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62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方案旨在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1.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
2. 按时规范采样,确保采样质量。
3. 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 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5.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6.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 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4.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
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五、监测方法1.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采用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仪进行监测。
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监测:采用棉拭子法或压印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棉拭子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4.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采用棉拭子法或压印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2016年修订)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卫计委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消毒后物品、透析液、紫外线灯管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科室的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材,高效消毒后物品,透析液及反渗水、内毒素,医用织物等。
三、监测要求空气监测: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对重点部门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医用织物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各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院感科及细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负责采样,采样后及时送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
院感科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以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若结果超标或出现异常结果时,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与相关科室共同调查分析原因,必要时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或建议,相关科室应认真参照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复查,直至合格为止。
五、监测计划(见附表)。
医院感染管理科2016年1月5日。
No.:00000000000000212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科室:重症医学科年度:2016年(资料至少保存3年)填写说明1、本手册是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考核依据,各项内容要求及时填写,字迹清楚。
2、本手册应由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指定人员妥善保管。
3、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定期对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列入考核。
4、对于院感科和本科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科室应在月质量控制自查考核小结上有记录和评估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
5、如遇医院感染管理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6、培训考核笔试必须保留试卷。
7、本手册按年度编印,每年一册,每年初更换新册,请注意保管。
一、科室控感组织:二、科室2016 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三、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責:五、感控医生及护士职責: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频率、正常值重症医学科耐药菌监测登记(全年)科耐药菌监测登记(全年)重症医学科耐药菌监测登记(全年)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全年)2016年 1 月备注:根据需要在相应栏内打“√”二、1月感染环节质量自查记录备注:各科室、部门《自查考核评分标准表》见附录。
三、1月环境卫生及消毒效果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四、1月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自查考核小结五、院感三级网络会议内容记录2016 年2月备注:根据需要在相应栏内打“√”二、2月感染环节质量自查记录备注:各科室、部门《自查考核评分标准表》见附录。
三、2月环境卫生及消毒效果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四、2月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自查考核小结五、院感三级网络会议内容记录2016年3月备注:根据需要在相应栏内打“√”二、3月感染环节质量自查记录备注:各科室、部门《自查考核评分标准表》见附三、3月环境卫生及消毒效果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四、3月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自查考核小结五、院感三级网络会议内容记录2016年4月备注:根据需要在相应栏内打“√”二、4月感染环节质量自查记录备注:各科室、部门《自查考核评分标准表》见附录。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2016年修订)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卫计委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消毒后物品、透析液、紫外线灯管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科室的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材,高效消毒后物品,透析液及反渗水、内毒素,医用织物等。
三、监测要求空气监测: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对重点部门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医用织物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各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院感科及细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负责采样,采样后及时送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
院感科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以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若结果超标或出现异常结果时,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与相关科室共同调查分析原因,必要时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或建议,相关科室应认真参照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复查,直至合格为止。
五、监测计划(见附表)。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6年1月5日。
全新的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1. 引言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确保医院环境安全、预防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
本计划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的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体系,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2. 监测目标本计划主要实现以下目标:1. 评估和改善医院环境卫生状况,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加强医务人员对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认识。
3.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3. 监测内容本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测内容:1. 医院环境卫生学基础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物体表面清洁度等指标的监测。
2. 重点部门和环节的监测: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高风险区域,以及医疗器械、手卫生等关键环节。
3. 感染病原体的监测:对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进行监测,分析其分布、耐药性等信息。
4. 监测方法采用国内外公认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方法如下:1. 空气质量监测:使用空气采样器收集空气样本,进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
2. 水质监测: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指标,如细菌总数、大肠杆菌、余氯等。
3. 物体表面清洁度监测:使用专用平板收集物体表面样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鉴定。
4. 感染病原体监测:采用分子生物学、血清学等方法检测感染病原体,分析其耐药性。
5. 监测周期和频次根据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目标和内容,制定合理的监测周期和频次,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具体如下:1. 医院环境卫生学基础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重点区域和环节进行每月监测。
2. 重点部门和环节的监测:根据实际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
3. 感染病原体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根据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性情况,调整监测频次。
6. 数据收集与分析1. 收集监测数据,包括微生物检测结果、监测指标等。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及要求一、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要求(一)空气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编号)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室、手术室及产房(层流净化室间按洁净分级每月每个级别至少抽检一个室间)、防保科(接种室)、舱及救护车。
(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冰柜、手术室及产房层流空气室间回风口、入风口网的物体表面、各科重点室间的空调网格及空气消毒机网格(每季度一次)。
(三)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不能固定监测对象)监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产房)、骨科、儿科、五官科、口腔、手术室、供应室、门急诊、内镜室、检验科、防保科。
(四)医务人员咽试子培养(新生儿、爱婴区(妇产科)、每月取样2人,不能固定监测对象,医护工勤人员均要,每年至少轮抽一次)。
(五)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培养(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含氯消毒剂的监测)(注明名称、生产批号和开启时间)。
其中戊二醛每月取样。
(六)内窥镜细菌培养(内镜室及手术室取样,每月一次)包括:胃镜、肠镜、纤支喉镜、鼻咽喉镜、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宫腔镜以及使用中浸泡内镜的戊二醛。
注明内镜的编号,要求每季度各型号的内镜均有一次采样监测。
(七)消毒物品(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包括: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等,注明消毒时间。
(八)低温灭菌器生物监测(手术室、供应室负责、每周一次)。
(九)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生物监测(供应室负责、每炉次)。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等。
2、每月对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无菌区)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3、对普通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4、当有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感染管理科抽查。
5、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
6、Ⅰ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2,物体表面≤5cfu/cm2,医护人员的手≤5cfu/cm2。
7、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产房、早产儿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空气≤200cfu/m2,物体表面≤5cfu/cm2,医护人员手≤5cfu/cm2。
8、Ⅲ类环境(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cfu/m2,物体表面≤10cfu/cm2,医护人员手≤10cfu/cm2。
9、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医护人员≤15cfu/cm2。
另外: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016年二季度院感工作总结二季度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院感委员会的指导下, 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配合,认真执行落实规章制度,防控医院感染、保障病人与医务人员安全,本季度无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现将二季度工作总结如下:一、细化质量管理、精准感控1、针对关于印发«湖北省手卫生和安全注射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6-2018)»的通知要求,院感办积极组织培训,6月份,以“拯救生命,清洁你的手”为主题在全院掀起手卫生宣传周活动在全院8个电梯、所有公共卫生间张贴了七步洗手法、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宣传图,各临床科室利用朝会时间学习手卫生知识,本次以院感办牵头组织的宣传周活动有效推进了该院手卫生规范的落实,不断提高各位同仁的手卫生意识。
2、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保障标准预防措施的有效落实,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院感办根据各科室实际工作的需要统一配置了防护用品箱,规范管理、定位放置。
3、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环节控制,与总务科、护理部组织召开医疗废物协调会,就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应履行的职责进行了强调与学习,使得我院医疗废物形成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
就妇产科、手术室胎盘的处置进行了规范化的培训,下发了规范的记录表,要求家属、医务人员正确处置、双签字。
4、就近段时间我院医用织物有污渍、血迹未清洗干净的情况,院感办积极联系总务科、护理部、临床护士长,召开了协调会,制定了医院医用织物管理制度、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学习,下发了医用织物清洗质量记录表,要求各科室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与相关部门联系,院感办积极配合解决。
5、加强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总务科沟通,保洁用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清洁用品分区使用、标识清楚、干燥保存。
6、加强质量监控及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医院各科室质量考核管理要求,每月采取量化考核方法,开展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坚持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沟通,及时改进,对于反复纠正不改的问题纳入每月质控考核评分,奖惩兑现;做到随时检查指导,定时考核评价,定期向各科室通报考核情况,每季度以院感简讯的形式向院领导汇报,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2016年5月份院感质量检查通报各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本月院感办对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及院感重点部门进行了检查及抽查,对检查及抽查中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及陪检人员,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现将情况通报如下:主要存在问题及得分:附表:各科室院感质量检查成绩汇总图院感办日31年5月2016月份院感质控分析及持续改进记录52016年一、本月质控重点:月份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追踪;、对41 、组织管理:科室院感组织、制度、职责,院感知识培训2 3、消毒灭菌与管理 4、医疗废物管理、院感专项检查5二、上月存在问题落实整改 97%。
整改不项次,整改3月份存在问题3231项次,整改落实率神经外科护理。
到位的科室是骨-三、各科室主要存在问题各科室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认1、院感监控组织管理及培训:真履行职责,定期组织培训及考试,但部分科室院感小组活动记录(院感管.理手册)不规范、不及时,如骨科医疗、内一科护理、内四科医疗、急诊科医疗、手术室;部分科室院感知识培训不及时,提问相关内容回答不全,如骨科医疗、内一科医疗、内二科医疗、内三科医疗、内三内四科护理、中医科护理、供应室。
2、消毒灭菌与隔离:本月不存在含氯消毒剂浓度监测不足及监测记录不及时情况;少数科室个别护士进治疗室不戴口罩,如外科护理、内一科护理;少数科室存在物体表面不清洁现象,如急诊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产房、防保科;少数科室存在紫外线消毒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如门诊流产室、检验科;物品超有效期及无消毒标识的科室有儿科护理、血液透析室、口腔科。
3、医疗废物管理:大部分科室医疗废物交接记录及时,按要求分类包装,规范处置,个别科室存在医疗废物交接记录护士签名不及时现象,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混放等,如:内一科护理、五官科护理、儿科护理。
4、院感专项督导检查:本月继续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专项督导检查表(县级医院)》相关内容及针对3月底市级院感专家来我院督查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整改。
环境卫⽣学监测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然资源来保障⼈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标。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环境卫⽣学监测制度,希望能帮到你。
环境卫⽣学监测制度 1、使⽤中的消毒剂应每季度进⾏⽣物监测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物;灭菌剂每⽉监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物。
2、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酸等应每⽇监测;使⽤中的戊⼆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1次。
⽤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醛必须每⽇或使⽤前进⾏监测,并做好有关记录。
3、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物;灭菌物品每⽉监测⼀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物。
4、使⽤紫外线灯管和空⽓消毒机消毒应进⾏⽇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物监测。
⽇常监测包括灯管应⽤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签名;对新灯管和使⽤中灯管应进⾏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英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 ,每半年监测⼀次;⽣物监测必要时进⾏,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中的⾃然菌应减少90%以上,⼈⼯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5、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频电⼑、细胞刷、切开⼑、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进⾏⽣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物。
6、环境卫⽣学监测:包括对空⽓、物体表⾯和医护⼈员⼿的监测,普通病房每季度进⾏监测。
重点部门每⽉进⾏检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监测。
监测⽅法及卫⽣学标准应符合《医院消毒卫⽣标准》(GB15982-201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第⼀章 总则 第⼀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方案为了加强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提高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定期对医院各临床科室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蒸气灭菌等进行现场采样监测。
具体监测工作方案如下:一、成立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小组:组长:黄林青副组长:刘锋成员。
杨幸秀、万辉连、乐丽芬、李碧珍、黄育红、王四莲、杨丽春、xx惠、钟瑞芬。
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供应室应按照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做好各项监测并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1)压力蒸汽灭菌器必须进行每锅物理监测,每包内、外化学监测,预真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周监测一次,每月需送市或区cdc监测一次。
(2)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预真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2、使用科室对使用中消毒剂进行浓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一次,戊二醛每周监测二次(胃镜室每天使用前监测一次),使用中灭菌剂、消毒剂细菌污染监测每月一次。
3、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做好记录和签名)紫外线灯管每周擦拭一次,每半年监测照射强度一次。
三、环境卫生学监测1、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监测。
2、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母婴室、口腔科、内窥镜室、治疗室、换药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四、二级监测1、科室医院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应协助检验科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对不合格项目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后复查,监测资料记录完整备查。
环境卫生学监测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采样时间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
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3、采样方法棉拭子法(1)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酸冲液或0.9%氯化钠采样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五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
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 采样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2.压印法采用以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平法厘米)的消毒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使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2mm,凝固后置4摄氏度冰箱保存待用。
检测时将平板上的培养基表面压贴在物体上10~20秒,送检。
4、结果判定环境类别范围标准值菌落总数(CFU/cm2)Ⅰ类洁净手术室;其他洁净场所≤5Ⅱ类非洁净手术室;产房;导管室;血液≤5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等≤10 Ⅲ类母婴同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器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10 Ⅳ类普通门诊及其他检查、治疗(注射、换药等)室;感染性门诊和病区5、注意事项1、.采取的标本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且具有代表性。
如层流洁净手术室,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地点,每个房间每种(如手术台、桌、灯等)表面不少于2点。
2.、采样时,棉拭子处于湿润状态,如处于饱和状态可将多余的采样液在采样管壁上挤压去除。
禁止使用干棉拭子采样。
3.、棉拭子采样时,培养皿在接种前于37摄氏度温箱中烤30分钟。
医院感染科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通知范文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我院感染科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监测目的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效果,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监测范围本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科室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
三、监测项目及频次1. 空气监测:每月对各科室进行空气监测,包括层流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
2. 物表监测:每月对各科室的物表进行监测,包括床头柜、病床扶手、门把手、洗手间等。
3. 医务人员手监测: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包括医生、护士、保洁人员等。
4. 使用中消毒液监测:每月对各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监测,包括含氯消毒液、过氧化氢消毒液等。
5. 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监测:根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对消毒后(灭菌后)的物品进行监测,包括手术器械、内镜、呼吸机管路等。
四、监测方法1. 空气监测:采用浮游菌采样器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2. 物表监测:采用棉签涂抹法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3. 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签涂抹法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4. 使用中消毒液监测:采用涂抹法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5. 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监测:采用涂抹法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五、监测结果处理1. 监测结果将在监测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反馈给各科室。
2.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将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在1个月内进行复检。
3.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将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考核。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
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
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
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
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
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㈠重点科室(部门):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
(第1w、2w、3w)、(3*、9*)㈡普通科室(部门):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监测时间:每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