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四年级下册科学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30
四年级上册 (11 个 )●实验名称:食物营养成分(2、我们的营养)实验器材:酒精灯、碘酒、馒头、滴管、瘦肉、花生、白纸、碟子实验目的:检验食物营养的成分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 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色,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实验名称:溶解( 4、水变咸了)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沙子、粉笔末、高锰酸钾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步骤: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取适量的食盐、面粉、粉笔末、高锰酸钾,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注意:要注意观察材料在水中的变化,药品取量要适宜,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杯壁。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粉笔末在水中不溶解。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就叫不溶解。
●实验名称:怎样加快溶解(5、怎样加快溶解)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白砂糖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步骤:(一)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慢。
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食物链的构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构建过程;2.学会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理解食物链构建的规律和原理;4.发现、探究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食物链构建的原理和规律;2.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和理解。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2.通过实验理解食物链构建。
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1)教师播放有关生态环境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生物群落及其之间的关系。
(2)教师提出问题:①我们每天吃什么?②这些食物从哪里来的?③食物从哪里得来的营养?(3)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知识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食物链,其构成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构成与转化。
(2)教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食物网,并简单介绍食物网的运转机制。
(3)教师介绍不同的生物群落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4)让学生参与其中,举例说明食物链?环节①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展开“实地观察”活动,了解不同的生物群落中的食物链,并记录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得出关于食物链的规律和原理,并记录下来。
③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食物链构建的规律和原理。
3.巩固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失衡的食物链会对这个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2)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
4.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构建过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生。
(3)提醒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语言实现。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参与观察、实验和讨论的情况;(2)口头回答和书面笔记的质量;(3)小组合作的效果。
评价标准:(1)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表现出主动学习的态度;(2)掌握食物链构建的规律和原理,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在小组交流、讨论和合作中表现积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3.2《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2)矿物质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食盐、优洛乳、矿泉水等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大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占细胞鲜重91%~92%。
如果一个人的失水量达到20%以上,就会有生命危险。
每人每天需要摄入2升左右的水。
二、在一天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1、看看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中有哪些营养?(1)要求查阅资料,将我们一天所吃的食物中,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
(2)自己吃的食物主要营养查阅【例如】2、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营养成分食物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资料】部分食物营养成分一览表3、讨论交流(1)我们吃的食物中,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2)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4、小结每餐都会吃的米饭、馒头等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淀粉(一种糖) ;许多蔬菜、水果中都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它们的含量并不像淀粉那样多。
不管营养含量的多与少,都是我们生长的需要,所以查阅资料,交流按营养成分分类阅读资料回答:没有回答:有通过查阅资料、分类、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均衡饮食,不能偏食。
不能挑食。
不能偏食、挑食,造成营养不良。
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辨别?【温馨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一)脂肪与水1、脂肪的辨别方法①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②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2、试一试:怎么辨别水和脂肪(1)实验方法①在白纸上涂食用油。
②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肥肉。
③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花生米。
④在白纸上滴一滴水。
(2)实验结果:脂肪会在白纸上的三道油渍;水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但干燥后痕迹就没有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食物)教案PPT课件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食物)教案PPT课件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法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觉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感情、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根底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商量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觉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打算)学生打算: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打算: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商量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商量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商量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屡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四年级下册科学探索食物的消化之旅实
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模拟食物的消化过程,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
实验材料:
•塑料袋
•面包
•水
•酵素溶液
•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一块面包放入塑料袋中。
2.加入适量的水。
3.加入酵素溶液。
4.将塑料袋密封,并轻轻揉捏几分钟。
5.将混合物倒入玻璃杯中,观察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揉捏和酵素的作用,面包在玻璃杯中逐渐变成液体状物质。
结论:这个实验模拟了人体消化系统中食物在胃中的消化过程,通过混合物变成液体形态,说明食物被分解和吸收的过程。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节内容。
前一节《一天中的食物》中,已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并根据多种方式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了食物的多样性。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分成三块: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分别有什么作用、如何来鉴别食物中的营养等知识和方法,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
此外,对于“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些话题,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为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对于水这种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也常常会被忽视;甚至学生会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糖类,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局限于白糖、水果糖之类。
此外,“营养成分”这个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鉴别食物中的营养……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分类、实验、讨论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而且学生对于“食物和营养”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重建、丰富本节课的概念。
三、材料准备教师材料:PPT、“滴管的使用”微视频、碘酒、棉签、烧杯、滴管、饼干等。
学生材料:1.“食物的分类”记录单(每位学生)2.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12组)肥肉、花生、冬瓜、食用油、培养皿、棉签、水槽、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手套、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