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8
《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教学设计庆阳五中 刘丽萍内容属性: 探究为主 体验为主 知识介绍为主 复习练习为主课型选择: 问题引探型 任务活动型 整体三学型梳理练习型【2013-庆阳中考】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酸碱盐的有关知识。
2.学会分析化学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创境激趣 铺垫导入把握核心 认定目标问题探究一:酸 + 碱 → 盐 + 水√ 课时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引学—理性探究1.例题解析:小兰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
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提出猜想】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猜想1:所得溶液可能呈,溶质是;猜想2:所得溶液可能呈,溶质是;猜想3:所得溶液可能呈,溶质是。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确定探究内容)方案一:取样,滴加几滴石蕊试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观察到,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三: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四:取样,加入生锈的铁钉,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教师点拨】:酸和碱是否完全中和的验证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上述内容。
(在此期间教师巡视各组,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设计意图】: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学生活动】1.例题模拟:化学课上,老师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了白色沉淀,滤出沉淀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
(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小明认为有以下四种情况,请你替他补充完整。
案例反思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我观看了四节案例课。
这四节案例课分别是《燃烧与灭火》、《化合价》、《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通过观看四节课堂实录,结合本次培训的主题“信息技术”,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案例课中的几位老师都非常熟练的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课堂实际的教学中,其中让我认识最为深刻的有PPT 的灵活运用,视频的恰当播放,投影技术和交互式白板技术,同时提醒着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这节课通过生动、直观的、有启迪性的图片、视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的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老师充分利用白板、实投的交互功能,及时反馈学生,更深入清晰的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实验过程的原理分析。
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入、更清晰、更透彻。
《化合价》概念的渗透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而化合价的应用又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化合价》这一节课教师通过将化合价的学习过程,用一部分学生去超市购买物品的等价交换视频微粒,说明元素化合价也是源自相互结合时的一种“价位”,从而引出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同时教师通过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课堂训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课堂气氛活跃。
微观示意图(flash)、方程式的书写(白板互动)、实验视频及其演示,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节课内容的难度。
本节课展现出清晰、简洁的思维过程。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展示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需要应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考过程。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份的探究1.小明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接着,他又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发现红色褪去.[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提出猜想]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致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溶液外〕一定有______ ,理由是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设计方案]小红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硫酸,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预期现象结论方案1取样,滴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有硫酸方案2取样,滴入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出现气泡有硫酸[反思评价]小组同学仔细研究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后,认为方案______ 无法验证小红猜想的正确性,理由是______.[拓展迁移]大家讨论后,按正确方案进行操作,确认了溶液中有硫酸存在,由此可知,在分析化学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到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到反应物是否过量.若反应所得溶液的PH=7,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______.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1〕写出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______.〔2〕写出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提出猜想]甲同学猜想:NaCl;乙同学猜想:NaCl、CaCl2;丙同学猜想:NaCl、CaCl2、HCl;你的猜想:______.[交流讨论]你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______.[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______猜想成立滴加______3.现欲探究一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CuSO4、CaCO3、NH4NO3、Cu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出现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1〕气体E的气味是______.〔2〕在混合物A中,共含有______种物质.〔3〕固体C的化学式为______.〔4〕溶液G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为〔写离子符号〕______.〔5〕写出实验过程①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做了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将废液倒入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了如下探究:探究Ⅰ: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探究Ⅰ: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猜想一:CaCl2猜想二:CaCl2、HCl猜想三:CaCl2、HC1、Ca 〔OH〕2你的猜想:______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设计]设计者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丁同学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一正确戊同学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______ 猜想二正确[评价与反思]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两个方案中,______同学的方案合理,请分析另一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______.[表达与交流]若实验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你认为该废液来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填一点〕.5.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讨论交流]李壮<组长>: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大家据此来说一说,区分这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王志: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马凌: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张云:马凌,你说的我没有听懂,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云不但弄明白了,还选出了另外两种溶液,如溶液和溶液,最后得到大家的赞许.[实验探究]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原溶液为石灰水.(2)<2>大家对乙试管中现有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马凌经过认真思考后,又选择碳酸钠溶液作为检验试剂,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马凌从乙试管中取少量溶液加入到另一支新试管中,再向此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于是,他得出结论:"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钙".但组长李壮对这个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大家讨论完李壮的质疑后,制定出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来验证他的质疑,并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大家都鼓励张云来做实验.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 7<填">""<"或"=">,证实了马凌的结论是错误的.[反思评价]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如下实验:小雯探究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小棋探究H2SO4、NaOH、CuSO4、BaCl2四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完毕,小雯和小棋将试管中的剩余物都倒入同一大烧杯中,过滤后得到了沉淀A 和无色滤液M,并接着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 2SO 4溶液呈中性,Na 2CO 3溶液呈碱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向所得沉淀A 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出现白色沉淀B 和蓝色溶液,没有气泡产生 白色沉淀B 是 ______②取少量无色滤液M 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则滤液M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_____ ③取步骤②中溶液,加入适量Na 2SO 4溶液,充分反应:无明显现象 ④另取少量无色滤液M 于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 ______ 小棋分析后认为:步骤④中加入锌粒没有必要:滤液M 中还可能存在其它成分.如果将步骤④中的锌粒换成另一种试剂,可确定该成分是否存在.请写出小棋用所选试剂鉴定可能存在成分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7. 科学离不开探究.小明同学发现水壶长时间使用会有白色固体附着.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天然水中含有Ca 2+、Mg 2+、HCO 3-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和碱〕.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0Ⅰ〕见下表:物质氢氧化钙 氢氧化镁 碳酸钙 碳酸镁 碳酸氢钙 碳酸氢镁 溶解度 0.165 0.00096 0.00145 0.039 16.6 17.1[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CaCO 3、Mg 〔OH 〕2,可能含有Ca 〔OH 〕2和MgCO 3.[设计方案]〔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加入______,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Ca 〔OH 〕2;〔2〕乙同学设计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步骤如下: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g 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 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a.步骤①所加的酸溶液是______;b.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从导管A处缓缓鼓人一定量的空气时,装置I的作用是______;c.研究性小组的同学经过简单计算,认为水垢中一定含有MgCO3,理由是___________.[反思延伸]生活中将硬水变成软水的方法有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