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2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精品教案

§1. 2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精品教案

§1. 2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精品教案
§1. 2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精品教案

§1.2 .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方案一:适合特色班

【设计与执教者】:单位 113,姓名李琼, e-mail地址liqiong0302@126。

【教学时间】:40分钟

【学情分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基本的数学逻辑用语,数学学科中大量的命题用它来叙述。是上一课时命题的真假的进一步的深化,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在此引入概念,对于这几个概念的准确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体会和思考,对于这些概念的运用和掌握有赖于后续的学习,学习中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在后续的教学中经常借助于这些概念去表达、阐述和分析。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于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让学生举例讨论,教学方法较灵活,学生参与意识强,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利用命题的等价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关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但

,但

,且

,且是

,且

的什么条件

: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

:;

:;

方程

。所以

的充分条件;,则是,则是,且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课后练习

1.在如图的电路图中,“开关A 的闭合”是“灯泡B 亮”的________条件( ) A .充分非必要 B .必要非充分

C .充要

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

2.设a ∈R ,则a>1是a

1

<1(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一次函数n

x n m y 1

+-=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是( ) A .m>1,n<-1 B .mn<0

C .m>0,n<0

D .m<0,n<0

4、四边形为菱形的必要条件是( )

A .对角线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垂直,

C .对角线相等且垂直,

D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如果,,a b c 都是实数,那么p :0ac <,是q :关于x 的方程2

0ax bx c ++=有一正根和一负根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若a 、b 、c 是常数,则“a >0且b 2-4ac <0”是“对任意x ∈R ,有ax 2+bx +c >0”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若条件p :a >4,q :5<a <6,则p 是q 的______________. 9若p :f(x) = x ,q : f(x)为增函数则p 是q 的______________. 10.用充分、必要条件填空:

①x ≠1且y ≠2是x+y ≠3的 ②x ≠1或y ≠2是x+y ≠3的

11.已知p ∶x 2

-8x-20>0,q ∶x 2

-2x+1-a 2

>0。若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求正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2:已知命题p: {x|-2 < x < 10 },q: x 2 — 2x + 1— m 2 < 0 (m>o),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范围 参考答案:

1. B 2.A 3.B 4.B 5.A 6. C 7. A; 8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9. 充分不必要条件

10.①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提示:画出集合图或考虑逆否命题).

11.解:p ∶A={x |x <-2,或x >10},q ∶B={x |x <1-a ,或x >1+a ,a >0}

如图,依题意,p ?q ,但q 不能推出p ,说明A ?B ,则有

??

?

??≤+-≥->.101,21,0a a a 解得0<a ≤3. 12.解:由于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于是有

12

101m m -≤-??

≤+? 9m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测试题(含答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测试题(含答案)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2x =”是“(1)(2)0x x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2.在ABC ?中,:,:p a b q BAC ABC >∠>∠,则p 是q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3.“p 或q 是假命题”是“非p 为真命题”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若非空集合M N ≠ ?,则“a M ∈或a N ∈”是“a M N ∈ ”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 提示:“a M ∈或a N ∈”不一定有“a M N ∈ ”。 5.对任意的实数,,a b c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 (A )“a c b c >”是“a b >”的必要条件 (B )“a c b c =”是“a b =”的必要条件 (C )“a c b c <”是“a b >”的充分条件 (D )“a c b c =”是“a b =”的必要条件 6.若条件:14p x +≤,条件:23q x <<,则q ?是p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7.若非空集合,,A B C 满足A B C = ,且B 不是A 的子集,则 ( ) A. “x C ∈”是“x A ∈”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x C ∈”是“x A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x C ∈”是“x A ∈”的充要条件 D. “x C ∈”既不是“x A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x A ∈”必要条件 8.对于实数,x y ,满足:3,:2p x y q x +≠≠或1y ≠,则p 是q 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参考教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2)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阶段的教学中,回顾上节研究的命题的一般形式“若p则q”和其真假判断的方法,先向学生介绍真假命题的简记符号。同时以命题“若x>0,则x2>0。”和其逆命题“若x2>0,则x>0。”为例让学生学习符号的使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先分析下面的问题:(幻灯显示) [幻灯显示]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研究其逆命题的真假(用p与q的相互推出符号表示你的判断)。 p q (1)若x>2,则x>1。 (2)若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三角形有两角相等,则它是等腰三角形 (4)若a2>b2,则a>b。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1)、(2)两个命题,分析引出对“充分的”和“必要的”这两个词汇的感性认识: 首先,在原命题中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 比如(1)中,p能推出q,表明要得到结论q,有了条件p就足够了,也就是说条件p对

于结论q是“充分的”。在(2)中,p不能推出q,表明条件p对于结论q是“不充分的”。 其次,在逆命题中研究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 比如(2)中,p不能推出q,但p能被q推出,这说明p对于q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作出分析: 命题(2)中,两三角形面积相等不能说明两三角形必然全等,但是,如果两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则两三角形会全等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如果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是必然相等的。这也就是说,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成立所“必须具备” 的条件。那么,我们就说,p对于q而言是“必要的”。(板书:必要的)而在(1)中,p不能被q推出,表明条件p对于结论q是“不必要的”。 再让学生类比分析(3)、(4),不难得出:在(3)中,p对于q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在(4)中,p对于q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 结合上面的分析,向学生指明:我们看到,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这种相互推出的关系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一种“充分的”或是“必要的”联系。在数学中,我们对这种联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入的新的定义来描述它,这就是本节将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阐述定义,理解内涵 由此,我们引入了如下定义: [幻灯显示] 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如果已知p q,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引导学生理解定义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这里的p和q都叫做“条件”,那么“结论”又是什么呢?(引起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发言)强调:分清“条件”和“结论”是理解定义的关键! 接下来再回到例1,对其中存在的充分必要关系再次进行认识。 [幻灯显示]例1、试判断下列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q 又是p 的什么条件?(学生分析作答) p q (1)若x>2,则x>1。 (2)若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三角形有两角相等,则它是等腰三角形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练习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练习题 1.设x R ∈,则“12 x >”是“2210x x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若a R ∈,则“0a =”是“cos sin a a >”的(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设x R ∈,且0x ≠,“112x ??> ???”是“11x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已知a R ∈,则“2a >”是“22a a >”的( ) A .充分非必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5.设x R ∈,则“21x -<”是“220x x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若a ,b 为实数,则“0<a b <1”是“b <1a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0>>b a ”是“22b a >”的什么条件?(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8.“1<x <2”是“x <2”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12x <<“”是” “2”(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2.“20x >”是“0x >”的( )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1.概述 充分条件一定能保证结果的出现。 2.定义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简单地说,满足A,必然B;不满足A,不必然B,则A是B的充分条件。例如: 1. A下雨;B地湿。 2. A烧柴;B会产生二氧化碳。 3. A再过一百年;B在座的各位都不在人间了。 例子中A都是B的充分条件,确切地说,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其二,A不是B发生必需的。在例子中,往地上泼水地就湿了;燃烧石油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扔一颗炸弹进去,各位就不在了,这说明A 不是B发生必需的。 3.生活中的充分条件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例如: 1. 如果这场比赛踢平,那么中国男足就能出线。 2. 总参命令:若飞机不能降落则直接伞降汶川。 3. 四婶问祥林嫂竟肯依,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不过生活中使用这些关联词语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必要性。也就是说,满足A,必然B成立时,我们就说,如果A,那么B,或者说只要A,就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充分性,至于条件A是不是结果B必需的我们没有考虑。例如:只要活着,我就要写作。 从客观上看,不满足“活着”,必然“不能写作”。所以“活着”是“我要写作”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实际上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他只想表达满足“我活着”时必然“我要写作”。至于“不活着就不能写作”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公开课充要条件教案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二)能力训练要求 1.充要条件的概念.1.理解并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 2.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把充要条件的思想自觉地运用到解题之中.3.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2.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难点 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1、什么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试判断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 Ⅱ.讲授新课 §1.2.2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q?p”. 这时p既是p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整数?a是无理数”则“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命题(2)中因“a>b?a+c>b+c”,又有“a+c>b+c?a>b”,则“a>b”是“a+c>b+c”的充要条件. 命题(3)中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Δ>0”,又有“Δ>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 则“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判断式Δ>0”的充要条件. 例1 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q:f(x)=ax2+bx+c是偶函数; (2)p:x>0,y>0,q:xy>0; (3)p:a>b,q:a+c>b+c; (4)p:两直线平行;q:两直线的斜率相等. 命题(1)中因“(x-2)(x-3)=0?x=2或x=3x-2=0”; 而“x-2=0?(x-2)(x-3)=0”,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命题(2)中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3)中因“x=3?x2=9”,而“x2=9”x=3”,所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命题(4)中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因“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命题(5)中因:p:x 3 2+ x=x2?x(3 2+ x-x)=0,解得x=0或x=3;q:2x+3=x2得x= -1或x=3.则有p q且q p.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由命题(5)可知:对复杂命题条件的判断,应先等价变形后,再进行推理判定.

高考数学 充要条件 专题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第6课时:充要条件 高考数学 充要条件 专题教案 一.课题: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能够判定给定的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 三.教学重点:充要条件关系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充要条件的概念及关系的判定; 2.充要条件关系的证明. (二)主要方法: 1.判断充要关系的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 2.判断p q ?是否正确的本质是判断命题“若p ,则q ”的真假; 3.判断充要条件关系的三种方法: ①定义法;②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的等价性;③用数形结合法(或图解法). 4.说明不充分或不必要时,常构造反例.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在“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一种作答) (1)在ABC ?中,:p A B >,:sin sin q A B > (2)对于实数,x y ,:8p x y +≠,:2q x ≠或6y ≠ (3)在ABC ?中,:sin sin p A B >,:tan tan q A B > (4)已知,x y R ∈,22 :(1)(2)0p x y -+-=,:(1)(2)0q x y --= 解:(1)在ABC ?中,有正弦定理知道: sin sin a b A B = ∴sin sin A B a b >?> 又由a b A B >?> 所以,sin sin A B A B >?> 即p 是q 的的充要条件. (2)因为命题“若2x =且6y =,则8x y +=”是真命题,故p q ?, 命题“若8x y +=,则2x =且6y =”是假命题,故q 不能推出p , 所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取120,30A B ==o o ,p 不能推导出q ;取30,120A B ==o o ,q 不能推导出p 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因为{(1,2)}P =,{(,)|1Q x y x ==或2}y =,P Q ≠ ?, 所以,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例2.设,x y R ∈,则22 2x y +< 是||||x y +≤ )、是||||2x y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由图形可以知道选择B ,D .(图略) 例3.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因为甲是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故甲能推出乙,乙不能推出甲, 因为丙是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乙能推出丙,丙不能推出乙, 因为丁是丙的充要条件,故丁能推出丙,丙也能推出丁,

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1

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兴义五中韦长影 562400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用集合来理解此类题目,使问题变得简单,通俗易懂,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诀窍,下面就这个问题再进行一下探讨。 命题“若p则q”为真,记为“ p q”,这时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 必要条件。由前面关于集合A,B的定义知,p q,当且仅当A B,这就是说 ,A B时,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为使p,q有意义,一般我们仅讨论A,B非空的情况. 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即若对象x满足p,则x也一定满足q,这等价于x∈A时,必有x∈B,即A B,但是可能存在对象y∈B但y A,即y满足q却不满足p。 若A=B时,即A B且B A,就是说,满足p的对象满足q,反之,满足q的对象满足p。因此p q,当且仅当A=B,这时p是q的充要条件。换句话说,A,B的描述表示虽然不同,但若它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则p与q等价(图1)。 若A∩B≠ 但A∩B≠A且A∩B≠B,即满足p的对象不完全满足q;反之, 满足q的对象也不完全满足p,就是说p,q不能互相完全推出,这时p,q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图2)。例:“x是4的倍数”是“x是6的倍数”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4) (5) 若A∩B= ,即满足p的对象都不满足q,反之,满足q的对象也都不满足p,就是说p,q不能互相推出,这时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图3)。 也可表示为:

①,相当于, 即或 ②,相当于, 即或 ③,相当于, 即 例1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四个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填空: (1)p∶(x-1)(x+2)=0是q∶x=-2的 . (2)p∶x>5是q∶x>3的 . (3)p∶0<x<5是q∶|x-2|<3的 . (4)p∶x≤2是q∶x<2的 . 解:(1)p={x|(x-1)(x+2)=0} q={x|x=-2},即q p,∴填B. (2)p={x|x>5}q={x|x>3},∴填A.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例题解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例题解析 能力素质 例1 已知p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q :x 1+x 2=-5,则p 是q 的 [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利用韦达定理转换. 解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 ∴x 1,x 2的值分别为1,-6, ∴x 1+x 2=1-6=-5. 因此选A . 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 例2 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 .p :3x +2>5,q :-2x -3>-5 B .p :a >2,b <2,q :a >b C .p :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 :四边形是正方形 D .p :a ≠0,q :关于x 的方程ax =1有惟一解 分析 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 解 对A .p :x >1,q :x <1,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对B .p q 但q p ,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C .p q 且q p ,p 是q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D p q q p p q p q D ??? 说明:当a =0时,ax =0有无数个解. 例3 若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 是A 成立的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通过B 、C 作为桥梁联系A 、D . 解 ∵A 是B 的充分条件,∴A B ① ∵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D ②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 ?

逻辑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答案)

高二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在这4句诗中,哪句可作为命题( ) A.红豆生南国 B.春来发几枝 C.愿君多采撷 D.此物最相思[来 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1c10671347.html,][ ] 解析:因为命题是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它必须是陈述句,所以首先我们要凭借语文知识判断这4句诗哪句是陈述句,然后再看能否判定其真假. “红豆生南国”是陈述,意思是“红豆生长在中国南方”,这在唐代是事实,故本语句是命题; “春来发几枝”中的“几”是概数,无法判断其真假,故不是命题; “愿君多采撷”是祈使句,所以不是命题; “此物最相思”是感叹句,故不是命题. 答案:A 2.“|x-1|<2成立”是“x(x-3)<0成立”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

件 解析:由|x-1|<2得-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进一步会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敢于归纳,关于建构;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p?q”与“q?p”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学习本节课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2.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3.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1. 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a则b”形式的复合命题。 2. 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 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能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4.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四种命题的形式与关系 x>”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2、试写出命题“若x>1,则21

充要条件教案

1.5充要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八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2判断给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P=q中q是p的必要条件的理解; 2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三、教法及学法 教法:情景引导,师生互动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设计思路】

小结'扩展例题'练习反馈。 五、【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 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 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说明你是她的孩子. 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一一充分条件与必 要条件. 为等价转化作铺垫 引出课题 充分、必要条件定义:(推断“=”的含义) 如果p =:q ,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的必要条件? 思考:①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应该是p= q 还是q = p ? ②如何去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典型例题分析: 例1、用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填空 (1 )由于命题“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是实数”是正确的,因此“a是有理数”是a是实数 的_______________ , a是实数”是“是有理数”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典型例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例1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 p是q的 [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利用韦达定理转换. 解∵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 ∴x1,x2的值分别为1,-6, ∴x1+x2=1-6=-5. 因此选A. 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 例2 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p:3x+2>5,q:-2x-3>-5 B.p:a>2,b<2,q:a>b C.p: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四边形是正方形 D.p:a≠0,q:关于x的方程ax=1有惟一解 分析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 解对A.p:x>1,q:x<1,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对B.p q但q p,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C.p q且q p,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D p q q p p q p q D 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 说明:当a=0时,ax=0有无数个解. 例3 若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是A成立的 [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通过B、C作为桥梁联系A、D.

解 ∵A 是B 的充分条件,∴A B ① ∵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D ②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 ? 由①③得A C ④ 由②④得A D . ∴D 是A 成立的必要条件.选B . 说明:要注意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 例4 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先解不等式再判定. 解 解不等式|x -2|<3得-1<x <5. ∵0<x <5-1<x <5,但-1<x <50<x <5 ∴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条件甲为x ∈A ,条件乙为x ∈B . 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充分条件; 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必要条件;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甲为乙的充要条件. 例5 设A 、B 、C 三个集合,为使A (B ∪C),条件A B 是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可以结合图形分析.请同学们自己画图. ∴A (B ∪C). 但是,当B =N ,C =R ,A =Z 时, 显然A (B ∪C),但A B 不成立, 综上所述:“A B ”“A (B ∪C)”,而 “A (B ∪C)”“A B ”. 即“A B ”是“A (B ∪C)”的充分条件(不必要).选A . 说明:画图分析时要画一般形式的图,特殊形式的图会掩盖真实情况. 例6 给出下列各组条件:

充要条件 教案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本节需要将逻辑推理关系这点重点掌握,把逻辑推理关系熟记。 知识提炼 “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叫q的充分条件,同时q叫p的必要条件。 例题: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p:x=y;q:x2=y2; (2)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解:(1)因x=y?x2=y2,即p?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因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即p?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因: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即q?p。则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变式: (a)p:x=1或x=2,q:x2-3x+2=0; (b)p:x=2或x=3,q:x-3=x-3. 解:(a)因x=1或x=2?x2-3x+2=0,即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的必要条件又因x2-3x+2=0?x=1或x=2.则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b)因x=2或x=3/?x-3=x-3,但x-3=x-3?x=2或x=3.即p/?q,而q?p。所以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特征: ①充分条件的特征是:“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 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 呢?为什么?

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说明你是她的孩子 ②必要条件的特征是:“没它不行,有它未必行”; 例: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生存;有了氧气,人类未必就能生存.我们说,氧气是 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③充要条件的特征是:“有它就行,没它不行”. 1、从逻辑推理关系看: ①若条件p?结论q,但结论q条件p,则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不必要条 件; ②若结论q?条件p,但结条件p结论q,则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不充分 条件; ③若条件p?结论q,且结论q?条件p,则条件p是结论q的充要条件; ④若条件p结论q,但结论q条件p,则条件p是结论q的既不充分又不 必要条件; 注意:逻辑推理关系用来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依据。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果A?B?C,那么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A?B说明A是B的充分条件,B?C说明B与C互为充要条件,又由A?B?C知A?C, 2、从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上看: 若条件p以集合A的形式出现,结论q以集合B的形式出现,则 ①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 ②若A?B,则A是B的必要条件; ③若A = 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注意:集合关系用来判断小范围可以退出大范围,但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知识点与题型归纳

实用标准 ●高考明方向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 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 . ★备考知考情 常用逻辑用语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考查 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试题多为中低档题目,命题 的重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命题及其四种形式,主要考查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命 题的真假判断; 二是以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等为背景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这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命题的热点是利用关系或条件求解参数范围问题,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 . 一、知识梳理《名师一号》 P4 知识点一命题及四种命题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注意: 命题必须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都不是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实用标准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无关. 注意:(补充) 1、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既是真命题又是假命题 2、常见词语的否定 原词语等于( =)大于( >)否定词语不等于(≠)不大于(≤)原词语都是至多有一个否定词语不都是至少有两个原词语至少有一个任意两个 否定词语一个也没有某两个小于( <)是 不小于(≥)不是至多有 n 个或 至少有 n+1 个且 所有的任意的某些某个 知识点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 1)充分条件: p q 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即只要有条件 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 q 的成立,亦即要使 q 成立,有 p 成立就足够了,即有它即可。 ( 2)必要条件: p q 则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p q q p 即没有 q 则没有 p ,亦即 q 是 p 成立的必须要有的 条件,即无它不可。 ( 补充 ) ( 3)充要条件 p q且q p 即 p q 则p 、q 互为充要条件(既是充分又是必要条件)“ p 是 q 的充要条件”也说成“ p 等价于 q ”、“ q 当且仅当 p ”等 ( 补充 ) 2、充要关系的类型 (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定义:若 p q ,但 q p ,

最新职高数学充要条件教案设计

1.2.1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充要条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的逻辑美,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课 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请学生判断真假。 (1)如果下大雨,那么地面湿。 (2)如果王明是彭泽职教中心的学生,那么王明是中专部高职一(1)班的学生。 (3)如果李江是彭泽人,那么李江是九江人。 让学生在“如果……则……”的句式中,感知命题和推理的存在。 2、引入数学中的例子,请学生判断真假。 (1)如果x=y,则x2=y2; (2)在△ABC 中,如果AB=AC,则∠B=∠C ; (3)如果(x-2)(x-3)=0,则x=2. 通过对数学实例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命题和推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命题与推出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如果p则q”形式的命题,这种命题的真假要通过推理来判断。如果p真,证明q也是真的。那么如果p则q是真命题。这时,我们说p推出q。 符号记作:p ? q 读作:“p推出q” 2、推出与充分、必要条件 p推出q,通常还可以表述为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 如果p则q是真命题; p ? q;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已知平面α,直线m ,n 满足m ?α,n ?α,则“m ∥n ”是“m ∥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因为,,m n m n αα??∥,所以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m α∥. 由m α∥不能得出m 与α内任一直线平行,所以“m n ∥”是“m 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 【解题必备】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1)命题判断法:设“若p ,则q ”为原命题,那么 ①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时,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时,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真时,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④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假时,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集合判断法:从集合的观点看,建立命题p ,q 相应的集合,即p :A ={x |p (x )成立},q :B ={x |q (x )成立},那么 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A ≠ ?B 时,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B ≠ ?A 时,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A ?B 且B ?A ,即A =B 时,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3)等价转化法:利用p ?q 与非q ?非p ,q ?p 与非p ?非q ,p ?q 与非q ?非p 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1.“lg lg x y >”是“1010x y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教案

充要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论证中正确地运用( (二)能力目标 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运用充分、必要、充要条件以及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等知识,阐明曲线与方程在坐标系建立的条件下是怎样既对应又统一的,怎样互相转化的,在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2(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在论证中的正确运用( (解决办法:先要求学生分清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同时要注意一些常见命题的正确性() 三、活动设计 1(活动:提问、讲授、引导练习(

2(教具:小黑板、ppt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概述一下命题的四种形式,已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说出命题:“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湿。2、如果小明是湖北人,那么小明是宜昌人。”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设计思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通过所学知识导入新知识,使前后连贯。 (二)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指出命题p与q间的推导关系:A、“如果p那么q”为真,是指经过由p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p成立,记作:p?q。B、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 2、根据推导关系指出:对命题:若p(条件),则q(结论) 如果已知p?q,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 如果已知q?p,则说p是q的必要条件; 3、分析原命题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湿中的推导关系,以及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设计思路: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三)充要条件 1、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如果既有p?q,又有q?p,是什么情况。 2、逐步推出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情况和定义。 3、例题判断。

《充要条件》教学反思

《充要条件》教学反思 刘文杰最近我上完了《充要条件》这节课后,引发了如何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反思。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仅仅提供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增删、改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我将结合这节课谈谈如何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一、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片断I:由上节内容可知,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问题1:下列电路图中,闭合开关A是灯泡B亮的什么条件:如图(1)所示,开关A闭合是灯泡B亮的条件;如图(2)所示,开关A闭合是灯泡B亮的条件;如图(3)所示,开关A闭合是灯泡B亮的条件;如图(4)所示,开关A闭合是灯泡B亮的条件;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通过上面开关闭合与电灯是否亮的关系作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这样与概念有明显联系、主观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根据内容的主旨,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教学片断II: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问题:给出已知

(1)若,则p是q的条件;(2)若,则p是q的条件;(3)若,则p是q的条件、教学反思:在学生理解了充要条件的概念后,根据多角度理解概念的教学需求,把课本13页习题1、2B组第1题调整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顺序的调整有利于教 学效果,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符合 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教学就成为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在调整时,也能兼顾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单元的教 学目标。总之,教师可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兴趣、同类 话题等来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出 诸如下面的配套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上面结论,效果会更 好。 配套练习:1.设集合M={x|0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含区分和例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解释: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 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简单地说,满足A,必然B;不满足A,必然不B,则A 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A可以推导出B,且B也可以推导出A) 例如: 1. A=三角形等边”;B=三角形等角”。 2. A=某人触犯了刑律”;B=应 当依照刑法对他处以刑罚”。 3. A=付了足够的钱”;B=能买到商店里的东西”。例 子中A都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 ;其二,A是B发生必需的。 区分:假设A是条件,B是结论 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要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 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简单一点就是:由条件能推出结论,但由结论推不出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充分条件 如果能由结论推出条件,但由条件推不出结论。此条件为必要条件 如果既能由结论推出条件,又能有条件推出结论。此条件为充要条件 例子:1.充分条件:由条件a推出条件b,但是条件b并不一定能推出条件a, 天下雨了,地面一定湿,但是地面湿不一定是下雨造成的。 2.必要条件:由后一个条件推出前一个条件,但是前一个条件并一定能推出后一个条件。 我们把前面一个例子倒过来:地面湿了,天下雨了。 我这里在简单说下哲学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 充分条件是指根据提供的现有条件可以直接判断事物的运行发展结果。充分条件是事物运行发展的必然性条件,体现必然性的哲学内涵。如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属于亲情关系吗?答必然属于。 2. 必要性条件。事物的运行发展有其规律性,必要性条件是指一些外在或内在的条件符合 该事物的运行规律的要求,但不能推动事物规律的最终运行。如亲情关系和父子关系,亲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