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36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第一篇:2.1 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地球的形状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大小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球仪(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复习前一节的内容(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概念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纬线经线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纬度经度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 ,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
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如:假设你是一个2019年前的古代学者 ,你会如何去猜想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 ,之所以成为难点 ,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缺乏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 ,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 ,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 ,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 ,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一、课前探究:让学生阅读课本19~~ 21 页,完成下列问题1、经纬网是,研究经纬网的目的。
2、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确定地表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请找出北京、伦敦、巴黎、东京的地理坐标。
3、澳大利亚大陆面积超过平方千米,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面积平方千米。
4、【2010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说在纬度是:A、北纬96.7°B、南纬96.7°C、北纬33.1°D、南纬33.1°二、预习交流三、互助提升1、如果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
A 经度纬度B 经度纬度C 经度纬度(2)A、B、C三点位于东半球的是,A点位于B点的方向,位于高纬度的点是。
四、体验成功1、符合纬度30 度,经度 40 度的点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 )A、 1 个B、2 个C、3 个 D 、4 个2、关于右图下列经纬网中各点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位于B点的西北方向B、C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C、C点位于A点的正北方向D、D点位于B点的正东方向3、甲地位于北纬31 度,东经 165 度,乙地位于南纬 28 度,西经125 度,甲地在乙地的 ( )A、西北B、东北C、东南D、西南4、下面是两个经纬网图,请你把A、B、C、D四点标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A、(00,00)B、(100W,00N)C、(00,100 ee E) D 、(1700W,200S)5、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事例理解地球的形状,说明人的认识在不断前进。
2、理解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表面积)培养全面认识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难点:对地球形状的理解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教具:地球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遥望天空,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圆的”,师纠正“圆”和“球体”有本质的区别,“圆”是一个平面概念,而太阳、月亮均是一个主体实体,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太阳和月亮都是球体,那么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请大家看封面的卫星照片,在看图中。
师述: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地球犹如悬浮在黑色天幕中的翡翠大圆盘,在太阳管照射下,蓝色的海洋与蜿蜒相接的陆地美景交辉飘忽,变幻的白云环绕,其上堪称宇宙间最美丽的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之家”——地球。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阅读教材P14页的“浑天说”与“盖天说”及“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并思考。
①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正确。
是因为人们认识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影响。
)②历史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真正认识是在什么时间被谁认识的的呢?(1522年9月,麦哲伦船队)③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将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请同学们找出它的位置(老师补充以免学生与德雷克海峡混淆)。
④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⑤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时间是什么?(1591年9月—1522年9月)用了几年?(3年)⑥让学生读教材P15,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
并思考地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小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个球体现代测探技术----------------------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2、认识地球的大小师述:我们现在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也很感兴趣,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地球的基本数据”师提示:我们看到图上东半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北极半径6357千米,但西半球赤道半径要比东半球赤道半径长260多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要长约40米所以地球平均半径应为6371千米①计算地球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1500万平方÷960万平方千米=53倍②看地球的平均半径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6371000÷8848≈720倍③师述:毛主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由于地球一日(24小时)自传一周,(赤道周长4万千米,也就是8万华里)三、板书设计:1、地球的形状(对地球的认识过程)①盖天说----------------------“天圆地方”②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个球体”④现代测探技术----------------------“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基本数据)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四、作业:用有关地理知识如何理解“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语。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