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公司舞弊案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4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蓝天舞弊案---三角理论分析10级审计5班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比同行养殖高出几十倍的奇迹的破绽。
刘姝威看到,2000年蓝田的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这意味着它在一年中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蓝田股份已经是一个空壳,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也没有收入来源。
它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
这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
”刘姝威得出结论:“银行的20亿元贷款,蓝田一分钱也还不了。
”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
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为何可以发生如此重大的舞弊案件,本文将根据艾伯伦奇特提出的三角理论做简要分析,即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
一、压力要素蓝天股份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农产品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巨大的财务资金压力面前,蓝田公司选择了财务舞弊造假。
(1)农业生产规律的压力: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2)公司发展计划压力:上市后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作者指导教师摘要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案例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方法与特征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技巧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目录引言 ................................................ ................................................... ................ 1 一、蓝田股份案例简介 ................................................ .................................. 1 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话” .............................................. ............................. 1 二蓝田之谜 ................................................ ................................................... ......... 1 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 2 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弊 .......................................................................... 2 一财务舞弊的特征 ................................................ (2)1、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 .. (2)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弊 ................................................ ...................................... 3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 (3)1、伪造编造原始凭证 ................................................ .. (3)2、关联交易舞弊 ................................................ ................................................... ....... 3 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3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4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 4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 .............................................. 4 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 ................................................ ...................................... 4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德 ................................................ ................................... 4 结论 ................................................ ................................................... ................ 4 致谢 ................................................ ................................................... ................ 5 参考文献 ................................................ ................................................... ........ 5 附录 ................................................................................................... ................ 6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会计核算中不按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它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操纵、信息批露违规、财务造假等行为屡见不鲜。
而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市场上的蓝田股份也因在2002年1月12日发生该公司管理人员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本文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并解决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
关键词:会计舞弊;职业道德;蓝田舞弊案“我们估计在5分钟之内能够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有100家左右,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估计国内72家证券所很少有能幸免不被质疑的。
”上海国家会计管理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曾发表过这样的说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诸如东方电子、st张家界等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地进行虚假造假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及公众的利益,如何防止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对会计舞弊的理解舞弊通常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
《独立审计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第3条将“舞弊”定义为:“本准则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1720年在英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会计舞弊事件也是世界上第一起会计舞弊事件“南海事件”使得成千上万的公司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就连英国国王与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幸免于难。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牛顿在南海泡沫破灭后感慨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
而在国内,国家审计署在2000年检查了1290户国有企业,发现了68% 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
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沪深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可见舞弊情况之众多。
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作者指导教师摘要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案例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方法与特征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技巧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目录引言 ................................................ ................................................... ................ 1 一、蓝田股份案例简介 ................................................ .................................. 1 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话” .............................................. ............................. 1 二蓝田之谜 ................................................ ................................................... ......... 1 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 2 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弊 .......................................................................... 2 一财务舞弊的特征 ................................................ (2)1、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 .. (2)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弊 ................................................ ...................................... 3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 (3)1、伪造编造原始凭证 ................................................ .. (3)2、关联交易舞弊 ................................................ ................................................... ....... 3 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3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4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 4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 .............................................. 4 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 ................................................ ...................................... 4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德 ................................................ ................................... 4 结论 ................................................ ................................................... ................ 4 致谢 ................................................ ................................................... ................ 5 参考文献 ................................................ ................................................... ........ 5 附录 ................................................................................................... ................ 6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会计核算中不按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它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忆,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手段。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美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顿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安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根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局部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局部也已无力归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XX实业银行XX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顿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蓝田失败案例分析蓝田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一)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
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
要,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
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
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
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
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二)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按照常规,蓝田的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
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
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摘要:继银广夏的神话闹剧破灭之后,2001年10月,蓝田股份传奇故事的结束带给整个社会不尽的的哗然与惊叹。
利用财务造假的手段,蓝田股份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
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
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审计失败案例启示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蓝田公司舞弊案
组员:
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
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今后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经过四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
二、上市情况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
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
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
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
据农行总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
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
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
1997年配股时融的1.1亿元,因为盘子不大。
据规定,公司配股总数不得超过其股本总数的30%。
要想多配股只有将总股本做大。
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
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
三、公司造假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
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
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
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
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
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10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
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 亿元,增长了10倍。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 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而且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
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
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
四、蓝田神话破灭
2001年10月8日,蓝田发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
这引起了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的注意。
刘姝威曾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时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1年10月9日起, 刘姝威逐步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 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 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负1.27亿元。
在刘姝威看来, 这几个简单的数字说明的是蓝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且有亿元的短期债务也无法偿还。
这令刘姝威震惊,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它仅是一个空壳而已。
10月23日, 刘姝威毫不犹豫地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报告传真给了《金融内参》编辑部,两天之后顺利刊发。
《金融内参》是中国人民银行下属《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 刊物属于机密级。
这份报告也摆上了国内各大银行最高层的桌面。
从这一天起,蓝田神话破灭的序幕正式拉开。
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
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
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
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
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五、处罚决定
(1)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
行贿罪被提起公诉。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2)2002年1月12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董事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王意玲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
(3)ST生态终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