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注射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90.64 KB
- 文档页数: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使用和判读,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根据有关要求, 结合医院实际, 特制定本制度。
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以下均指皮内试验, 简称皮试)的主要目的, 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针对该类药物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IgE抗体, 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二、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试, 由医师基于以下适应证判定。
需进行皮试者, 应由医师开具皮试医嘱后进行。
(一)在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
(二)不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 仅以下情况需要皮试: 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
此类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 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 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见附表)进行皮试;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有过敏性疾病病史, 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和其他药物(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 应用头孢菌素前也无需常规进行皮试, 但应加强用药后观察。
(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皮试适应证和方法可分别参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
(四)单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给药前无需常规进行皮试。
若这些类别药物的说明书要求使用前皮试, 参照头孢菌素类处理。
(五)氨曲南侧链结构与头孢他啶C7位侧链结构相同, 二者之间存在交叉过敏, 有明确头孢他啶过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氨曲南。
三、皮试液配制(一)青霉素皮试液配制: 根据《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 以注射用青霉素G或青霉素G皮试制剂稀释为500U/ml的皮试液。
(二)头孢菌素皮试液配制: 若确需进行皮试, 需将拟使用的头孢菌素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mg/ml浓度配制成皮试液。
药物过敏试验管理制度药物过敏试验管理制度一、总则1、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前,应详细询问以往用药史,应用后有无过敏症状,个人及家属有无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并明示记载于病历(包括电子病历)或医嘱处方上。
2、根据药物说明书,对于使用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做药物过敏试验,试验结果记入病历(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并于处方医嘱上显示;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或慎用该试验药物。
3、不同药物过敏试验的方法按“药品说明书”或“临床用药须知”具体制定。
4、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发现皮疹、瘙痒、胸闷等过敏症状,应严密观察或及时停药,同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报药学部。
5、凡证实病人对某药物过敏,应及时告知病人和家属,并在病历上明显标记该药物过敏。
二、适用范围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必须做皮试的药物:细胞色素C注射液注射剂、降纤酶注射剂、青霉素钠注射剂、青霉素钾注射剂、青霉素v钾片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剂、苄星青霉素注射剂、苯唑西林钠注射剂、氯唑西林钠(注射剂、胶囊、颗粒)、氨苄西林钠(注射剂、胶囊)、阿莫西林(片剂、胶囊、注射剂)、羧苄西林钠注射剂、哌拉西林钠注射剂、磺苄西林钠注射剂、胸腺素注射剂、白喉抗毒素注射剂、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剂、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注射剂、抗蛇毒血清注射剂、抗炭疽血清注射剂、抗狂犬病血清注射剂、肉毒抗毒素注射剂、青霉胺片片剂、玻璃酸酶注射剂、α-靡蛋白酶注射剂、鱼肝油酸钠注射剂2、药品说明书有规定必须做过敏试验的。
三、预防药物过敏须遵循以下原则1、减少药物过敏反应危害的有效办法是在使用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药物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出现异常反应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2、过敏性试验本身具有诱发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衰竭、休克等的危险,试验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并做好急救准备。
3、过敏性试验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但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皮内药物试验管理制度一、总则1、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前,应详细询问以往用药史,应用后有无过敏症状,个人及家属有无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并明示记载于病历(电子病历)或医嘱处方上。
2、根据药物说明书,对于使用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做药物过敏试验,试验结果记入病历(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并于处方医嘱上显示;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或慎用该试验药物。
3、不同药物过敏试验的方法按“药品说明书”或“临床用药须知”具体制定。
4、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发现皮疹、瘙痒、胸闷等过敏症状,应严密观察或及时停药,同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报药学部。
5、凡证实病人对某药物过敏,应及时告知病人和家属,并在病历上明显标记该药物过敏。
二、适用范围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必须做皮试的药物:青霉素钠注射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剂、苄星青霉素注射剂、氨苄西林钠(注射剂、胶囊)、阿莫西林(片剂、胶囊、注射剂)、哌拉西林钠注射剂、磺苄西林钠注射剂、胸腺素注射剂、破伤风抗毒注射剂、抗蝮蛇毒血清注射剂、玻璃酸酶注射剂、α-靡蛋白酶注射剂。
2、药品说明书有规定必须做过敏试验的。
3、皮试药物分类:(1)一种是常规皮试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注射剂和口服剂型)、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盐酸普鲁卡因、有机碘造影剂等。
无论药品说明书中是否说明要做皮试,这些药物在使用前必须做皮试。
(2)一种是容易过敏的药品,而药品说明书中又要求做皮试的药品(非常规皮试药物):某些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唑琳钠等)、胸腺肽注射液(过敏体质者需做皮试)、鲑降钙素注射液(可疑对本品过敏患者应做皮试)、等。
(3)其它需要做皮试的药物还有:注射用玻璃酸酶、抗蝮蛇毒血清。
三、预防药物过敏须遵循以下原则1、减少药物过敏反应危害的有效办法是在使用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药物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出现异常反应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医院抗菌药物过敏试验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皮试管理,促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医院的管理规定,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凡抗菌药物说明书中要求进行过敏试验的,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试验方法参照说明书中要求进行。
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使用,用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二、鉴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过敏现象时常发生,对其过敏皮试特做如下规定:
(一)青霉素类
1.用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
对青霉素G或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者禁用本品。
2.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必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二)头孢菌素类
1.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
2.头孢菌素类禁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及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
3.对无头孢类过敏史、无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若说明书无皮试要求,用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前不需先行皮肤试验。
4.对于有青霉素类及其他多种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明确应用指
征时应谨慎使用本类药物,且用前需做皮肤试验。
皮试液以所选用抗菌药物配制,不可以其它药物替代。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单环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由于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发生率较低,可以不做皮试,但应用时要密切观察过敏反应的发生,特别是对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有过敏休克史的患者要慎用。
三、无论哪种抗菌药物,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地抢救并予以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
头孢曲松皮试1. 简介头孢曲松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皮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初步检测患者对于头孢曲松的过敏反应。
本文将介绍头孢曲松皮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皮试结果的解读。
2. 操作步骤2.1 准备工作•确认患者无过敏史,并已理解皮试的目的和可能的风险。
•携带所需的头孢曲松药物、注射器、消毒棉球、生理盐水等。
2.2 皮试操作1.患者坐位或仰卧位,选择内臂的前外侧皮肤为皮试点位,清洁皮肤并消毒。
2.用生理盐水将药物稀释,一般使用1:100浓度。
3.按照浓度梯度,选择合适的浓度分别注射到正常对照和头孢曲松皮试点上,一般每个点注射0.1 mL。
4.使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点位,避免药液外溢。
5.观察注射点位周围的皮肤变化,特别是红斑、水肿和丘疹等过敏反应的表现。
6.根据患者的症状反应,进行皮试结果的解读。
3. 注意事项•皮试时选择的注射点位应离静脉较远,避免发生输液反应。
•确保使用无菌注射器和药物,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注射前确认药物的有效期和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劣质的药物。
•在皮试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特别是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4. 皮试结果解读•阴性结果:无红斑、水肿或丘疹形成,说明患者对头孢曲松无过敏反应,可以放心使用。
•弱阳性结果:出现轻微的红斑或水肿,但无丘疹形成,可能是过敏反应的早期表现,建议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测试。
•强阳性结果:出现明显的红斑、水肿和/或丘疹形成,说明患者对头孢曲松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
5. 结论头孢曲松皮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用于初步检测患者对于头孢曲松的过敏反应。
正确操作皮试步骤,并注意患者的症状观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对于头孢曲松的耐受性。
对于阳性结果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头孢曲松或类似的药物,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品皮试指导原则
抗菌药品的皮试指导原则如下:
1. 确定适合进行皮试的患者:一般来说,只有对某种特定抗菌药品有过敏史的患者,才有必要进行皮试。
2. 杜绝使用不适合皮试的抗菌药品:对于一些容易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强致敏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一般不推荐进行皮试,以免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3. 选择合适的皮试方法:常用的皮试方法包括皮内试验和皮丁试验。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患者的过敏史、临床需要以及医生的经验来决定。
4. 使用适当的抗菌药品浓度:皮试时要使用安全而适量的抗菌药品浓度,一般是药品浓度的
1/100或1/1000。
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过敏反应的风险。
5. 观察皮试结果:在皮试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反应。
一般来说,皮内试验的结果在15-
30分钟内就能看到,而皮丁试验的结果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出现局部红肿、水疱、瘙痒
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停止皮试,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根据皮试结果进行治疗选择:根据皮试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对抗菌药品的耐受性,从而决定是否使用该药品进行治疗。
如果皮试结果为阳性,患者可能对该药品过敏,应避免使用该药品。
如果结果为阴性,患者可能对该药品耐受,可以考虑使用该药品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抗菌药品的皮试指导原则包括患者选择、药品选择、皮试方法选择、药品浓度选择、皮试结果观察和治疗选择等方面,旨在保证患者安全使用抗菌药品。
内酰胺皮试指导原则一、皮试前的准备1.皮试前需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特别是对内酰胺类药物的过敏史。
如有过敏史,应禁用内酰胺类药物,并告知医生。
2.准备必要的皮试设备和用品,包括皮试针头、注射器、碘伏、酒精、棉签等。
3.患者应保持空腹状态,以减少其他因素对皮试结果的影响。
二、皮试液的配制1.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的皮试液配制方法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药品使用指南的要求进行。
2.用生理盐水将内酰胺类药物溶解为一定浓度的溶液,药物的浓度应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皮试的方法1.选取前臂内侧皮肤进行皮试,局部皮肤消毒后,用皮试针头刺入皮肤约0.1cm,然后注入皮试液。
2.注入皮试液后,观察皮试部位的反应情况,并记录注射时间和皮试液的浓度。
四、皮试结果的判断1.阴性:皮试部位无红肿、无不适,为阴性反应。
2.阳性:皮试部位出现红肿、瘙痒、低热等反应,为阳性反应。
若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休克等,应立即停止用药并紧急处理。
五、过敏反应的处理1.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紧急处理。
2.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治疗。
3.若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休克等,应立即就医,给予相应的紧急治疗。
六、皮试的注意事项1.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有过敏史者禁用内酰胺类药物。
2.皮试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注射深度,避免误差。
3.皮试后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4.对于可疑阳性反应者,应在另一侧手臂进行对照试验,以排除假阳性反应的可能。
5.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用药前应特别警惕,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七、皮试的记录与报告1.皮试完成后,应将皮试结果记录在病历或医疗记录中。
2.如为阴性反应,应记录皮试液的浓度、注射时间等信息。
如为阳性反应,应记录过敏反应的症状、处理方法等信息。
3.对于可疑阳性反应者,应将试验结果及时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处理或治疗。
临床研究中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效果与挑战我要介绍一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的作用原理。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而皮试药物,则是通过在患者皮肤上涂抹少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以判断患者是否对该类药物过敏。
在我的经验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皮试,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从而避免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这类药物,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皮试还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的使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皮试结果的判断有时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观察时间、判断标准等。
这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从而影响治疗决策。
皮试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尽管皮试药物的剂量较小,但仍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在开展皮试药物的研究时,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患者的安全。
我在实践中还发现,皮试药物的效果与挑战也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患者的皮肤类型、过敏阈值等都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皮试结果的差异。
因此,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皮试药物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在临床研究中的效果与挑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皮试方法,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关注患者的安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皮试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研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的效果与挑战一直是我的研究重点。
这类药物的效果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在此,我想结合我的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我要说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药物的效果。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这类药物在预测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方面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通过皮试,我们能够有效地避免患者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这对于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至关重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4.13
•【文号】国卫办医函〔2021〕188号
•【施行日期】2021.04.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1〕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使用和判读,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我委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制定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请参照执行。
附件: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
2.β内酰胺类药物侧链相似性比较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1年4月13日。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药物过敏试验管理制度一、总则(一)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前,应详细询问以往用药史,应用后有无过敏症状,个人及家属有无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并明示记载于病历(包括电子病历)或医嘱处方上。
(二)根据药物说明书,对于使用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做药物过敏试验,试验结果进入病历(包括电子病历),并于医嘱处方上显示;过敏试验阳性者,开具电子处方时自动拦截。
(三)不同药物过敏试验的方法由药剂科按药品说明书具体制定,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
(四)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发现皮疹、瘙痒、胸闷等过敏症状,应严密观察或及时停药,同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报药剂科。
(五)凡证实病人对某药物过敏,应及时告知病人和家属,并在病历上明显标记该药物过敏。
二、医院内注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原则(一)凡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病人均须作青霉素皮试:1、皮试阴性者:可以应用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2、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类药物。
(二)凡使用除青霉素类外的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询问有无以下两种情况:1、青霉素类及以外药物过敏史;2、高敏体质。
若有以上两种情况之一者,应慎用或不用头孢菌素及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若因临床治疗需要必须使用头孢菌素或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则在接受头孢菌素或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前,均应作原液皮试(说明书上注明无须做药物过敏试验者除外),并密切观察。
(三)青霉素类药物凡更换同类药物或不同批号或停药72 h以上,均应重做药物过敏试验。
三、常用药品皮试方法(一)青霉素1、配制青霉素皮肤试验溶液:①青霉素钠盐或钾盐以0.9%氯化钠注射液(NS)配成含20万单位/ml青霉素溶液(80万单位/瓶,注入NS 4ml即成);②取20万单位/ml溶液0. 1ml,加NS至1 ml,成为2万单位/ml溶液;③取2万单位/ml溶液0.1ml,加NS至1ml,成为2000单位/ml溶液;④取2000单位/ml溶液0.25m1,加NS至1ml,即成含500单位/ml的青霉素皮试液。
医院内注射用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原则
1凡使用青霉素类、含酶抑制剂的ß-内酰胺复合制剂的患者均须作青霉素皮试:皮试阴性者可以应用。
1.2 皮试阳性者禁用。
1.3 凡停用72h及72h以上者,均应重做药物过敏试验。
1.4 曾发生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禁作青霉素皮试。
2 使用头孢菌素类及其它ß-内酰胺类药物一般情况下无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2.1. 有以下情况者需皮试:
a 确系过敏体质的患者、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在接受头孢菌素及其它ß-内酰胺类注射剂治疗前,均应做原液皮试;
b 对厂家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使用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头孢菌素及其它ß-内酰胺类药物,按药品说明书规定执行。
2.2. 曾发生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禁作头孢菌素其它ß-内酰胺类药物皮试。
2.3. 确实具有对某种头孢菌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原则上不再使用头孢菌素,如必须使用,则尽量选用侧链化学结构差异大的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
用药前应知情告知,病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做该药的皮试,皮试阴性者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3 皮试液配制方法及保存:
3.1 青霉素及青霉素类注射用抗生素的皮试使用青霉素皮试液。
3.2 头孢菌素及其它ß-内酰胺类注射用抗生素的皮试必须用拟用药品配制的皮试液做皮试:
a皮试液浓度:300μg/ml;
b皮试方法:每次皮内注射0.1ml(30μg),十五分钟后观察皮丘反应;
c头孢菌素及其它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取药物1g,加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4ml(如药物规格为0.75g加溶媒3ml,0.5g加2ml,0.25g加1ml)溶之,配成浓度为25%(g/ml)的溶液,摇匀后取0.1ml,加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摇匀后取1ml稀释至8ml,摇匀即得。
(采用何种溶媒根据具体药物而定)。
3.3 头孢菌素及其它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液必须新鲜配制,制成后宜放在4~10℃冰箱中保存(如有特殊情况,另行通知),暂定24小时有效。
注:此制度由药剂科及护理部,根据我省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试验的相关文件及临床具体情况制订。
附相关参考文件精神。
邵逸夫医院(2008年7月30日药事委员会通过)
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试验”原则的讨论
日前,浙江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项检查专家对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原则提出质疑,认为:凡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均须作青霉素皮试,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现将我省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试验的相关文件做个介绍:
一、根据“浙江省药政管理局文件-浙卫药发【1996】215号”——“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建议”,《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丛书》中头孢菌素
皮试章节要求,头孢菌素皮试对象为:
1. 凡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在拟接受头孢菌素治疗前,均应作皮试,如停药三天者,应重作皮试。
2. 凡青霉素以外的药物过敏者或高敏体质者(如哮喘、寻麻疹等)应用头孢菌素治疗前均应作皮试,并严密观察。
3. 凡青霉素皮试过程中曾发生过敏症状者(胸闷、气促、皮痒、微循环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或曾有青霉素皮试阴性,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生过敏者,禁作头孢菌素皮试。
二、按照“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建议修改稿”(卫生厅医政处召集省内在杭医院的医生、药师、护理专家讨论后形成,但未发文),头孢菌素类在《中国药典》并无明确规定必须做过敏试验,要求头孢菌素的皮试对象为:
1. 确系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受头孢菌素注射剂治疗前,均应做皮试;
2. 对厂家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使用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头孢菌素,按药品说明书规定执行;
3. 曾发生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禁作头孢菌素皮试;
4. 确实具有对某种头孢菌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原则上不再使用头孢菌素,如必须使用,则尽量选用侧链化学结构差异大的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
用药前应知情告知,病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做该药的皮试,皮试阴性者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