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78.14 KB
- 文档页数:4
民族旅游象征符号价值解读作者:曾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1期摘要:民族旅游是充满符号的世界,民族文化在旅游的开发中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符号。
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形式的展示,符号本身功能的传递,这些象征符号赋予作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中消费物的符号象征性意义超过了其本身的功能性,它折射出了旅游者的社会地位、身份、自我认同等多种象征价值。
关键词:民族旅游;符号;象征;解读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消费的核心,是它构成对民族旅游消费的需求与供给,同时也促使了民族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完成。
当某一民族文化纳入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时,就不再单独作为该民族的生产或生活方式,而被放置于旅游背景和范畴之内,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殊意义。
旅游是一种符号消费,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另类生活方式,旅游者对物的消费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从使用角度来对物进行判断和消费,而是从物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价值认定,进而从这样的文化消费中获得身心满足。
旅游消费于是成为一种将旅游者的社会地位、身份、品位、情趣、认同区分出来的象征消费。
①一. 民族文化中的象征符号价值解读民族旅游符号的象征性源于各民族绚烂多姿、个性十足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个国家的民俗,如果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那么,正是一种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②地理单元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性给予了各民族文化独有的品格,在这样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构建的民族旅游符号必然具有其象征性特点,不同民族的符号系统象征着特有的民族,表达、传递着各民族鲜明、特别的民族形象。
民族旅游中的象征符号依据民族文化意义表现出能指与所指功能。
如游客到一家傣味餐馆用餐,一方面,傣族食物作为一种“物”(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达到填饱肚子的功能)还可以让游客看到食物的外形;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游客通过这一行为,可以体验另一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符号的所指—signified),体会到隐藏在食物背后的傣族历史与文化,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旅游吸引物的两种指示功能发生互动关系,从而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和心智想象。
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纪念品成为了许多游客在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旅游纪念品来说,除了实用性外,包装设计也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包装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仅能够为旅游纪念品增添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销量。
那么,在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包装设计中,文化符号又是如何被应用的呢?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赋予纪念品独特的地域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是这个地方的独特符号。
比如中国的汉服、茶文化,日本的和服、寿司文化,法国的香水、薄饼文化等等。
以这些地域特色为创意灵感,将其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为纪念品赋予独特的地域特色,更能够让游客一眼就能够辨别出这是哪个地方的特色纪念品。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兴趣,更能够以地域特色为卖点,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为纪念品增添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符号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包装设计中,将一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融入不仅能够为产品增添一份历史文化的底蕴,更能够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在纪念品的包装上加入一些古代建筑、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元素,这些都能够为产品增添历史文化底蕴,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当消费者看到包装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熟悉的文化符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反应,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
比如在中国游客眼中,融入了中国龙、京剧脸谱、瓷器等元素的纪念品包装设计,往往会被视为独具特色而备受青睐。
而在外国游客眼中,融入了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也会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文化符号,能够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加购买的动机。
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能够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符号、空间与认同:民族节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第一章:民族节庆的符号意义民族节庆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庆祝民族节日的过程中,人们会遵循一定的习俗和规矩,但同时也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创新和变革。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特征。
民族节庆的地域特色与全国性的共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
在共同庆祝民族节日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这种地域特色与全国性的共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民族节庆中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仪式的交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与多元共生。
在一些民族节日中,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民间信仰与宗教仪式的交融,既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又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各种信仰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民族节庆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节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种民族节庆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民族节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符号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内涵,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支持。
1.1 民族节庆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民族节庆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是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民族节庆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自秦汉以来,我国的民族节庆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成为各民族共同庆祝、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既包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感恩,也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纳西族吉祥符号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应用途径探析【摘要】纳西族是丽江最具特色的原住民群体之一,纳西族的吉祥符号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更新纳西族吉祥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应用中的设计理念,提出新的设计发展,既可以扩大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领域,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档位,又可以有效地增强丽江旅游业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纳西族;吉祥符号;旅游纪念品;设计一、吉祥符号的内涵中国民间吉祥符号存在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些民间符号是一些神话与图像思维交织而产生的情感寄托。
人们从生活和历史文化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意识,而这些观念和意识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出来,形成了特定的符号,从而更好的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在吉祥文化中的图像或者吉祥物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或者形式,这些代表着特定的吉祥含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传统吉祥符号背后蕴含的丰富“吉祥寓意”,都心存向往,对其造型的迷恋、运用、研究一直都在延续。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展现的是对物质、观念的变演化物,表现的都是对事物象征,再现、指示、功能目的,这与吉祥符号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物质文化丰富的当今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吉祥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二、丽江纳西族吉祥符号设计应用现状(一)丽江民族文化特征及纳西族吉祥符号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境内共居住着纳西族、彝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59.38%,其中纳西族人口较多。
因此,以在丽江民主文化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为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现在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字”,蕴含丰富哲理的《东巴经》,以及纳西的舞蹈、手工艺等等都独具文化内涵。
二是民族语言众多,民族交往频繁。
在丽江有纳西族、傈僳族、白族、彝族、藏族等11种语言,各个民族之间交流交融,语言成为具有特色文化的载体之一。
三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藏族的锅庄舞会,纳西族的三朵节、彝族的火把节、摩梭人的转山节等节日,在丽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节日,由此构成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载体。
旅游的 符号化 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杨振之,邹积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05-11-10[作者简介]杨振之(1965-),男,重庆人,博士,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和景区管理研究,E mail:yzz501@;邹积艺(1981-),男,重庆合川市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2004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项目管理,E mail:zoujiyi2000@ 。
[摘!要]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 符号化 的一把钥匙。
借用 前台 、 后台 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关键词]符号学;符号化旅游;旅游开发;旅游文化;原生文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5-0075-05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现代哲学流派符号学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1]。
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2],这让符号∀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
旅游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旅游,与客观世界互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广义旅游符号系统。
旅游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
旅游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2]、传递功能#、开放性与 自生性 可以用来表现人生,传达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的理解,以引起人们在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旅游符号迎合了人们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其力量是理性的语言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导言:旅游是一种全球性且日益普及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多个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到达目的地,更多的是对象征性地参观和体验。
旅游活动不仅涉及到个体的体验和感受,还与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开发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旅游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符号化”现象。
一、旅游的符号化意义旅游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和文化体验的活动,人们通过旅游来满足文化认同和社会互动的需求。
旅游目的地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埃菲尔铁塔代表着巴黎,金字塔象征着埃及文明。
人们选择特定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在寻找与特定符号相关的体验和认同感。
旅游产品、旅游营销和旅游宣传都是以符号为基础展开的。
旅游产品涵盖了旅游目的地的景点、酒店、餐厅等各个方面,这些产品通过符号传递着特定的信息和情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欲望。
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则通过符号的运用打造目的地的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
二、符号化旅游的影响符号化旅游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旅游体验和认同感,也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营销密切相关。
符号化旅游对个体的影响:1. 美化和理想化:旅游目的地常常通过符号的包装使其显得更加美丽和完美,引发游客对旅游经历的期待和美好想象。
2. 认同感和归属感:旅游目的地的符号不仅带有地域特征,也代表着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
游客通过与符号产生共鸣,获得对目的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符号化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1. 过度商业化:为了满足游客的期待,旅游目的地常常过度发展商业化景区和服务,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和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2. 形象营销:旅游目的地常常依赖于符号的宣传和营销来吸引游客,这种依赖性可能导致形象的过度包装和失真。
三、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学应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符号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营销效果和保护旅游资源。
第23卷第6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3No.62003年11月 Journal of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Nov.2003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孙九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1)摘 要:节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绚丽色彩、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节日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突出表现形式。
目前,运用节日的方式主要有:在原生地直接展示,在异地进行移植性的集中开发,丧失节日民俗的民族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重新建构等。
笔者认为,研究民族节日符号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着的诸如传统的变迁和保持等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日符号;民族旅游;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3)06-0134-04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绚丽色彩、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节日是随节令变换而产生的民俗文化事象,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等各个领域,包含了宗教文化、生产民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等多种内容。
节日期间,民族文化的展示比平时更加集中和典型,许多平时没有的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仪式、活动等民俗一并展现在当地的社会舞台上。
因此,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节日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突出表现形式。
在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民族地区,对节日符号进行资本化运用是旅游开发的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传统的维持与变迁等问题。
因此,分析节日符号的旅游价值,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不包括门类繁多的现代节日。
一、民族节日符号的旅游价值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的节日文化积淀丰厚。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节日是最为绚丽的时间文化符号,它凝结着每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该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
节日使平淡的日常生活变得活泼而有节奏,使民族文化得以立体呈现。
就旅游文化实际而言,节日旅游最为发达,形式最为集中,旅游事象最为丰富。
这一方面取决于节日本身,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旅游文化与民偕乐的重民传统。
[1]我国历来有重节庆的传统,古时的仪式环节十分繁杂,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里“岁暮杂务”一条,记载了春节期间过“除夕”的胜景: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洗,祀祖神接灶,早贴春挂钱,悬门神屏对,插芝麻秸,立将军炭,合家团拜。
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钱锞锭,亲宾幼辈来辞岁者留饮啜,答以宫制荷包,盛以金银锞饰。
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语。
炉内焚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岁。
合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内包金银小锞,食着旨主来年顺利。
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2]这一系列节日活动体现了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交往礼仪、道德人伦礼仪、娱乐等多种节日内涵,且这只是除夕之日的节日活动,还不包括新年期间的诸种喜庆活动。
虽然现代的节日已经没有这么烦琐,但一些地区传统的韵味依然很足。
对旅游开发而言,体验富有地方特色的异民族节日文化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
2.我国民族多元,节日多姿。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大多集中众多的民俗事日活动,场面大,参加者众,民族风情浓厚。
[3]汉族地区的正月十五看灯会、清明节踏青、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和赶庙会等都是重大的民俗节事。
少数民族地区除了部分节日与汉族重叠外,又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
莫福山等主编的《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记录了我国56个民族的各类传统节日多达1572个。
据统计,贵州省一年中的民族节日达490多个,[4]节日活动中涉及对歌、跳舞、吹笙、斗牛、斗鸟、踩鼓、射弩、赛马、赛船、祭祀等多项活动。
纷繁的节日演绎着50多个民族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强,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3.节日对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不是单一的民俗活动,其本身带有“展演”的性质,表象之后隐藏的是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属于旅游资源中的“多吸引力资源”。
因此,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符号,持久的生命力中蕴含着丰厚的旅游价值。
根据成竹和刘桂芬《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接待现状调查分析》[5]一文对于“你最喜欢的娱乐项目”和“你最134收稿日期:2003-09-16作者简介:孙九霞(1969-),女,山东省寿光县人,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族群理论与现实、旅游人类学。
喜欢的少数民族文化”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分别为:50.96%的游客喜欢藏族舞蹈,53.5%的游客喜欢藏族音乐,38.85%的游客喜欢藏族节庆活动;65.61%的游客喜欢少数民族娱乐节目, 8.92%的游客喜欢现代化娱乐节目,24.2%的游客喜欢二者相结合的娱乐项目。
这说明民族节日(包括民族音乐、舞蹈)大受游客欢迎,在诸多的旅游开发项目中,民族节日也因之被作为民俗风情中的重要部分予以考虑。
云南省拥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旅游开发中大力挖掘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风情,这使云南过去十多年的旅游发展在西南各省乃至全国都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
二、节日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被运用的方式1.在原生地展示。
这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在原生地直接展示。
指民族节日在民族居住地真实发生,以最为壮观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这些民族节日主要分为娱乐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
前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芦笙会和踩山节、仡佬族的坡节等,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既可娱人又可自娱,对游客而言极具参与性。
后者如瑶族的盘王节、仡佬族的拜树节、藏族的晒佛节等,场面庄严,气氛神秘,也伴有一些娱乐表演项目,使游客很容易感受到异族文化的独特性,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这是旅游开发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民族节日活动所展示的内容引人入胜,将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旅游者。
但节日时间相对固定。
目前真正体验并参与这种民族节日的是那些追求高体验的散客,他们领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体验异地的真实文化,类似于民族志旅游者(T o ur ists o f ethnog raphy),追求真正的参与式、融入性旅游体验。
第二,在原生地有组织、有选择地展示。
把节日缩影到当地的舞台上或小型的民俗村中,表演或“做”给观众看。
除了地点相对真实,时间、人物、活动等都是舞台化的展示,游客把这些原本是节日才出现的活动更多地看作民族艺术表演,得到的主要是观者的感受,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类型也包括原本天然的民族村寨,如广东连南的三排瑶寨、乳源的必背瑶寨,它们的开放是出于旅游目的,属于原地保护型的节日旅游资源开发。
这种形式得到了大量开发,但在开发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传统节日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同样的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在西部可以建设一批民族歌舞餐厅,定期举办民族节庆活动和建立固定的民族歌舞表演场所。
要以西部50余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基础,从数百上千个民族节庆中认真筛选出一批有特色的民族节庆产品,各省各月举办一次定期的民族节庆活动,提前一年促销,列入旅游专线,烘托西部的旅游气氛。
[6]因为游客对原生地的节日文化展示的真实性要求很高,所以在实施这些措施时应当特别小心,防止脱离民族生活原貌的生编硬造。
2.在异地进行移植性的集中开发。
在异地的节日开发主要指省区内和省区外的主题公园型开发,节日符号的开发是主题公园民族文化开发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具魅力的内容。
1991年10月1日,经过一年的筹建,“中国民俗文化村”在深圳华侨城正式对外开放,不到一年不仅全部收回投资,并且持续10年而不衰。
其后,全国掀起了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的热潮,相继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民族文化展示区。
这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省区内的集中开发。
这是指在多民族的省(区)府、州府、县府所在地及其他中心城市,建造反映本区域民族构成和特色的民族风情园(村),并一般以“日”为周期,人为地循环上演各民族的节日习俗、音乐、舞蹈等。
我国已经开发的主要有:云南昆明“云南民族村”、广西南宁“民族苑”、贵州贵阳“民族博物馆”、贵州黔东南和黔南“民族博物馆”、四川成都“西南日月城”、四川凉山“民族村”等。
第二,省区外的集中开发。
这类开发多在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背景好的大城市进行,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中华民族园”等。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开发甚为成功,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节日文化开发的注重。
以2001年为例,该年的主要活动有五项:新世纪喜庆之旅(1月1日至3日)、华夏民族大庙会(1月24至2月7日)、广东潮汕文化周(5月1日至7日)、第十届泼水节(7月8日至8月27日)、中国大力士挑战赛(10月1日至7日),其中有三项是以传统的民族节日为主题的。
由此可见,节日文化在主题公园的开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上述集中开发中,节日符号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因素。
这种类型的节日开发虽然容易,但须谨慎,要防止复制和再现过程中出现节日文化的扭曲和曲解。
3.丧失节日符号的民族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重新建构。
许多已被遗忘了的“传统”会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而被激活,[7]其中的“偶然的因素”很多时候指的是旅游开发,即许多遗忘或失去的节日传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获得了再生。
为了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当地人积极地寻找失落的文化,恢复中断了的节日民俗。
云南弥勒县可邑彝族村在推行旅游开发的项目中,中断了20多年的“祭火、驱火妖”的民俗活动,被村民们自发地恢复再现,且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在毕摩、老人们的指导下,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原汁原味的民族节日活动深深迷住了外来参观者。
[8]政府部门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恢复有民间基础的传统节日。
如福建南平地区的蛇王节,瑶族的盘王节。
这些节日因为有很深的文化渊源,故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1989年福建省有关部门在对新修水库地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南平地区樟湖镇古老的蛇王庙以及正月十五游蛇灯、七月初七迎蛇神的习俗。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当地政府把蛇王节作为振兴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加以宣扬。
之后,蛇王节的规模越办越大,名声越传越远。
每年蛇王节和蛇灯节期间,远近方圆数十公里内外的数万人前往观看。
樟湖镇祭蛇游蛇习俗作为国内较鲜见的祭活蛇、游活蛇的民俗事象,成为学术研究及旅游观光的热点。
[9]虽然表面上看来蛇王节日益观光化、游艺化,但活动深层蕴含着当地传统文化——蛇崇拜的要素,虽曾经衰落,但发掘出来后激发了人们强烈的认同和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