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 格式:ppt
- 大小:461.50 KB
- 文档页数:16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做的一篇合悼五位烈士(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的纪念性文章,是在烈士殉难两周年纪念之际,写下的这篇战斗檄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
杂体文章。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时代背景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乐观与坚强。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明确: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本质。
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确:鲁迅因避居客栈,隐藏了行踪,母亲便急病了,那么,死难了的烈士的母亲呢?又该是如何难过。
这两句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对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明确: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
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这两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愤心情。
4.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明确: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吟罢低眉无写处”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月光如水照缁衣”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重点解读本文是为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写的纪念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你能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吗?明确:①从思路上看,作者对烈士的记叙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
②从写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详略得当、主次有序的方法组织材料。
如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作者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为了忘却的纪念》1.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2.本文选自《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3.五位烈士分别是: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4.文章开头,“悲愤”与“悲哀”能否交换?不能。
悲哀指作者对五位青年革命家牺牲而感到深切悲痛,而悲愤则不仅表明了作者对五位青年的哀悼之意,也抒发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丑恶行径的愤懑之情。
而作者想要摆脱的是失去同伴的悲哀,从而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不懈地斗争。
若两者交换,则连同对反动派的厌憎,愤懑也一并忘却,显然不符文意。
5.“我很想借此竦身一摇”中“此”指?指写下这篇文章。
6.结合第一端末尾:“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联系文章标题,谈谈语义相反的“忘却”与“纪念”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忘却”指忘却失去同伴的悲伤之情,“纪念”则指他们的勇气将激励后人,永远为后人所纪念。
作者要忘却悲伤,化悲痛为力量,以牺牲者们的勇气激励自己与后人,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以此纪念逝者。
因而不矛盾。
7.第二段中,“不敢”、“不屑”、“不愿”、“隐约其词”这四个词分别表现了各媒体什么态度?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分别表现各媒体对反动派势力怀有畏惧、与反动派狼狈为奸、袖手旁观、忌惮反动派的态度,反应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社会黑暗,白色恐怖极度严重的社会现实。
也说明五位烈士被秘密杀害。
8.文章末位“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采用了排比、对比手法。
作者与革命家们的经历形成对比,表现时间流逝,也写出了作者对于这些青年革命家们难以忘怀,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哀悼以及怀念之情,暗含着对反动派凶残行径的愤懑、厌憎。
连用三句排比,与本外开头“这两年来,悲愤总是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形成呼应。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注释和赏析⼀我早已想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今没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摇,将悲哀摆脱,给⾃⼰轻松⼀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九三⼀年的⼆⽉七⽇夜或⼋⽇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章。
那第⼗⼀期(五⽉⼆⼗五⽇)⾥,有⼀篇林莽先⽣作的《⽩莽印象记》,中间说:“他做了好些诗,⼜译过匈⽛利诗⼈彼得斐的⼏⾸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但他却是不愿见名⼈的⼈,结果是鲁迅⾃⼰跑来找他,竭⼒⿎励他作⽂学的⼯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间⾥写,⼜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次的被了捕。
……”这⾥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莽并没有这么⾼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我也没有这么⾼慢,对于⼀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原⽂是载在诗集前⾯的,邮寄不便,他就亲⾃送来了。
看去是⼀个⼆⼗多岁的青年,⾯貌很端正,颜⾊是⿊⿊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说姓徐,象⼭⼈;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也有些和她不⼤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点。
夜⾥,我将译⽂和原⽂粗粗的对了⼀遍,知道除⼏处误译之外,还有⼀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了。
第⼆天⼜接到他⼀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冷,好像受了⼀种威压似的。
我便写⼀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的爱憎,将原⽂改变。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为了忘却的记念作文(优秀7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 示例之一08-02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作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为了忘却的纪念作文篇一总叫自己别回头,因为我害怕自己一个人在黑夜的星空下那狂舞的影子。
所以我总是赶路。
我知道那孩子就在地平线的地方,他手里提着一篮子的鹅卵石。
每一颗都很美丽,晶莹剔透的。
那孩子有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眼眸,很晶亮的那种,却充满迷惑性。
可是现在他走了,他走的时候我们在荒原上告别,我坚持送他的。
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再和他肩并肩地齐步走了。
他总是为了配合我不够长的步伐而放小步子,那天还是那样。
最后我哭了,我死死地拽着他的衣角。
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能让他留下来。
我以为这是我唯一会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事。
那天的芦苇在风里很安静,默默地守着,小心地保护着。
可是那孩子还是走了。
他说:“我要离开你了!”指着太阳快落下去的的地方“我会在那个地方等你。
等你也到的时候你会看到我为你捡的一篮子鹅卵石。
有蓝色孔雀花纹的那种,你最喜欢的那种。
”我知道我再也留不住他了,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捏住他的脸狠狠地,然后突然放手,毅然决然地走掉。
我的头发朝他那边吹长长的,慢慢延伸。
我知道这些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那孩子真要离开我了。
这是我最后耍赖的机会了,许久我以为他还会像以前一样跟上来,继续做我的小跟班。
可是当我回头的时候,那里空空旷旷的。
我的眼泪像泉涌一样喷出来。
可是没有一点声音,好像只有喉咙里有嘶嘶的血在涌。
我知道他走了,不需要撒娇似的'大声号哭了。
其实这样才是我最真实的哭声,可是有他在的时候我不会哭得这么压抑。
那孩子离开我了,只放下一个空旷的原野让我留守。
他把什么都带走甚至一颗小草的枯叶。
再也没有人会像他那样当我在风雨中哆嗦的时候,脱下他的外套,把我带回他的小房子了。
记得他用最白的毛巾替我擦干头发,笑着说:“你的头发是最漂亮的。
”他的笑很暖和,有种漩涡样样的迷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