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专题讲座1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类方解析参考PPT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39
从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生姜大枣汤到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由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以它为基础加减变化的方剂很多,故有“群方之冠”之称。
桂枝汤仅仅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等5味药物组成,要真正弄懂其方义,也绝非易事。
现在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桂枝汤拆开为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和生姜大枣汤三个模块,这样理解,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第30条: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两条文互参,脚挛急,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脚,即是后文之胫字。
胫,胻也。
(《说文》)以杖叩其胫。
(《论语》)皇疏:“脚胫也。
膝上曰股,膝下曰胫。
”脚、胫,小腿。
脚挛急,就是小腿痉挛疼痛,也就是今之腓肠肌痉挛。
肝藏血,主筋。
筋脉失养,常见拘急疼痛之脚挛急。
那么这里究竟是肝血不足还是肝血淤滞的结果呢?先看芍药甘草汤组成的药物芍药与甘草。
《本经》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别录》曰:“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芍药有除血痹、通血脉、散恶血、逐贼血。
肝藏血,恶血归于肝。
所以芍药在这里主要是通散肝之筋脉的作用,而不是养肝血的作用。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芍药甘草汤证》曰:“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凡青筋暴露,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
……芍药能令足部之静脉血上行,使青筋隐退,步履如旧者,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之功也。
芍药甘草汤与桂枝甘草汤医案两则作者/龙秀锦案一:芍药甘草汤案2010年的一天,一个广东的朋友电话向我求诊,述说自己近一个月睡眠不好,反复口腔溃疡,口臭口苦,饮食无味,目赤,二便正常,食量正常,舌苔较平时厚,舌淡红,脉不详。
这哥们体型壮胖,工作吃苦耐劳,饭量也大。
我当时据证处以甘草泻心汤加石膏栀子两剂,朋友服药后告知口腔溃疡、口苦口臭、目赤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也有所好转。
但他又向我说起他的一个新病:三天前他和朋友去打篮球,第二天觉得右大腿内侧腹股沟处出现酸痛不适,痛感不甚明显,但延至昨天症状越来越严重,以致上下楼梯患处酸痛明显,亦不能做大幅度屈伸,更让他紧张害怕的是当坐下时右腿根本无法抬起,必须要完全靠双手托住才能抬起。
患处用热毛巾敷后不适感会减轻。
其他地方没有不适。
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病,甚是奇怪。
患者的表现不像是运动伤,亦不像痿证,也不像风湿性疾病。
思来想去脑子里浮现的是甘草附子汤和芍药甘草汤。
二方中皆含有芍药、甘草。
第一因为患者患处屈伸不利,第二因为患处酸痛痿软类似于血痹的“身体不仁”表现,这两个方面符合芍药的主治证。
《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描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当时考虑广东气候潮湿,加上患者病起于运动出汗后,且患处得热则舒,会不会有寒湿在里,犹豫是否用甘草附子汤,但是后来想我从未单独使用过芍药甘草汤,何不试试观察一下此方疗效呢?于是决定使用芍药甘草汤原方:白芍30克赤芍30克甘草15克,两剂水煎服。
患者服一剂药以后便能抬起右腿,仅剩轻微疼痛,两剂服完以后诸症如失,得于治愈。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按: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脚挛急”,而芍药一药仲景多用于治疗如“腹中急痛”,“心下急”等各种痉挛性疼痛症状,这种功效后世本草书将其归纳为“缓急止痛”或“柔肝止痛”等概念。
而此案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大腿无力抬举及酸痛不适,是否可以看作是“脚挛急”的表现?《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功效描述“主邪气腹痛,止痛”,当是指芍药能缓解痉挛而止痛。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伤寒论》桂枝甘草汤原文: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两(12g)甘草二两(6g)【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现代用法:水煎顿服)。
【功效】温通心阳。
【主治】心阳虚证。
心悸气短,动辄尤甚,自觉心中空虚,欲得手按,脉虚无力。
【配方解析】本方证乃由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所致。
心阳虚衰,宣通血脉之力弱,血脉不充,则见心悸气短,脉虚无力;动则气耗,诸症加重。
心中空虚,欲得手按,属心阳亏虚之证。
故治宜温通心阳以定悸。
方中桂枝辛甘温,入心经,振奋心阳,温通经脉,为君药;甘草甘温,益心气,为佐药。
二药相合,辛甘化阳,益心通脉,使阳气乃生,心阳得复,诸证自愈。
《伤寒附翼》云:“此补心之峻剂也。
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
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
”《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桂枝合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
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言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临床应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温补心阳,治疗心悸的基础方。
临证以心悸气短,脉虚无力为用方要点。
2.临证加减:心悸怔忡以心阳虚为主,桂枝用量大于甘草,若心阴阳两虚,则应适当加大甘草用量。
若心阳虚损,心神浮越,烦躁惊悸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为“桂甘龙牡汤”。
3.现代应用:常用于心律失常、原发性低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等属心阳虚者。
心律失常:桂枝甘草汤既能用于慢性心律失常,也能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
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使用;属阳气虚弱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使用。
亦可使用桂甘龙牡汤加减。
原发性低血压:桂甘草汤用治原发性低血压,气虚者加黄芪、人参、白术;血虚者加当归、地黄;阴虚者加五味子、麦门冬;阳虚者加肉桂、附子。
若小便频数加桑螵蛸、金樱子补肾缩尿;大便溏薄加肉豆蔻、补骨脂涩肠止泻;腰膝酸软加牛膝、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