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45.54 KB
- 文档页数:7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 、“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勺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一一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经济研究内率先实施,这标志着企业财务核算、财务报表等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针对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修订了其核算范围及核算方法等,使其更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这不仅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极为有利,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必须在充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概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这对增强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吴玲红.新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探究[J]. 现代国企研究,2017(22). “蓝田股份”案件分析研究朱顺熠(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摘 要: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是主营养殖、旅游和饮料的一家多元化公司,1996年采用多种欺诈手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接下来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但是,这个丑剧很快被揭露。
此后,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管理人员被拘传,公司也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因虚假披露受到民事责任处罚赔偿近540万元,同时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因帮助其粉饰财务信息达到上市目的承担连带责任。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典型欺诈案之一,是继2001年“银广夏陷阱”曝光之后上演的又一出闹剧。
本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提出建议帮助会计师事务所避免法律诉讼并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词:蓝田股份;因果关系;审计准则1 案例简介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典型欺诈案之一,是继2001年“银广夏陷阱”曝光之后上演的又一出闹剧。
他们造假手法的共同点都是编造一个业绩神话,俗称“讲故事”。
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是主营养殖、旅游和饮料的一家多元化公司,为达到在公司IPO进程中顺利过会的目的,1996年采用多种欺诈手段对申报材料造假,最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每股8.38元发行3000万普通股。
公司上市以后,其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短短5年间增长了9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正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1999年10月15日)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田公司”)违反证券法规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违规事实(一)伪造政府主管部门文件及相关法律文书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了沈阳市土地管理局(以下简称“沈阳土地局”)《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的批复》(沈土发[995]61号),对沈阳土地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公司土地作了违规处置,同时盗用沈阳土地局名义谎称同意蓝田股份公司将其国有土地使用权按评估结果计入公司总资产,由此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
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还伪造了两份土地证以及三份沈阳市人民政府地价核定批复。
(二)伪造银行对帐单,虚增巨额银行存款为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蓝田公司伪造了该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帐户1995年12月份银行对帐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会计报告(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存款额(4420万元)的62%。
(三)隐瞒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蓝田公司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同时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中职工股数额也作了相应缩减。
对上述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蓝田公司在申请股票公开发行及股票上市之后予以隐瞒,未作公司披露。
(四)隐瞒内部职工股托管后上柜交易的重大事实1993年4月至10月,蓝田公司将全部内部职工股在沈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集中托管。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摘要】2001年10月,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引起一众哗然。
其利用财务造假手段,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
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
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三角理论一、蓝田造假案情回顾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彻底破灭,引起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速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蓝田股份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相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三,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虚增2770万。
(二)虚增利润其一,虚增收入。
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
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
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的宣传广告费用支出不见踪迹。
现金流量表中,观察“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2001年上半年职工人均工资额仅为185元。
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操纵、信息批露违规、财务造假等行为屡见不鲜。
而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市场上的蓝田股份也因在2002年1月12日发生该公司管理人员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本文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并解决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
关键词:会计舞弊;职业道德;蓝田舞弊案“我们估计在5分钟之内能够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有100家左右,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估计国内72家证券所很少有能幸免不被质疑的。
”上海国家会计管理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曾发表过这样的说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诸如东方电子、st张家界等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地进行虚假造假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及公众的利益,如何防止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对会计舞弊的理解舞弊通常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
《独立审计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第3条将“舞弊”定义为:“本准则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1720年在英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会计舞弊事件也是世界上第一起会计舞弊事件“南海事件”使得成千上万的公司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就连英国国王与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幸免于难。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牛顿在南海泡沫破灭后感慨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
而在国内,国家审计署在2000年检查了1290户国有企业,发现了68% 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
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沪深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可见舞弊情况之众多。
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作者指导教师摘要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案例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方法与特征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技巧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目录引言 ............................................................................................................... .... 1 一、蓝田股份案例简介 .................................................................................. 1 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话” (1)二蓝田之谜 (1)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2 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弊 .. (2)一财务舞弊的特征 ................................................................................................ 2 1、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 2 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弊 ...................................................................................... 3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3 1、伪造编造原始凭证 .................................................................................................. 3 2、关联交易舞弊 (3)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3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4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4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 4 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 ...................................................................................... 4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德 ................................................................................... 4 结论 ............................................................................................................... .... 4 致谢 ............................................................................................................... .... 5 参考文献 (5)附录 ................................................................................................................... 6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会计核算中不按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它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启示一、案例背景介绍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今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蓝田股份公司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贷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摘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停牌也许仅仅是个开端。
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蓝田事件启示作为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蓝田股份1996 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 年底扩张到4.46 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 亿元大幅增长到18.4 亿元,净利润从0.593 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 亿元。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 元以上,最高达到1.15 元。
即使遭遇了1998 年特大洪灾后,其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 元,这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蓝田神话”。
而这一神话最终被一个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员刘姝威所打破。
刘姝威在对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之后,发现2000年蓝天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速动比率下降到了0.35,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在会计课程学习中我们知道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估算,一般来说,对于制造业的公司来说,流动比率以不低于2为宜,速动比率以不低于1为宜。
而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已经远远低于相应值,说明蓝田短期偿债能力很弱,至少有1.27亿元的短期流动负债不能按时偿还。
在刘姝威的研究报告发表后,多家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蓝田神话的破灭有很重要的意义,蓝田事件过后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包括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业绩注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对于我们而言,从这一事件中我真切感受到会计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在蓝田公司上市报表中,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不能得到证实的会计数据。
这在我们课程学习中,老师也曾经多次提到,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应当更加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细化每一数据来源,做到数据可溯源,同时对于财务报表中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修改,使之做到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不能让财务报表成为企业虚增利润欺骗广大股东和社会的工具。
蓝田事件经过及启示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案的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一个重大事件。
蓝田公司简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
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1996年6月18日,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事件经过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
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
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
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
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
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
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案例库案例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在中央电视台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儒雅、文静的女性知识分子走上颁奖台,她就是被称为“与神话较量的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
她用区区600字,粉碎了一个股市帝国的神话!为国家挽回的经济和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刘姝威:1980年3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10月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在陈岱孙、厉以宁教授指导下,从事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86年12月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一直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从事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及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刘姝威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意外地卷入了后来震惊全国的“蓝天事件”的。
2001年,她正在潜心写作《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
当时,银广夏、麦科特、红光等一系列虚假会计报表案件,给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相关分析技术识别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整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刘姝威尽可能比较分析更多的案例。
当她在网上搜索到蓝田集团公布的财务报告后,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结果让她十分震惊。
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倍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蓝田,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_1.27亿元。
也就是说“蓝田已经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
”由此,刘姝威得出结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中国蓝田总公司始建于1980年7月,曾经在1998年抗洪救灾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后,斥资2亿元的费用,长时间地插播“野藕汁”、“野莲汁”的广告,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仿佛是中国农业企业的典型,一个以养殖、饮料和旅游为主的企业。
在不到10年间,它就创造了总资产规模增长近10倍,总资产达220亿元的奇迹。
据说是有希望进军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
一个内地欠发达地区,以农副产品起家,且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效益的企业,的确创造了中国农业的“动人神话”)。
从10月9日到10月26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分析后,刘姝威动笔撰写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的文章。
文章当天就在印数仅有180份,读者为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司局级以上领导的《金融内参》发表。
12月13日,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起诉刘姝威“该文所述事实完全失实”,属“捏造事实”。
请求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与此同时,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副总裁陈行亮两个首脑人物“登门造访”;恐吓电话和电子信件接连不断。
(瞿兆玉:曾任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后弃官回故乡经商。
靠着他一点点小聪明和股票的投机性,成为湖北省直至全国的经济巨头、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著名人物。
后来,以瞿兆玉为首的蓝田公司及主要人物受到了有关司法部门的收审)。
刊登那篇600字“惹事”文章的《金融内参》,也急忙发表“本刊启事”——《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
四面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110”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
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田没有撤诉。
被涂抹上悲壮色彩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
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
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被法院驳回。
一个文弱、普通的知识女性,面对前所没有的恶势力,她不可能不害怕、不悲伤、不委屈。
但是,处于背水一战的刘姝威还有一个信念支撑——那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与义务。
已经过去的2002年,赋予了刘姝威多项荣誉,如中央电视台“2002经济年度人物”、中央电视台“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和“2002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
”感动了中国的刘姝威感动地说:其实,我得到的太多了,真的,太多……问题:试从管理伦理的角度分析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为。
案例二大宇神话的破灭昔日的大宇集团曾是韩国的五大财团之一,是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中历史最短的新兴集团。
大宇集团发展之迅猛令人惊奇,但其解体速度之快令业人惊叹。
大宇集团创办于1967年,创办人为金宇中。
创业之初,金宇中只不过是一个纺织品的推销员。
但是,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大宇变成了一个总资产曾高达650亿美元,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的商业帝国。
在其辉煌时期,大宇拥有600多家海外分公司,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迅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产业,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的迅速崛起与扩张,使其曾成为韩国企业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多年来,韩国人将大宇的成功称为“大宇神话”。
然而就在1999年的8月16日,大宇集团的一份声明,无情地粉碎了人们心中的神话。
这份声明表示,大宇将出售其下属的25家企业还债(仅保留6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这表明大宇已经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大宇集团坍塌的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除了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外,与韩国的经济干预政策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韩国的经济政策就是推进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政策。
政府往往选定特定的产业,以集中贷款的方式培育大企业,以致银行贷款过于集中,出现了韩国特色的“财阀经济”。
正如韩国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韩国经济只不过是受大财阀所左右的经济。
大财阀的另一个特点是负债率过高。
如从1963年到1971年韩国制造业的负债率增长了4倍多,由92%增长到394%。
在大宇帝国坍塌前,大宇集团的自身资产为168亿美元,而负债为598亿美元,负债率高达355%,这既是该集团推行以债养债、借债发展战略的结果,又是韩国政府不合理干预与放纵的结果。
大宇帝国的坍塌打破了人们对日韩大企业模式的崇拜。
同时,使人们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不重蹈大宇的覆辙。
“大宇神话”的破灭是有其必然性的。
因为这个神话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它并没有坚实的根基,就像一棵根扎的不牢的大树,从外表看,无论怎样挺拔,无论怎样伟岸,只要风暴一来,它必然会被连根拔起。
大宇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来骗取银行及公众对它的信任,而它完全依靠举债来扩张导致了企业的破灭。
这种片面追求企业的规模、盲目扩张的做法现在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的扩张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必须以效益为扩张的指南,而不能只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虽然大宇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创出了很大的品牌,也可以评出几十亿、几百亿无形资产,但只是大厦的外表,它再辉煌、再宏伟,离开了稳固的根基,它也不能不倒。
何况品牌是无形资产,而债务却是有形资产,只有当企业发展顺利、市场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这些无形资产才能发挥效用,一旦企业遭遇危机、经营出现困难时,这些无形的东西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问题:1.从大宇帝国倒塌事件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大宇的战略管理有什么问题?2.如何理解扩张与发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案例三:不同的领导方式Y工厂是巴杰特汽车公司的子公司——经济轿车分部的六个装配厂中最大和最老的一个。
最近它的绩效不理想,厂长威克先生受到总管理处的很大的压力。
威克是位受人尊敬和有能力的领导,他是通过艰苦的道路逐级升上来的,技术高超,工作勤奋,Y厂在他的领导下一直相当出色。
现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危机接踵而至,经济轿车的需求快速增长。
生产线的速度.加快了,开始了3班操作,新工人(主要是移民)大量增加,一大批管理人员不得不被派到新的岗位上去。
这种情况使威克麻烦不断。
一天,他在工厂里进行例行的巡视时,亲自命令一个工段的工长,改变仪表板的装配程序,他认为这样能加快操作。
但生产经理阿伯格女士认为新程序扰乱了整个生产进度,她向威克提出关于装配程序的新建议,想协调威克和她的计划,可是威克先生的反应非常粗暴,并且吩咐她必须按照他的命令办。
当威克看到车身装配线的生产周报表以后,大发脾气,威胁工长乔根先生说,如果产量不能提高的话,就把他解雇。
乔根联想到在两周之前已有一工长被解雇了,就急忙摆出他面临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设备陈旧失修,新工人没有经验,乏味又缺少革新的工作结构,然而没人愿意听他的意见。
一天,由于电力公司出了故障,供电中断。
电力公司修复电网至少要用一周时间。
威克一向不主动依靠委员会会议来治理工厂,但这次他不得不召开一次生产经理和工长会议。
会议决定暂停生产,并且争取工长支持,将两天的带薪休假改为只发一半工资。
可是公司总管处否决了威克的建议。
坚持认为产品极好,生产不能停止,要求买一台流动式发电机组。
威克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他刚传达完总管理处的意见,引起一片不满。
大家认为买发电机组开支很大,而且还给工人和管理人员带来许多麻烦,同时,大家认为上边在粗暴干涉他们厂内的事,上边在不了解情况时,还强求他们听取指示。
大家责怪威克先生不能像其他厂的负责人那样,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有一些管理人员还进一步埋怨说,威克先生的头等大事就是传达总管理处每天发出的工作指示。
各个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也都不满总管理处的包办代替行为。
他们发牢骚说,现在简直不让他们干本职工作。
这样下去,他们将被迫从自己的部下那儿收回一些合法职权,干预他们的业务,从而使全厂各级领导犯同一毛病。
为了压倒下面的反响,总管理处争辩说,Y厂的问题是威克先生缺乏控制力,而不是由于什么设备陈旧、工作乏味,以及工人没有经验等。
由于不满威克的业绩,总管理处决定由雷曼女士来代替他。
雷曼女士提出了就职条件:在一段时间内,必须由她全权管理自己的事务。
总管理处答应了这一条件。
雷曼女士从一接任就指出,她不同意总管理处认为应当裁员的想法,她要给每个人机会以充分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她任期内,全厂上万职工中被解雇的只有极少几个人,她向总管理处申请资金,使工厂现代化,而首先建造的是供生产工人使用的自助餐厅和洗手间。
午餐时她亲自上自助餐厅,跟工人、工长和下级管理人员打成一片。
她倾听他们的抱怨,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鼓励班组开会来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参与她的长远规划,并为防止日常危机进行协商。
雷曼女士的工长们经常非正式地开会。
增强了横向联系,她为职能人员和生产第一线人员安排了不断解决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话,职能人员知道他们为生产第一线提供的服务是怎样的不中肯和只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