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路线)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78.23 KB
- 文档页数:2
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彝族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凉山彝族自治州居住睨族、藏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而且是彝族的聚居地。
在这片土地上,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彝族节庆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与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而对于当地政府和旅游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传统节庆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一、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活动概述1.彝族的传统节庆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节庆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火把节、刀杆节、坝坝节、斗牛节等。
这些传统节庆不仅融合了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丰收和生活祝福的向往。
在这些节庆活动中,人们会举行舞蹈、歌颂、祭祀等形式多样的庆祝仪式,让游客领略到彝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2.乐山独峰节乐山独峰节是四川凉山地区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每年农历六月份举行。
在这一天,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会展开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神明、舞蹈表演、民俗游戏等各种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当地还会举行寻找“独峰使者”的比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成为了凉山地区的一大旅游热点。
3.彝族文化节每年元宵佳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都会举办盛大的彝族文化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着传统的彝族服饰,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文艺表演、传统美食品尝等。
这一节庆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现状1.旅游资源丰富四川凉山地区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风光优美,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山水相连,峰峦叠嶂,峡谷众多,溪流潺潺,是户外探险和徒步旅行的绝佳场所。
凉山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也为该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节庆旅游吸引力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传统节庆活动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需要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为了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是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反映少数民族团结、守望相助、春耕秋望等传统观念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包括对其自然、文化和遗产资源的保护,以及对节日文化的维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自然、文化和遗产资源的保护成为了保护这一文化的重要手段。
1.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制定专门法规,打击有害文化的侵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来源。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传统文化的记录、保护和弘扬,组织传统节日的表演和展示,加强传承的培训和传授等等。
3. 加强节日的宣传和推广节日的宣传和推广是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推广,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日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下意识地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三、民族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其固有的文化元素也让这些地区成为民族旅游的优质景区。
发展民族旅游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同时注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挖掘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是促进民族旅游的关键。
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凉山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彝族传统节庆活动是凉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凉山彝族节庆活动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目前凉山彝族节庆活动在旅游开发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节庆活动的传统特色逐渐淡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足也制约了凉山彝族节庆旅游的发展。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推动凉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本研究旨在探索凉山彝族节庆活动的概况、分析目前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并寻求有效的实施路径,为凉山彝族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资源,这些节庆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旅游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凉山彝族节庆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情况,可以帮助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推动凉山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对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实施路径,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对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凉山彝族节庆概述凉山彝族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之一。
凉山彝族地区是一个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多彩,节庆活动繁多,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凉山彝族的节庆活动主要包括春节、火把节、鬼节、阿巴嘎节、祭山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浅谈丽江的节庆旅游开发对策作者:张蕊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丽江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众多,开发节庆旅游既能够丰富丽江旅游内容,又能突破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瓶颈。
结合丽江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依托民族节庆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运作和塑造丽江节庆旅游,以期开创丽江旅游新篇章。
关键词:丽江;节庆旅游春节前后,云南丽江发生的恶性打人事件,使得社会上的很多人都不敢丽江旅游了。
其实,丽江的节日旅游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值得开发的项目。
云南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纳西、白、傈僳、彝、摩梭、藏、怒、普米、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巡田坝节”、景颇族的“播秧节”等等。
为此,结合丽江旅游的文化特征,并围绕创造、发挥和放大民族节庆的欢乐气氛,促进丽江节庆旅游的开发。
一、丽江节庆旅游开发的事实依据(一)开发节庆旅游能够丰富丽江旅游品牌以少数民族传统活动为主题的民族节庆活动,由于其形式多样多彩,且多以传统活动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烈的能动性。
这对于参与其中的旅游者来说有助于调动人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旅游也会变得更加真实,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民俗文化的体验需求,如祭祀性的节庆活动,摩梭人的“转山节”让参与的人们充满敬畏。
其次,开发民俗节庆旅游项目会将地方文化以动态形式得以呈现,為地方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而丽江就有极富标识性民族特色的如三朵节、火把节、剽牛节等,因此开发丽江节庆旅游有利于地方旅游品牌形象的建设,同时也会成为当地居民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精神寄托的展示平台。
(二)开发节庆旅游能够有效保护传统地方文化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展演出最原汁原味的文化场景,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
而且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极富趣味性、参与性,可以带动广大群众参观和体验,对民俗的传播和保护大有裨益。
例如,丽江三朵节期间的东巴祭祀活动,庄重神秘极具民俗内聚力和吸引力。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同时又要保护和尊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浅谈。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其独特性和长久性。
其次,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因此,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限制开发的规模和密度,确保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再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注重民族团结和民俗传统的维护。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当地的居民、文化遗产、游客等多个参与方。
为了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加强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引导游客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法制教育,确保其权益得到保护。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自身的文化旅游产业。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需要在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的问题。
只有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护和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和居民权益的维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监管,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程丽丽 黑龙江省五常市职教中心学校 黑龙江 五 常 150200哈尔滨商业大学在职研究生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8-0184-02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述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工艺文化等等。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旅游开发不仅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尊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人们修缮了当地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建筑;穿起了搁置已久的民族服装;开始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开始频繁的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开始对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加以抢救性保护等等,不仅复兴了民族传统文化,也使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获得新生。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旅游对于云南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了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旅游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下,云南民族旅游的地位渐渐突出。
由于云南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了山高水美的自然风光特色,加之云南地处少数民族地区,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族风俗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让云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开发民族旅游的大趋势下,这让旅游者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并给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间的族群认同带来了一定影响。
标签: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发展一、前言云南省政府把民族特色旅游的开发作为云南主要旅游支柱产业来抓,带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云南省政府以此为契机,将旅游业产业为云南省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也为云南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省内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也看到了民族旅游的发展契机,纷纷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发扬各自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出不少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和热门旅游景区,并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回报。
如大理、石林、迪庆、丽江、西双版纳、临沧、怒江、文山都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体验云南民族旅游的好去处,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具有民族旅游特色的高品味、高质量景区景点。
可以看出,云南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旅游产业带来了巨额的旅游收入和财政收入,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支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资料显示,“1999年云南旅游全年总收入达204亿余元,接待国内外游客386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7位,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上升到10%,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47万人。
”[1]“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形成规模,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居全国中西部省区之首。
”[2]旅游业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带了巨大的好处,香格里拉迪庆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后起之秀“1999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多人次,比1998年增长260%,实现旅游社会综合收入5.4亿,其中海外游客6.3万人次,创汇1768万元。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摘要】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白族民俗文化的特点,挖掘白族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结合,并探讨了市场推广策略。
深层次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当地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魅力。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白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推动深层次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本文探讨,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并利用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白族传统节日、特色手工艺、文化传承、创新、市场推广、发展前景、结合、重要性、策略、挖掘、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之一,包括语言文字、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等方面。
白族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宁蒗县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白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加深人们对白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必要深入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通过对白族民俗文化特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手工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1.2 研究意义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白族这一少数民族而言,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吸引力。
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3●陈素平1 成慕敦2(1.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 湘潭 411105)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发展民族旅游的优越条件和重要意义,探讨了发展民族节庆旅游的思路和策略,意在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形成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体系,突出民族文化;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以民族特色为核心,推出节庆旅游精品;搞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旅游设施;抓好节庆旅游商品开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 节庆旅游 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2-0096-02 1.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优势突出1.1 资源丰富。
我国是有着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五光十色。
除了全国性的节庆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外,少数民族节庆按其反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祭祀性的节庆活动,如苗族的“牯藏节”,侗族的“祭萨节”,摩梭人的“转山节”(“格姆古”)。
二是生产节庆,如基诺族的“插种祭”,哈尼族的“求丰收”,佤族的“撒谷节”,傣族的“巡田坝节”,景颇族的“播秧节”等。
三是社交节庆,俄罗斯族的“成年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芦笙会”、“四月八”,侗族的“赶歌节”,布依族的“查白哥节”等。
1.2 吸引力强。
不管是生产节庆、祭祀节庆还是社交节庆,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生产节庆分布较广,伴随的集市贸易活跃;社交节庆活泼热闹,是青年们谈情说爱,尽情欢乐的日子。
祭祀节庆神秘、肃穆、场面隆重,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能歌善舞又是少数民族的共性,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活动。
这些民族节庆旅游活动是少数民族文体活动的精华,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体育、宗教信仰、民间工艺和民族风情。
它为旅游者直接地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各民族在节庆活动期间那种奔放、狂欢的情感,提供了极好的场所,节庆旅游的开展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
2.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意义重大2.1 努力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旅游,能满足各种层次的旅游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旅游节庆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服饰、建筑、宗教、礼仪、歌舞、戏剧、饮食等。
通过节庆旅游,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参加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顺应自己的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既得到身心的放松,又增长见识。
2.2 努力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有利于挖掘、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瑰宝之一。
节日旅游较其它旅游活动来说,更集中多样和更突出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特点。
它凝结着民族历史、人类起源、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娱乐交际、伦理道德观、审美趣味、服饰等民族文化。
从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宗教文化、经济生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好民族节日活动。
2.3 努力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
节庆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形式,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除了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以外,节庆旅游还具备较大的关联作用,能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宾馆旅社、商业贸易等同步发展。
而且,节庆旅游的发展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少数民族的劳动力配置提供适当的结合点。
2.4 努力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旅游,能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前提,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
民族节日较其它民族活动来说,更集中多样和更突出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特点。
某个民族与周围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正是该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该民族群众的永久粘合剂,因而特别受到全体成员的重视和珍惜。
因此,发展节庆旅游,能促进民族内部团结。
同时,我国有许多节日是多个民族共同欢度,如泼水节,不仅傣族过,布朗族也过。
相同的节日使大家相互亲近,感情融洽,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和睦和稳定。
3.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必须有正确的思路和策略3.1 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形成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系统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旅游开发,要针对当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各自为阵、粗放经营的现状,进行统一规划,系统开发,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尽快使其商品化和规范化。
总体规划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整体发展观念为指导,注意旅游开发的先后顺序,系统开发,合理布局,防止旅游节庆活动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要对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进行调查,在普查的69 开发研究 2004.2 基础上,加强引导,根据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寻求优势互补,使民族节庆旅游健康发展,推出系统民族节庆活动旅游产品和线路,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节庆旅游系列体系,满足旅游者逐步体察和领略不同少数民族一年中不同节庆活动的需要。
3.2 突出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必须突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的节日,如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三月歌圩节—壮族等。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各方面,并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节庆旅游的基础,而民族特色则是能否进行节庆旅游开发的关键。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表明,与旅游者所在地文化差异越大就越易于被选择,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讲,其民族味越浓,民族特色越鲜明,则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强,进行旅游开发的价值就越大。
3.3 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
根据陈传康先生旅游行为层次理论,只具有观赏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吸引力上是浅层次的,所以,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还应该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望的层次上。
我国节庆旅游项目设计必须注重参与性。
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并且在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如苗族和黎族的三月三,土家族的偷瓜送子贺中秋、“要喝重阳酒,土家寨子走”等。
可在不同的季节组织游客观摩歌舞、体育竞技等或参加当时的节日生活,并由导游人员详细讲解这些节日活动的意义和有关神话或传说,增添旅游者的神秘感,吸引旅游者参与的兴趣。
使旅游者既得到了娱乐,又增加了知识。
3.4 以民族特色为核心,推出节庆旅游精品。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推精品、出名牌成为今后旅游业建设的重点。
在推精品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本民族、本地区与众不同的风格,在“新”、“奇”、“乐”、“美”等方面下功夫,以深厚的节庆文化内涵、独特的节庆文化风情、活泼直接的参与形式来吸引游客。
也要注意在同一精品中将民族艺术、民俗风情、民族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推出蒙古草原那达慕大会一日游,可令游人在欣赏草原风光,品尝“马奶子”,观看叼羊、摔跤、射箭、民族歌舞的过程中了解、感受和品味草原文化,获得一种高质量的身心愉悦。
3.5 加强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节庆活动需要投资,投资主要用于改善交通、通信、供电条件及旅游服务设施。
交通不便是制约民族节庆活动开发的瓶颈。
当前要着重抓好到重要节庆活动主要场地的干线公路建设。
对民族节庆旅游来说,服务设施的改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少数民族的地州所在地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外,县的食宿条件和卫生状况都比较差,接待能力有限。
在节庆活动期间,大部分旅游者只得包车往返,匆匆赶回。
这既影响了旅游者完整地欣赏节庆活动,也使民族活动所在地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应。
因此,必须大力改善服务设施。
一是充分利用主会场附近民族村寨中住房、卫生条件都较好的农家,改造为家庭旅馆对外开放。
二是在重要民族节庆活动的主会场所属县的县城加强对原有宾馆、招待所的改造。
三是适当修建一些中低档的旅游饭店。
此外,还要加快重要民族节庆活动主会场的供电、供水、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6 抓好节庆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过程的延伸,是旅游印象的物化,也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古老丰富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商品的构思与造型,应该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和商品本身结构、造型结合起来,把精心设计和精心制作结合起来推出紧扣节庆主题的旅游商品。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者的导购宣传。
在散客旅游者日趋增多的今天,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要把旅游导购作为宣传促销的主题之一,应将适于旅游者选购的旅游商品和购物场所编辑成册,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积极引导旅游者购物。
总之,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以正确的思路和策略为指导加以开发,必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编号03C J Y081)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素平(1972-),女,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1.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社会科学家,2000.1。
2.吴晓萍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1。
3.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4.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遵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5.孙艳红.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3。
▲79 开发研究 2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