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三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格式:docx
- 大小:11.76 KB
- 文档页数:1
《秦王扫六合》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⑴。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⑵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白话译文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页脚内容1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1]作品鉴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鉴赏此诗:第一种,是从唐诗赏析的角度:战国末期,秦国最为强盛,所以其他六国就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简称六合。
所谓秦王扫六合就是秦国灭六国。
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
此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风(其三)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翻译:秦王赢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赏析:《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王维《老将行》唐诗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老将行》是由王维所创作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将行》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老将行》唐朝: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老将行》古诗简介《老将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
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将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最后十句为第三部分,写边烽未息,老将时时怀着请缨卫国杀敌的衷肠。
诗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对仗,层次分明,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
《老将行》翻译/译文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赏析|翻译|原文古其三秦王扫六合年代:唐作者:【原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命伤才!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蛇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许市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此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导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教师:今天这节“秦王扫六合”就是关于秦统一的。
一.秦的统一1.那么我们首先看到,战国时期七雄分别是哪七雄呢?是秦国的实力最为强大。
并且先后灭了东方六国。
2.秦王政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前227),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前224),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
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降越君置会稽郡,越国亡。
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
燕、赵彻底灭亡。
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3.秦統一六國。
時間,定都,地位。
4.秦爲什麽能夠統一六國呢?首先是,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具有了滅亡六國的能力。
2.秦王嬴政善于用人。
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
3.民心渴望统一。
二.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其中包含三层含义:皇帝称号的由来。
(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的权力:凡行政。
军事。
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为了总揽权力,制定了一套机构。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的交往和发展。
嬴政的诗词
哎呀呀,说起嬴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呀!他可不单单是统
一六国的霸气帝王,人家还留下了一些诗词呢!
你想想看,嬴政站在那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自己打下的江山,那心
中该是多么豪迈呀!就好像一个英勇的将军,看着自己征服的战场,
充满了自豪。
他的诗词中肯定也有着这种霸气,这种唯我独尊的气势。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一句诗不就把嬴政的威风凛凛展现
得淋漓尽致嘛!他就像一只猛虎,在六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无人能挡。
这和我们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是很像吗?我们也要有那种
勇往直前,不顾一切的劲头!
还有呢,嬴政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肯定也会有很多感慨吧。
也许他
会在某个夜晚,对着月光,吟出几句诗词,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
是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这就像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在心里默默
给自己打气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讨论嬴政的诗词,大家都特别兴奋。
一
个朋友说:“嬴政的诗词那就是霸气的代表呀!”另一个朋友马上反驳道:“也不全是呀,也有柔情的一面呢!”然后我们就开始争论起来,
就像那些大臣们在朝堂上争论一样,可有意思啦!
嬴政的诗词,是他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我们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窗口。
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中感受到他的霸气、他的智慧、他的情感。
这难道不令人着迷吗?难道你不想去深入探究一下吗?嬴政的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这些后人忍不住去仰望,去追寻!
我的观点就是,嬴政的诗词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研究。
李白《战城南》古诗原文及鉴赏战城南李白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诗鉴赏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启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此诗就是诗人针对战事而作。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波及范围落笔。
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
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战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
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
”此二句借用其意。
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见征战之远。
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也更深厚。
“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
“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
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
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
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
”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
李白将这段妙文熔炼成“匈奴”两句诗。
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丰盈,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
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
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
看似客观的描写中警喻之意和痛彻之心显而易见。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诗歌鉴赏】李贺《秦王饮酒》原文及翻译赏析李贺《秦王饮酒》原文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李贺《秦王饮酒》注释、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
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
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2、“秦王”二句:写秦王威慑八方,他的剑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3、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
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4、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劫分大、中、小三种。
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风、火三大灾。
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一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
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5、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
酒星:一名酒旗星。
6、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
枨枨:琵琶声。
7、雨脚:密集的雨点。
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8、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
瑶殿:瑶是玉石。
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9、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
一更:一作“六更”。
0、花楼玉凤:指歌女。
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
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海绡:鲛绡纱。
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
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2、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
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3、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
4、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
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古诗翻译及赏析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古诗翻译及赏析《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
其全文如下: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前言】王安石的这首《桃源行》发挥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其中把造成秦末之乱的原因概括为赵高“指鹿为马”和秦始皇修长城。
诗人也像陶渊明一样,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寄托了希望和平与安宁的社会理想。
【注释】⑴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歌行”。
⑵望夷宫:秦国宫名。
鹿为马:指鹿为马。
⑶商山翁:指商山四皓。
⑷薪:柴火。
⑸漾舟:泛舟。
⑹世上:指渔人。
⑺山中:指桃源中人。
⑻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
吹战尘:指发生战乱。
⑼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
宁:岂。
【翻译】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鉴赏】自晋末陶渊明创作了一篇《桃花源记并诗》之后,历代文人歌咏桃花源之事的篇什便层出不穷。
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全诗一反历来桃源诗以景象描写为主的传统,主要由议论出之。
更洗削神仙氛围,而着眼于历史的兴亡。
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诗作特点。
大雅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三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出自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
全诗如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扫六合”中的“六合”指的是战国末期,秦国形势最为强盛,其他六国无奈之中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所以简称六合。
这里的秦王扫六合指的就是秦国灭六国。
“虎视何雄哉”一句极力渲染了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一个“扫“字,何其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