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上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是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之前对硅、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准备。
同时,通过学习硫和氮的化合物知识,为本章第四节的学习做铺垫。
在本节的学习中,通过实验现象,了解硫、氮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对SO2、NO、NO2进行全面剖析,分析氮氧化物和SO2性质及其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去保护环境。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关的预防措施。
第二课时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本节课学习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安排上,先学习其性质和用途,再认识其引起环境污染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同时本课时内容联系实际,学生易接受。
教材编排的目的明确,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
同时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开拓学生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前两节的知识,对非金属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有了一个的整体思路。
利用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简单的化学反应。
同时,本课时的学习也贴切生活,涉及漂白、酸雨等知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通过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使他们以后对生活中的事物保持思考习惯,对身边的事物保持科学的态度。
同时,对于刚步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虽然之前学习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其系统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掌握,还不能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多样性,及物质有其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质。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实验探究由二氧化氮制硝酸的可能方法。
(2)熟悉氮在五种不同氧化物中的化合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硝酸的工业制法等研究工作,激发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对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调查,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培养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难点:培养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的观念三、教学设计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造成的,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大气质量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含量有关。
因此,在本章中,把这二者单独作为一节来学习。
本节从人们熟悉的空气质量日报提出相关的4个问题,然后教科书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二氧化硫的性质,第二部分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第三部分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本节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1.主题明确本节的主题是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科书从空气质量日报引出环境问题,最后教学内容落实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给自然环境、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等。
总体的思路是先弄清楚有关污染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引起大气污染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简要分析: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两部分内容。
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已具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本节的知识点都可通过实验导出和验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如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的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硫,得出二氧化硫也应该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能认识的更深入、更透彻,进而通过SO2对环境的危害与防治污等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科学的价值,培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2.教学过程设计:由空气质量日报中提到二氧化硫等大气的污染物,为什么要选择二氧化硫浓度指数来作报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让学生观看一些与二氧化硫有关的图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二氧化硫的学习。
对SO2的物理性质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预习,看课本,查资料,得出SO2的颜色、状态、气味、是否有毒、在水中的溶解性。
对SO2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课前学生已经预习过,由于不方便实验,在课堂上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解决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然后课后安排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去验证所得到的结论。
(1)对SO2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的教学:采用对比法,利用SO2与CO2的性质对比,由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迁移出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
(2)SO2漂白性的教学:通过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实验探究及现象分析,得出SO2的漂白原理,进而与Cl2水的漂白原理进行比较(3)对SO2的还原性、氧化性的教学:首先分析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SO2中S元素所处的化合价,得出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结论;然后通过实验视频,学生观察,教师引导,SO2与氯水、酸性KMnO4溶液、H2S等的反应,进行教学。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英德中学高一化学组梁瑞朝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酸雨的危害、酸雨的来源以及成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态度得到了增强;3.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三、教学难点:酸雨的成分及形成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们尝过雨水的味道吗?那味道如何呢?通常雨水都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从大气中雨水却是酸的,pH 值也小于5.6,那么在化学上我们称这中大气降雨是酸雨。
那为什么雨水从无色无味变成了酸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索的内容。
【演示】多媒体设备投影酸雨的影片(内容有关一场重庆的黑雨)【提问】影片当中重庆的酸雨的pH 值居然达到了3.9,那么这场雨真是彻彻底底的一场酸雨了,那我有个问题想要提问大家,那么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讲述】其实酸雨都是由于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造成的,那么其中的作用机理是那些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酸雨中的“酸”究竟是什么呢?【讨论】叫学生分成一个个四人小组,分别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其中的酸是什么物质。
【讲述】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不乏有创造性的思维得出的结论,这些答案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是都体现着大家的集体智慧;但是究竟酸雨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作用机理呢?【多媒体演示】酸雨形成的作用机理3222SO H O H SO ↔+4223222SO H O SO H =+NO HNO O H NO +=+3223【讲述】所以酸雨的幕后黑手就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但是酸雨中硫酸的成分较大。
酸雨的危害非常巨大。
它们能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还会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多媒体演示】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酸雨危害图片【提问】那么酸雨的来源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气以及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就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S02和NO2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气中S02和NO2的来源、酸雨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掌握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学案教学的教学方法。
2.教学重点S02和NO2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3.教学难点酸雨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已经具备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学习素材的获取。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学案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图片: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部分)思考,为什么选用SO2为首要污染物?它从哪里来?【视频】《伦敦烟雾事件》【阅读材料】《伦敦烟雾事件》【学生讨论】这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煤的燃烧、反气旋影响)主要的污染物是?SO2、烟尘.....【介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每年都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最终形成面积惊人的酸雨区。
目前,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视频】酸雨形成的机制【讲解】酸雨:主要指pH小于5.6的雨水,其主要含有硫酸和硝酸。
正常雨水(含雨、霜、露、雾等)由于存在CO2原因其pH值约为5.6【导入】通过广州的天气《空气质量日报》中AQI,首要污染物NO2【讲解】汽车尾气中产生NO2的原理【学生讨论】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主要有: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首先是它的刺激性,其次是它会形成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其毒性比SO2大,能浸入人的肺部,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死亡;2.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生长;3.破坏土壤、植被、森林;4.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料等;【视频】我国成功试采可燃冰【师生讨论】酸雨的防治措施(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2、掌握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对人体、环境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面对当前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思考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 大气污染的真题训练三、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五、教学手段:案例分析、例题讲练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学生视频1《空气污染对大气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想了很多办法,汽车限行,工厂停产,人工除霾等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雾霾”和“pm2.5”是近年来最广为人知的空气质量的术语,请问同学们,到底空气中有什么物质才叫做大气污染呢?(3分钟)●根据空气质量指数,除PM2.5的指数外,还有什么污染物指数→空气主要污染物是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引入本课主题。
【板书】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观看学生视频2】《大气污染的探究报告》——从学生的角度、观点看问题。
选其中一组学生视频介绍对大气污染的认识。
归纳大气污染的来源。
【板书】一、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自然污染2. 工业污染3. 汽车污染【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参考材料P9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板书】二、大气中SO2和NO2的主要来源及危害1.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石油)的燃烧–工业污染酸雨2.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汽车污染【教师讲解】教师进一步讲解在工业污染和汽车污染中,SO2和NO2是怎样产生的,引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废气排放的原理。
课时2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1.了解NO、NO2的性质。
(重点)2.了解SO2、NO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重点)3.了解NO、NO2、O2溶于水的简单计算。
(难点)1.氮气通常状况下,N2性质稳定,与O2不发生反应,但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两者可直接化合,化学方程式:N2+O2==========放电或高温2NO。
2.氮的常见氧化物(1)物理性质(2)①NO常温下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②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探究·升华][思考探究]NO2被H2O吸收的实验NO2能溶于H2O并发生反应,为了使NO2尽可能被H2O吸收,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以探究NO2被H2O吸收的程度。
①将盛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如图甲所示。
甲②制备一定量O2。
③将制得的O2缓慢通入步骤①的试管中,如图乙所示。
乙问题思考:(1)步骤①中:试管内气体的颜色和水位有何变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提示】NO2与H2O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使气体红棕色逐渐消失,试管内水位不断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23,上部为无色气体,占试管容积的13。
(2)步骤③中试管内气体的颜色和体积怎样变化,试管内水位怎样变化?主要发生哪些反应?【提示】试管内缓慢通入O2时,发生反应:2NO+O2===2NO2,3NO2+H2O===2HNO3+NO,因此试管内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后又变为无色,但气体体积减小,液面不断上升。
(3)当液面充满整个试管时,通入的O2与原试管内的NO2体积之比是多少?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提示】当液面充满试管时,NO2和通入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HNO3,即4NO2+O2+2H2O===4HNO3,因此V(NO2)∶V(O2)=4∶1。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学习目标1.了解SO2和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酸雨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通过学习SO2和NO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知识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质量的影响,化学知识与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
新知预习1.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来源(1)煤、石油和某些金属矿物含有硫元素,在燃烧或者冶炼时往往生成______________。
(2)汽车内燃机在高温条件下,_______参与反应生成 NO,NO在空气中转化为________。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危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是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
⑵形成酸雨。
正常雨水中由于溶解了,pH为5.6,而酸雨的pH 5.6⑶NO2是臭氧分解的催化剂,因此会破坏臭氧层⑷NO2与碳氢化合物在光照下反应生成剧毒的烟雾,即“光化学烟雾”3.酸雨⑴酸雨的形成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在大气中形成酸雨的过程十分复杂。
⑵酸雨的危害(参见课本P93页内容,总结几条酸雨的危害)⑶酸雨的防治措施(参见课本第94页“资料卡片”)课内达标()1.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SO2有关的是A.臭氧空洞B.酸雨 C.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2.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其原理是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3.酸雨有很大的危害。
下列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可形成酸雨的是A. NH3 B. CO C. H2 D. SO24.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氟里昂等排放物酸雨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核污染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大量使用农药臭氧层破坏汽车、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土壤沙漠化课后收获我学会了:我有疑问的地方: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和气体Y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2Z(g) ΔH<0。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上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英德中学高一化学组梁瑞朝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酸雨的危害、酸雨的来源以及成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态度得到了增强;
3.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酸雨的成分及形成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们尝过雨水的味道吗那味道如何呢通常雨水都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从大气中雨水却是酸的,pH 值也小于
5.6,那么在化学上我们称这中大气降雨是酸雨。
那为什么雨水从无色无味变成了酸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索的内容。
【演示】多媒体设备投影酸雨的影片(内容有关一场重庆的黑雨)
【提问】影片当中重庆的酸雨的pH 值居然达到了3.9,那么这场雨真是彻彻底底的一场酸雨了,那我有个问题想要提问大家,那么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
【讲述】其实酸雨都是由于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造成的,那么其中的作用机理是那些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酸雨中的“酸”究竟是什么呢?
【讨论】叫学生分成一个个四人小组,分别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其中的酸是什么物质。
【讲述】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不乏有创造性的思维得出的结论,这些答案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是都体现着大家的集体智慧;但是究竟酸雨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作用机理呢?
【多媒体演示】酸雨形成的作用机理
3222SO H O H SO ↔+
4223222SO H O SO H =+
NO HNO O H NO +=+3223
【讲述】所以酸雨的幕后黑手就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但是酸雨中硫酸的成分较大。
酸雨的危害非常巨大。
它们能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还会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多媒体演示】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酸雨危害图片
【提问】那么酸雨的来源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气以及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就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讲述】其实酸雨只是一种危害形式,其实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的表现形式还有光化学烟雾以及酸雾,它们会严重地危害人们地身体健康。
【多媒体演示】展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图片以及工厂排放废气图片
【讲述】所以治标先治本,控制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必须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
那么怎样控制呢?现在请大家出谋献策。
共同讨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让学生依照82页的实践活动: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
将全班同学分成一个个四人小组,并利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空气污染的代表事例并说出解决方案。
【学生回答】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研究的成果公之于众,并且提出的方案好的话大家以掌声表示支持程度。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讨论的结果看来,大家都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污染程度非常关注,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而且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基本上了解和认识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酸雨的概念以及酸雨形成的作用机理。
所以这节课过后大家写一篇关于环境大气污染的小论文,字数在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