疑丨钢结构计算等相关问题汇总1、门刚计算主刚架贝塔值原来是取1.1,按照工程结构通用规范现在是取1.2还是1.1*1.2?答复:基于会议之前的解释,建议按1.1*1.2取值。
其中1.1是基本风压的增大系数,是直接放大在基本风压W₀上的。
2、门式刚架的屋面檩条和墙面檩条及板材需要刷防火涂料吗?如何设置?答复:《钢结构防火规范》中,3.1.1条说明中提及,对于仅做围护构件,不参与主结构受力的檩条,可以不做耐火时长的要求。
所以如果你的檩条不兼当刚性系杆,那么完全可以不考虑进行防火设计。
板材同理。
从规范的精神来理解的话,防火设计主要是保证主结构不破坏,楼板、墙板及围护的破坏,只要不影响到主结构的安全,那么都是可以不用考虑防火的。
3、高度超18m的单层厂房可以用门刚规程么?答复:《门刚规范》中18m的高度限制主要是来自于风荷载取值。
门规中的风荷载取值源于MBMA手册,该手册中的系数就是对高度不大于18m,高宽比小于1的单层房屋经风洞试验的结果,所以当超过18m时,无法按照规范中的风荷载要求进行取值了。
此时可以考虑按《荷载规范》进行风荷载的布置。
而其他构造性的要求还是可以参考的,比如变形的要求。
4、门钢结构一侧有山墙,一侧无山墙,无山墙处可否不设计抗风柱答复:抗风柱的作用就是传递山墙的风荷载,如果没有山墙,设置抗风柱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如果本身还兼当摇摆柱的话,那么还是需要设置的。
5、《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貌似跟其它涂料规范和钢结构防火规范规定有冲突,如何理解?有施工方即通过此条不想提供膨胀型材料的等效热阻值。
问题补充:《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T/CECS 24—2020)第3.1.6 工程实践中,有的设计单位既规定了构件的耐火极限,又规定了涂层的厚度,这是不恰当的。
对于同样的耐火极限,当设计厚度和型式检验报告或型式试验报告载明的厚度不一致时,应将型式检验报告或型式试验报告载明的厚度作为能够满足钢结构防火要求的防火涂层厚度。
关于框架钢柱的计算长度可以分为有支撑和无支撑两种情况:如果是纯框架,可以按照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又有有侧移和无侧移的区别,关于有侧移可以认为侧移大于1/1000,无侧移为小于1/1000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是不完善的,有时计算出来很大,SATWE软件把这种情况简化为计算长度系数为10如果是带支撑的,则需要判断是强支撑还是弱支撑,不过现在好多的软件还不能进行判断,比如PKPM就不能,不过现在的3D3S9.0可以进行判定了,并且和SATWE有数据借口,还算方便.所以计算长度不能简单的相信软件,要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方向都打了撑的话,基本上可以视为无侧移计算,楼主必须在SATWE里面有个复选框“是否考虑侧移”打上钩柱的计算长度才正常。
如果只有一个方向有撑,另外一个方向没有的话,要计算两遍,无侧移计算一遍,有侧移计算一遍,然后分别按照PKPM的计算出来的长度系数在按有侧移方向考虑的一侧手动输入。
1,无支撑纯框架按照有侧移框架计算。
2,有支撑框架根据支撑强弱:强支撑按照无侧移框架计算;弱支撑框架介于无侧移、有侧移之间。
3,详细内容见钢规5.3.3条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要对规范运用的很熟练,长细比跟什么有关系呢?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和回转半径,回转半径就不用说了,主要看计算长度系数,楼主说了,你弱轴方向是有支撑的,只要你把支撑截面验算够,并保证支撑与柱的可靠连接,那根据规范,此方向的计算长度应该是支撑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是柱子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设置的是单支撑,那就与柱子高度等高,计算长度系数就是1,在计算时需要手动设置钢柱弱轴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那样弱轴方向的长细比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另:楼上的说的所谓的按有侧移计算和无侧移都计算一遍的方法,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其实无根据可循的,不过你按无侧移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1,所以按无侧移就算根本连算都不用算.再: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定义确实不是你自己主观臆断的,规范里也有规定的,是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确定的,主要是通过计算看你这个结构形式是强支撑框架还是弱支撑框架,也就是看抗侧翼刚度的大小,如果你这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足够大,那就是无侧移了,楼主你弱轴加了足够强的支撑,那此方向就是强支撑,那就是无侧移了.还有:楼主这种结构形式是最常见的底层钢框架上层门式刚架的做法,可以用PKPM按照三维建模计算的,不过二层门式刚架部分要将所有参与受力的构件在模型中输入,包括垂直支撑,水平支撑,抗风柱和刚性系杆,计算时要在PKPM中将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段设置,下层为1.3,上层应设置为0,此时需要在手动输入特殊风荷载,主要是钢柱的受风面风荷栽(注意角柱),作为集中力加在柱顶和钢梁风吸力和风压力,做为线荷载加在钢梁上,还有抗风柱的风荷载,做为集中力加在柱顶.以上看法,请参见<钢结构规范>还是计算Sb>3(1.2Nbi-Noi),进行判断即可。
关于框架钢柱的计算长度可以分为有支撑和无支撑两种情况:如果是纯框架,可以按照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又有有侧移和无侧移的区别,关于有侧移可以认为侧移大于1/1000,无侧移为小于1/1000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是不完善的,有时计算出来很大,SATWE软件把这种情况简化为计算长度系数为10如果是带支撑的,则需要判断是强支撑还是弱支撑,不过现在好多的软件还不能进行判断,比如PKPM就不能,不过现在的3D3S9.0可以进行判定了,并且和SATWE有数据借口,还算方便.所以计算长度不能简单的相信软件,要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方向都打了撑的话,基本上可以视为无侧移计算,楼主必须在SATWE里面有个复选框“是否考虑侧移”打上钩柱的计算长度才正常。
如果只有一个方向有撑,另外一个方向没有的话,要计算两遍,无侧移计算一遍,有侧移计算一遍,然后分别按照PKPM的计算出来的长度系数在按有侧移方向考虑的一侧手动输入。
1,无支撑纯框架按照有侧移框架计算。
2,有支撑框架根据支撑强弱:强支撑按照无侧移框架计算;弱支撑框架介于无侧移、有侧移之间。
3,详细内容见钢规5.3.3条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要对规范运用的很熟练,长细比跟什么有关系呢?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和回转半径,回转半径就不用说了,主要看计算长度系数,楼主说了,你弱轴方向是有支撑的,只要你把支撑截面验算够,并保证支撑与柱的可靠连接,那根据规范,此方向的计算长度应该是支撑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是柱子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设置的是单支撑,那就与柱子高度等高,计算长度系数就是1,在计算时需要手动设置钢柱弱轴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那样弱轴方向的长细比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另:楼上的说的所谓的按有侧移计算和无侧移都计算一遍的方法,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其实无根据可循的,不过你按无侧移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1,所以按无侧移就算根本连算都不用算.再: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定义确实不是你自己主观臆断的,规范里也有规定的,是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确定的,主要是通过计算看你这个结构形式是强支撑框架还是弱支撑框架,也就是看抗侧翼刚度的大小,如果你这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足够大,那就是无侧移了,楼主你弱轴加了足够强的支撑,那此方向就是强支撑,那就是无侧移了.还有:楼主这种结构形式是最常见的底层钢框架上层门式刚架的做法,可以用PKPM按照三维建模计算的,不过二层门式刚架部分要将所有参与受力的构件在模型中输入,包括垂直支撑,水平支撑,抗风柱和刚性系杆,计算时要在PKPM中将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段设置,下层为1.3,上层应设置为0,此时需要在手动输入特殊风荷载,主要是钢柱的受风面风荷栽(注意角柱),作为集中力加在柱顶和钢梁风吸力和风压力,做为线荷载加在钢梁上,还有抗风柱的风荷载,做为集中力加在柱顶.以上看法,请参见<钢结构规范>还是计算Sb>3(1.2Nbi-Noi),进行判断即可。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两种极限状态是指哪两种极限状态?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承载力极限状态包括哪些内容?(1)结构构件或链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2)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3)整个结构或者其中一部分作为缸体失去平衡而倾覆(4)结构或者构件是趋稳定(5)结构出现过度塑性变形,不适于继续承载(6)在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疲劳断裂3、什么是一阶分析?什么是二阶分析?一介分析:对绝大数结构,常以为变形的结构作为计算简图进行分析,所得的变形和作用的关系是线性的。
二阶分析:而某些结构,入账啦结构,必须用变形后的结构作为计算依据,作用与变形成非线性关系。
4、强度和稳定问题有什么区别?强度和稳定问题问题虽然均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问题,但是两者之间的概念不同。
强度问题是盈利问题,而稳定问题要找出作用与结构内部抵抗力之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
5、稳定问题有哪些特点?进行稳定分析时,需要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吗?特点:1.稳定问题采用二阶分析,2.不能用叠加原理3.稳定问题不用区分静定和超净定6、结构稳定问题有哪三类?分支点失稳、极值点失稳、跃越失稳7、什么是分支点稳定?什么是极值点稳定?什么是跃越稳定?理想轴心压杆和理想的中缅内受压的平板失稳均属于分支点失稳当没有出现有直线平衡状态向玩去平衡状态过渡的分支点,构件弯曲变形的性质始终不变,成为极值点失稳这种结构有一个平衡位行突然跳到另一个非临近的平衡位行的失稳现象。
8、什么是临界状态?结构有稳定平衡到不稳定平衡的界限状态成为临界状态。
9、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归纳总结静力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P8-P1010、什么能量守恒原理?什么是势能驻值原理?基于势能驻值原理的方法有哪些?保守体系处在平衡状态时,储存于结构体系中的应变能等于外力所做的功——能量守恒原理受外力作用的结构,当位移有微小变化而总势能不变,即总势能有驻值时,结构处于平衡状态——势能驻值原理。
不管是纯钢架还是框架-支撑,我通常这么做:按有侧移算,会得到如下3种可能,同时记下计算长度系数1.X Y位移角都小于1/10002.X Y位移角都大于1/10002.X Y位移某一方向大于1/1000,另外一个方向小于1/1000然后处理如下:对于1.直接采用无侧移计算对于2.直接采取有侧移计算对于3.选择无侧移计算,同时把位移大于1/1000的那边计算长度改成之前记下来的有侧移计算长度本人参加过STS的学习班,这个问题PKPM的老师讲过,先按由侧移计算,然后查看位移比,小于1/1000可按无侧移算,大于1/300按有侧移算,之间的话按有侧移算,但可以调整柱的长度系数为1如果按柱间支撑计算的话,还是有柔性支撑和刚性支撑两种之分,所以还是按楼上兄弟说的那样算比较准确,先按由侧移计算,然后查看位移比,小于1/1000可按无侧移算,大于1/300按有侧移算,之间的话按有侧移算,但可以调整柱的长度系数为1首先,原则同意7楼的意见。
不足之处是:钢框架,一个方向布置了支撑,但另一方向无支撑;计算时有支撑方向按“无侧移”,无支撑方向按“有侧移”计算。
具体做法是:先按有侧移计算,记录钢柱在无支撑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然后按无侧移再算一遍,将无支撑方向的长度系数按刚才记录的数值一一改正,即可晕....7楼这样的竟然有这么多的支持,这个真是太可怕了有侧移无侧移就是计算长度系数的取值不同,你都把计算长度系数改成1了,选有侧移无侧移有什么区别侧移大于1/300的按有侧移算------这个更搞笑了,按照老的抗震规范表5.5.1 抗震层间位移的限值就是1/300(2010版新规范改为1/250),你大于1/300了就是超规范了,要先改截面增大结构刚度.不知道是7楼的杜撰,还是PKPM讲解的人也这么无知??对于7楼的回复,版主竟然给加上了积分,这个绝对是对新手的极大误导侧移不超过1/1000的按无侧移计算,某些设计院是采用这种做法,但这仅仅是一种简化做法而已,关于有无侧移的判别,钢规5.3.3写的很明确,就是那个判别公式比较复杂而已,对于一般的带支撑多层,只要支撑的长细比满足,都能满足强支撑条件.(这个可以去参考一些专家的论文)。
§7–3 无侧移刚架的计算如果刚架的各结点(不包括支座)只有角位移而没有线位移,这种刚架叫做无侧移刚架。
连续梁的计算也属于无侧移问题。
小结:位移法的基本作法是先拆散,后组装。
组装的原则有二:首先,在结点处各个杆件的变形要协调一致;其次,装配好的结点要满足平衡条件。
例7-1 作图示刚架弯矩图。
§7–4 有侧移刚架的计算刚架分为无侧移和有侧移两类。
有侧移刚架除有结点转角外,还有结点线位移。
计算有侧移刚架的基本思路与无侧移相同,具体做法上增加了一些新内容:(1)在基本未知量中,要包括结点线位移;(2)在杆件计算中,要考虑线位移的影响;(3)在建立基本方程时,要增加与结点线位移对应的方程。
1 基本未知量的选取结点角位移:刚结点、刚绞结点的刚结点部分。
结点线位移:位移法中忽略轴力对变形的影响。
如何确定独立线位移?观察法只有一个线位移,只有一个线位移,有两个线位移,全部未知量有两个全部未知量有一个全部未知量有三个铰结体系法原结构的独立结点线位移的数目=铰结体系的自由度数=为了使此铰结体系成为几何不变而需添加的链杆数。
小结:1、用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时,基本未知量包括结点转角和独立结点线位移。
2、结点转角的数目等于刚结点的数目,独立结点线位移的数目等于铰结体系的自由度的数目。
3、在选取基本未知量时,由于既保证了刚结点处各杆杆端转角彼此相等,又保证了各杆杆端距离保持不变,满足变形连续条件。
小结:位移法的基本方程都是根据平衡方程得出的。
基本未知量中每一个转角有一个相应的结点力矩平衡方程,每一个独立结点线位移有一个相应的截面平衡方程。
平衡方程的个数与基本未知量的个数彼此相等,正好解出全部基本未知量。
例7-2 作图示刚架弯矩图。
忽略横梁的轴向变形。
例7-3 作图示刚架内力图。
2.由荷载求固端弯矩2.由荷载求固端弯矩2.由荷载求固端弯矩载常数: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和固端剪力。
三种基本杆件(1)两端固定的梁;(2)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的梁; (3)一端固定、另一端滑动支承的梁。
关于框架钢柱的计算长度可以分为有支撑和无支撑两种情况:如果是纯框架,可以按照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又有有侧移和无侧移的区别,关于有侧移可以认为侧移大于1/1000,无侧移为小于1/1000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是不完善的,有时计算出来很大,SATWE软件把这种情况简化为计算长度系数为10如果是带支撑的,则需要判断是强支撑还是弱支撑,不过现在好多的软件还不能进行判断,比如PKPM就不能,不过现在的3D3S9.0可以进行判定了,并且和SATWE有数据借口,还算方便.所以计算长度不能简单的相信软件,要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方向都打了撑的话,基本上可以视为无侧移计算,楼主必须在SATWE里面有个复选框“是否考虑侧移”打上钩柱的计算长度才正常。
如果只有一个方向有撑,另外一个方向没有的话,要计算两遍,无侧移计算一遍,有侧移计算一遍,然后分别按照PKPM的计算出来的长度系数在按有侧移方向考虑的一侧手动输入。
1,无支撑纯框架按照有侧移框架计算。
2,有支撑框架根据支撑强弱:强支撑按照无侧移框架计算;弱支撑框架介于无侧移、有侧移之间。
3,详细内容见钢规5.3.3条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要对规范运用的很熟练,长细比跟什么有关系呢?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和回转半径,回转半径就不用说了,主要看计算长度系数,楼主说了,你弱轴方向是有支撑的,只要你把支撑截面验算够,并保证支撑与柱的可靠连接,那根据规范,此方向的计算长度应该是支撑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是柱子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设置的是单支撑,那就与柱子高度等高,计算长度系数就是1,在计算时需要手动设置钢柱弱轴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那样弱轴方向的长细比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另:楼上的说的所谓的按有侧移计算和无侧移都计算一遍的方法,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其实无根据可循的,不过你按无侧移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1,所以按无侧移就算根本连算都不用算.再: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定义确实不是你自己主观臆断的,规范里也有规定的,是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确定的,主要是通过计算看你这个结构形式是强支撑框架还是弱支撑框架,也就是看抗侧翼刚度的大小,如果你这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足够大,那就是无侧移了,楼主你弱轴加了足够强的支撑,那此方向就是强支撑,那就是无侧移了.还有:楼主这种结构形式是最常见的底层钢框架上层门式刚架的做法,可以用PKPM按照三维建模计算的,不过二层门式刚架部分要将所有参与受力的构件在模型中输入,包括垂直支撑,水平支撑,抗风柱和刚性系杆,计算时要在PKPM中将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段设置,下层为1.3,上层应设置为0,此时需要在手动输入特殊风荷载,主要是钢柱的受风面风荷栽(注意角柱),作为集中力加在柱顶和钢梁风吸力和风压力,做为线荷载加在钢梁上,还有抗风柱的风荷载,做为集中力加在柱顶.以上看法,请参见<钢结构规范>还是计算Sb>3(1.2Nbi-Noi),进行判断即可。
关于框架钢柱的计算长度可以分为有支撑和无支撑两种情况:如果是纯框架,可以按照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又有有侧移和无侧移的区别,关于有侧移可以认为侧移大于1/1000,无侧移为小于1/1000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是不完善的,有时计算出来很大,SATWE软件把这种情况简化为计算长度系数为10如果是带支撑的,则需要判断是强支撑还是弱支撑,不过现在好多的软件还不能进行判断,比如PKPM就不能,不过现在的3D3S9.0可以进行判定了,并且和SATWE有数据借口,还算方便.所以计算长度不能简单的相信软件,要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方向都打了撑的话,基本上可以视为无侧移计算,楼主必须在SATWE里面有个复选框“是否考虑侧移”打上钩柱的计算长度才正常。
如果只有一个方向有撑,另外一个方向没有的话,要计算两遍,无侧移计算一遍,有侧移计算一遍,然后分别按照PKPM的计算出来的长度系数在按有侧移方向考虑的一侧手动输入。
1,无支撑纯框架按照有侧移框架计算。
2,有支撑框架根据支撑强弱:强支撑按照无侧移框架计算;弱支撑框架介于无侧移、有侧移之间。
3,详细内容见钢规5.3.3条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要对规范运用的很熟练,长细比跟什么有关系呢?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和回转半径,回转半径就不用说了,主要看计算长度系数,楼主说了,你弱轴方向是有支撑的,只要你把支撑截面验算够,并保证支撑与柱的可靠连接,那根据规范,此方向的计算长度应该是支撑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是柱子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设置的是单支撑,那就与柱子高度等高,计算长度系数就是1,在计算时需要手动设置钢柱弱轴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那样弱轴方向的长细比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另:楼上的说的所谓的按有侧移计算和无侧移都计算一遍的方法,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其实无根据可循的,不过你按无侧移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1,所以按无侧移就算根本连算都不用算.再: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定义确实不是你自己主观臆断的,规范里也有规定的,是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确定的,主要是通过计算看你这个结构形式是强支撑框架还是弱支撑框架,也就是看抗侧翼刚度的大小,如果你这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足够大,那就是无侧移了,楼主你弱轴加了足够强的支撑,那此方向就是强支撑,那就是无侧移了.还有:楼主这种结构形式是最常见的底层钢框架上层门式刚架的做法,可以用PKPM按照三维建模计算的,不过二层门式刚架部分要将所有参与受力的构件在模型中输入,包括垂直支撑,水平支撑,抗风柱和刚性系杆,计算时要在PKPM中将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段设置,下层为1.3,上层应设置为0,此时需要在手动输入特殊风荷载,主要是钢柱的受风面风荷栽(注意角柱),作为集中力加在柱顶和钢梁风吸力和风压力,做为线荷载加在钢梁上,还有抗风柱的风荷载,做为集中力加在柱顶.以上看法,请参见<钢结构规范>架结构受到的总水平力小于20%的情况,这时候大部分水平力都被附属支承结构承受。
可以认为它是无侧移的。
相反超过了20%,则说明有侧移。
GBJ17-88规范规定,当支撑结构抗侧移刚度等于或大于框架本身抗侧移刚度的5倍时视为无侧移框架。
GB50017-2003规范基于童根树、施祖元,非完全支撑框架的稳定性一文的分析,把框架分为:无支撑框架、强支撑框架、弱支撑框架。
个人认为,只要能满足强支撑框架的要求,就可以作为无侧移框架。
欧洲EC3规范判别无侧移框架的一个准则就是P-Δ效应使侧移增加不超过10%,就可以作为无侧移框架.2)“《钢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介绍:“根据规范试算组计算结果,弱支撑框架的情况在实际工程中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只要有支撑,就是强支撑情况”。
我想问《理解与应用》中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回复:通过算例可以发现,一般即使按构造选择的支撑刚度,都足够做为规范中的强支撑使用。
在上传的文章中,以十字交叉撑为例做了简单的推导,得出了简单的支撑断面和柱断面比例关系的结论,可以看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即规范中所谓的弱支撑框架,基本没有太实际的工程意义,除非人为”制造“,否则出现不了。
这里所谓的认为制造,是指故意使用很小的支撑去搭配巨型柱。
)。
只要有支撑,就基本上是强支撑。
另外,楼面分体系的作用或多或少的被忽略了。
实际上,如果没有楼面分体系,个人认为基本没有合适的简化方法去判断计算长度系数了(而有/无侧移的概念也基本上失去了前提)另外,个人认为有无侧移这个说法在很多地方都误用了。
qiang31兄的理解(”有、无侧移框架的区别是柱子屈曲模式的不同,一个是有侧移的反对称失稳,一个是无侧移的对称失稳。
“)是正确的。
新的多层钢结构规范有规定了,将框架按支撑的强弱分为有侧移、无侧移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弱支撑框架,给出了具体的判别公式。
几点注意:1,有无侧移是对一层结构来说的,不是对结构整体来说的。
比如有的层没有布置足够的支撑而有的楼层有,则每层的侧移性能不同;2,弱支撑框架是指有些支撑,但不是很多的情况。
什么是有侧移框架?所有的框架及框架-支撑(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在水平风力或地震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侧移,因此这个问题应该不成为问题。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1]第5.2.2条最末尾有这样一个注:无侧移框架系指框架中设有支撑架、剪力墙、电梯井等支撑结构,且其抗侧移刚度等于和大于框架本身抗侧移刚度的5倍者;有侧移结构系指框架中未设上述支撑者,或支撑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小于框架本身抗侧移刚度的5倍者。
虽然建筑物侧移的大小直接与结构抗侧刚度有关,但上述概念涉及到“有”和“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工程界和学术界的误解。
正确的答案应该如何引入?如果意识到所有的结构在风荷载等水平力作用下均有侧移,对无侧移框架的定义就必须采用相对的、比较的手段。
下面介绍Eurocode3[2]的方法。
Eurocode3规定,在双重抗侧力结构中,如果框架承受的总水平力小于等于总剪力的20%,则可以以足够的精确度假设所有的水平力都由支撑架(剪力墙)承受,框架本身不承受水平力,从而这个框架可以作为无侧移框架。
不满足上述规定的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是有侧移框架。
根据这个规定,可以知道:(1)无侧移框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与支撑架、剪力墙的抗侧刚度比较中获得的,由此只有在双重抗侧力体系中的框架才会有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区分;(2)无侧移框架可以按照不承受水平力进行设计。
图1表示了两个结构,图1a主框架如果刚度比小框架大得多,则小框架可以按照无侧移框架进行设计,所有的水平力由大框架承受,包括作用在小框架上的水平力。
图1b框架在支撑架刚度很大时可以按照无侧移进行设计,所有水平力由支撑架承受。
纯框架如果无主框架和副框架之分,则纯框架是有侧移框架按规定,对于有支撑的刚架,当其抗侧移刚度大于或者等于同类无支撑刚架抗侧移刚度的5倍时,才认为支撑有效,否则按无支撑刚架计算稳定~也就是说尽管有支撑系统,但不一定就是无侧移的~2006-4-2113:15SATWE设计参数中,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勾选按有侧移计算,否则按无侧移计算。
判断见《钢规》5.3.3条。
对于勾选不勾选,有以下疑问,请指教:1、无支撑纯框架,肯定按有侧移计算,要勾选。
2、含有支撑的框架,由于在支撑和钢柱截面未确定前,支撑的抗侧刚度与框架柱的承载力之和无法比较。
也就是说,无法判断框架是有侧移还是无侧移。
此时改怎样勾选?3、支撑和框架在软件里是整体计算的。
支撑抗侧刚度弱,则要求框架抗侧刚度强。
从哪个计算文件里可以看出支撑是强支撑还是弱支撑(失稳模式是有侧移失稳还是无侧移失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要对规范运用的很熟练,长细比跟什么有关系呢?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和回转半径,回转半径就不用说了,主要看计算长度系数,楼主说了,你弱轴方向是有支撑的,只要你把支撑截面验算够,并保证支撑与柱的可靠连接,那根据规范,此方向的计算长度应该是支撑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是柱子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设置的是单支撑,那就与柱子高度等高,计算长度系数就是1,在计算时需要手动设置钢柱弱轴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那样弱轴方向的长细比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另:楼上的说的所谓的按有侧移计算和无侧移都计算一遍的方法,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其实无根据可循的,不过你按无侧移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1,所以按无侧移就算根本连算都不用算.再: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定义确实不是你自己主观臆断的,规范里也有规定的,是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确定的,主2006-8-1308:122006-8-2718:28尽信书不如无书,希望能引发一些讨论102.设计一有填充墙的钢框架,用SATWE计算,发现计算风载和不计算风载两者的计算结果相差非常大,很是迷惑,但本人觉得无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受风面积只有梁柱,风载很小,计算与不计算两者的差值很小才是,所以烦请解释一下原因?答:无填充墙的钢结构该项只用于计算风振系数时用到,挡风面还是考虑整个墙面完全挡风来考虑的;如果您的结构是一个开敞式结构,可以根据您的梁柱构件挡风系数修改体型系数,折算成全墙面挡风,或着手工交互修改作用风载。
15、什么是热轧,什么是冷轧,有什么区别?答:热扎是钢在1000度以上用轧辊压出,通常板小到2MM厚,钢的高速加工时的变形热也抵不到钢的面积增大的散热,即难保温度1000度以上来加工,只得牺牲热轧这一高效便宜的加工法,在常温下轧钢,即把热轧材再冷轧,以满足市场对更薄厚度的要求。
当然冷轧又带来新的好处,如加工硬化,使钢材强度提高,但不宜焊,至少焊处加工硬化被消除,高强度也无了,回到其热轧材的强度了,冷弯型钢可用热扎材,如钢管,也可用冷扎材,冷扎材还是热轧材,2MM厚是一个判据,热轧材最薄2MM厚,冷扎材最厚3MM。
18、高强螺栓长度如何计算的?答:高强螺栓螺杆长度=2个连接端板厚度+一个螺帽厚度+2个垫圈厚度+3个丝口长度。
43、梁的平面内计算长度取值的问题?答:1、没有轴力或轴力很小的受弯构件叫做梁;梁失稳仅是平面外失稳,梁的整体稳定即为梁的平面外稳定。
2、由于梁没有平面内稳定之说,梁的平面内计算长度一般情况下也就无意义,STS取梁的跨度为梁的平面内计算长度。
3、梁平面外的计算长度,一般取侧向支撑点的距离,梁的平面外稳定取决于梁的整体稳定系数,整体稳定系数包含计算长度、梁两端约束情况、荷载作用点等因素。
4、平面结构,无论是轴心受压、受弯、还是压弯构件,其平面外计算长度一般都取侧向支撑点的距离,我觉得是构件强弱轴造成的,平面外与平面内相比一般截面特性较差(象门式刚架平面外一般无荷载作用),两端节点平面外只能作为一个铰接支撑点计算45、当抗风柱与钢梁有弹簧板相连接,由于轴力很小当强度和稳定性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是否不用再考虑长细比的问题?答:抗风柱与钢梁有弹簧板相连接,理想的状态是抗风柱为受弯构件,只承受自重和风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