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牛奶中残留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1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解读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解读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对其残留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加深。
为了确保食品和环境的安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家标准,以规范和指导药物残留检测工作。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导致残留物在食品和环境中的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建立合理的检测标准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对象:国标规定了需要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食品和环境样品,包括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农产品等。
这些样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和环境来源,对其残留物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检测方法:国标明确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这些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高选择性,能够有效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量。
3. 残留限量:国标规定了各类食品和环境样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限量要求。
这些限量值是通过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确定的,旨在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各类食品和环境样品的残留限量不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检测结果评价:国标规定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结果的评价标准。
根据检测结果,对食品和环境样品进行分类评价,确定是否合格或超标。
对于超标样品,相关部门将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责令停产、销毁或处罚等。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的制定和解读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依照国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问题,才能确保食品的健康与安全。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宣传和教育,以减少其残留物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污染。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解读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解读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物医药领域的抗菌药物,包括诸如氟苯尼考、氟哌酸、氟氧氟嗪等。
在兽药的使用中,为了保证食品中不残留过多的药物,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来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
国标是指国家发布的关于特定物品或行为的规范和标准,是行业内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而言,国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检测方法:国标要求制定适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处理、提取、分离和定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这些方法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或质谱仪(MS)等仪器设备进行分析,以确保准确度和可靠性。
2. 检测限值:国标规定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食品中的残留限值,即食品中允许存在的最大药物残留浓度。
这些限值根据食品的种类、人们对该食品的摄入量以及药物的毒性等因素来确定,旨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3. 样品类型:国标规定了适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样品类型,包括肉类、乳制品、水产品、蔬菜等。
针对不同的样品类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样品处理和预处理方法,以确保药物残留的有效提取和准确测定。
4. 检测设备和操作要求:国标还规定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所需的设备和操作要求,包括仪器的性能指标、试剂的选择和使用、流程的标准化等。
这些要求有助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国标的制定和执行,对保障食品安全、合规经营和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国标的要求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可以有效监控食品中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情况,减少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同时,对于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而言,了解并遵守国标的要求也是履行职责、提升专业素养的必要条件。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张运尚,杜加茹,王伟东,樊剑鸣*(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是第3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耐受性,不仅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杀菌作用,还具有抗真菌和抗病毒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畜牧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细菌性感染。
但当人类过多食用含有FQS残留的食品后,将会损害身体多个系统并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建立灵敏度高、简便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
本文综述了FQS残留的检测标准和常用的检测方法及优缺点,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预测ELISA法在今后FQS残留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药物残留限量;残留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法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516-05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第3代喹诺酮药物,其化学结构是在喹啉环的6位上加入了氟原子,7位上连有哌嗪基的一类衍生物,此特点使得原本亲脂性的吡酮类药物增加了适度的亲水性,同时降低了蛋白结合率,提高生物利用度[1-2]。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和RNA合成从而达到抑菌作用[3]。
相比第1代及第2代喹诺酮药物,FQS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加,抗菌谱显著扩大,对革兰氏阳性菌(金葡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肠杆菌科、流感杆菌和奈瑟菌属)[4]以及一些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均有抗菌作用[5],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FQS代表药物主要包括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达氟沙星(Danofloxacin,DAN)、氟罗沙星(Flero xacin,FLE)、沙拉沙星(Saraflaxacin,SFX)、依诺沙星(Enoxacin,EX)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解读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医疗领域的抗生素药物。
由于其广泛使用以及潜在的药物残留问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进行检测和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国家标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和限量要求进行了规定。
国家标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和质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分离样品中的药物成分,再进行定量分析。
常用的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
质谱法则是一种能够识别和定量药物成分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质谱法(GC-MS)和液相质谱法(LC-MS)。
这些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国家标准还规定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限量要求。
限量是指在食品、饲料和水产品中,允许的最高残留量。
这些限量值是根据对药物的毒理学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的。
国家标准对不同食品和饲料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限量值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人类和动物食品的安全。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的解读对于药物残留监管机构、食品和饲料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以及消费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药物残留监管机构来说,国家标准的解读能够帮助他们制定监管政策和规范,确保食品和饲料中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不超过限量要求。
对于食品和饲料生产企业来说,国家标准的解读可以帮助他们确保产品符合法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说,国家标准的解读则是他们进行检测和评估的基础,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对于消费者来说,国家标准的解读能够提供关于食品和饲料安全的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国标的解读对于保障食品和饲料安全、规范药物残留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方应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牛奶中激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28T06:49:11.77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2期作者:林红娜张伟健[导读] 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达到66%,因此被不法商贩非法添加到动物饲料和原料奶中,假冒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林红娜张伟健烟台市华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市华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烟台264003摘要: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达到66%,因此被不法商贩非法添加到动物饲料和原料奶中,假冒增加蛋白质的含量。
三聚氰胺是环丙氨嗪的一种降解产物,高剂量的三聚氰胺可导致肾结石和肾衰竭。
环丙氨嗪(Cyr)是一种三嗪类昆虫生长抑制剂,广泛应用于畜禽业中控制苍蝇和蛆。
环丙氨嗪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动物源食品污染,产生一系列潜在的环境问题,并且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类健康。
已有研究证实它能引起小鼠乳腺肿瘤。
因为,动物源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对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残留进行检测,所以如何现场检测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残留已成为动物源性食品和原料奶生产的热点问题。
美国FDA将在动物源食品中环丙氨嗪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设定为0.05~0.5μg·kg-1;中国规定原料奶中三聚氰胺的安全限量为2.5mg·L-1。
关键词:牛奶;激素;免疫分析法引言牛奶具有高蛋白质和高脂肪含量,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之一。
自“三聚氰胺奶粉”“老酸奶工业明胶”“塑化剂超标”等事件发生后,奶粉及牛奶等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与关注,上述事件多属于奶制品加工过程中添加违禁物以提高其“质量”。
除此之外,奶制品的生产源头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即原料奶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牛奶中激素残留,来源于养殖过程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或是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激素超剂量滥用和不合理配比使用等,导致药物在奶牛体内的正常代谢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原料奶中形成了对人体有害的残留物质。
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及治理对策摘要介绍了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分析了其来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以期为乳制品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与乳制品;抗生素残留;危害;对策乳与乳制品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中最大行业,我国整个乳制品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的规模。
然而三聚氰胺、OMP等事件的发生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产生巨大的打击,消费者对于乳与乳制品等消费安全问题仍心有余悸,而国外乳品企业趁机抢占我国市场[1]。
虽然经过这2年的重新发展,国内乳制品企业正在迅速恢复,然而也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重视乳品企业中另一潜在威胁因素——抗生素。
在乳制品行业中,由于抗生素残留,用于制作酸奶制品的原料大都采用国外进口奶粉,而且在前2年,一些企业推出“无抗奶”等产品,这一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存在也是针对有些企业的乳制品中抗生素含量严重超标的现实提出的[2]。
因此,企业、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宣传。
1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1.1影响乳制品加工原料乳中抗生素残留物超标将严重干扰发酵乳制品的生产,还可严重影响干酪、黄油、发酵乳的起酵和后期风味的形成,从而对乳品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2引发人体超敏反应目前,在乳与乳制品中,主要的抗生素残留包括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福诺酮类药物等。
经常食用低剂量青霉素、四环素及某些氨基苷类抗生素等残留的食品,能使易感的人群出现超敏反应。
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短时间内出现血压下降、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青霉素类是最容易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类抗生素;此外,四环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有时也能引起超敏反应。
青霉素具有半抗原特性,进入机体后,轻者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和皮肤反应,严重者可表现为致死性过敏休克;四环素的变应原性反应比青霉素低,但四环素可引起过敏和荨麻疹。
1.3导致耐药性菌株的形成经常食用低剂量抗生素残留的食品可使细菌形成耐药性。
动物在经常反复摄入某一种抗生素后,体内将有一部分敏感菌株逐渐形成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