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驱油技术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2
α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管润红,王志敏(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摘 要: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施工简便、不损伤油层、不影响原油质量、无污染,具有投入少、回收快、效益高的特点,能较大程度改善油藏非均质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以其作为驱油体系具有创新性,可更好地适应高含水期油藏特性,是一种集调剖和驱替于一体的新型驱油技术。
文中对该技术在文明寨油田明159、明201井组的应用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是比较理想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高含水;明159井组;效果 通过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简称M EO R)、增加油井产量的方法已在美国、前苏联、加拿大等国取得成功。
微生物驱油技术施工简便、不损伤油层、不影响原油质量、无污染,具有投入少、回收快、效益高的特点。
故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前景十分诱人。
1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就种类而言,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3大类。
原核微生物可进一步分为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真核微生物又可分为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而非细胞类微生物可分为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用于提高采收率的微生物主要是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
细菌是个体微小(细胞直径约0.5Λm,长度约5.0Λ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分裂方式繁殖,水生性强的原核微生物。
2 地层条件对细菌的影响用于采油的微生物必须能在地层中增殖。
影响细菌在油层中的生长、繁殖、代谢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包括氧化—还原电势、氢离子浓度、压力、温度、盐度、营养物的可利用性,以及不存在阻化剂或毒性因子等。
如果深埋在地下岩层中的这些条件与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基能够保证的话,微生物就能顺利地生长、繁殖和代谢。
文明寨油田从1982年投入开发以来,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个别井组采出程度已达25. 7%,综合含水达到91.7%,由于非均质的影响,有的小层采出程度已达到34.3%以上,进一步提高注水采收率潜力不大,而大部分小层吸水状况差,储量动用程度低,这些层水驱状况下挖潜比较难,急需在三次采油方面取得突破,提高驱油效率,充分挖潜油藏潜力。
摘要相对于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生物采油有 2 个优点, 即微生物不会消耗大量能源且其使用与油价无关。
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以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
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 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 并可以受控地在分子和孔隙微观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矿场试验, 结果提高采收率15 %~23 % 。
但是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限性, 所以应该加强目前进行的微生物驱油模拟研究, 确定最好的菌种、营养物、代谢和生理特征, 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一、微生物采油原理为了让微生物快速繁殖和生长, 研究人员用各种方法往油藏里注入营养物, 激活这些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用于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
在多年注水开发后, 注入水会绕过渗流阻力高的含油部位, 沿渗流阻力最小通道流动。
微生物数量在这个通道中也很多, 可以在注入水中添加营养物激活微生物。
微生物的繁殖造成其数量猛增, 封堵无效循环的水路, 扩大波及体积, 提高注水效率。
大多数微生物具有天然依附于岩石表面的倾向, 不在液体中自由浮动。
油藏里, 微生物吸附在岩石表面并繁殖, 产生胞外多糖, 促进了菌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作用, 形成生物膜, 起到对菌体保护的作用, 并加快细菌更好地利用营养物等资源。
随注入水进入油藏的细菌将在原来的生物膜上流过, 有时微生物也会从生物膜中分离出去并与注入水一起渗流, 或者到油藏深部。
从物理化学原理方面看, 促使微生物增长并释放原油的机理与常规EOR 技术基本是一样的。
尽管泄油机理相似, 但其他方面却有很大差异。
常规的非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是通过井口大量注水, 而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 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 并可以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在分子和孔隙微现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于新型油田开采技术的探索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微生物与聚合物的优势,通过实验室实验,验证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油田原油、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等。
其中,微生物菌种经过筛选和培养,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2. 实验方法(1)微生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并控制其生长条件,如温度、pH值等。
(2)聚合物制备:将选定的聚合物材料进行化学处理,制备成所需的聚合物溶液。
(3)联合驱油实验:在模拟油田环境下,将微生物与聚合物溶液混合,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作用下,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驱油速度和采收率方面,联合驱油技术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同时,实验还发现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对油田的伤害较小,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2. 结果分析(1)微生物作用分析: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通过分解原油中的成分,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物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此外,微生物的吸附和驱替作用也起到了显著的驱油效果。
(2)聚合物作用分析:聚合物溶液具有良好的黏度和流动性,可以降低原油与地下岩石的附着力,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聚合物还可以起到降低流体渗透性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3)协同作用分析:在联合驱油过程中,微生物与聚合物发挥了协同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原油、改善流动性等作用,为聚合物溶液的扩散和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聚合物溶液也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两者共同作用下,使得驱油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讨论与展望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采收难度的增大,石油行业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成本和提高采出质量的需求愈发迫切。
微生物和聚合物在石油开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联合驱油方面。
本研究主要针对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为石油开采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油样品、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实验设备等。
2. 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室内模拟采油技术,通过对不同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佳的联合驱油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研究区块,采集石油样品;(2)筛选适合该区块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和繁殖;(3)制备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4)将微生物与聚合物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形成联合驱油体系;(5)将该体系在室内模拟环境下进行驱油实验;(6)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单一效果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单一的微生物或聚合物都具有一定的驱油效果。
其中,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和生物膜等作用,改变油藏环境,提高采收率;而聚合物则能有效地降低流体粘度,改善流动性能。
然而,单一的驱油方法效果有限,不能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2.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效果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比例的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我们发现联合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适当的比例下,微生物与聚合物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挥驱油作用。
具体表现为: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低原油粘度,而聚合物则能改善流体的流动性能,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联合驱油体系还能有效地防止原油在储层中的泄漏和流失。
3. 最佳联合驱油方案分析通过对不同比例的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当微生物与聚合物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其驱油效果最佳。
具体比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驱油技术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储量逐渐减少,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
通过将特定的微生物注入油藏中,使其与原油相互作用,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和流变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保等优点,已成为石油工业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降低原油粘度: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原油的表面张力,从而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其更容易流动。
改变原油结构: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可以与原油中的烃类物质发生反应,改变其结构,从而增加其流动性。
产生气体:微生物在油藏中代谢时会产生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可以驱动原油流动。
改善油藏条件: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改善油藏的物理性质,如渗透率和孔隙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优点: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保等优点。
由于该技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油藏的特点进行定制化应用。
缺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和相关设备,同时需要确保微生物在油藏中的存活和代谢。
该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等因素,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微生物驱油技术将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环保的采油技术。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将有望发现更多的微生物种类和代谢产物,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摘要: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石油的相互作用,实现原油的增产。
本文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及不足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与应用本文阐述了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分析了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具体应用。
标签:微生物;驱油技术;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完善;应用前言:我国对石油的开发技术和勘查技术在不断进步,低渗透油田越来越多,成为了提升原油产量的主要助力。
但是因为低渗透油田的特殊性,导致低渗透油田的石油采集效率不高,急需要运用科学的技术来进行改善。
一、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阶段运用微生物驱油技术来提升低渗透油田的原油收集效率,具有潜力大、返排液不用处理、不损伤油层、安全环保、成本较低、施工便捷等特点。
在进行油田的开发时,影响原油收集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波及围内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的效率,这两个数据的乘积就是原油的采集效率。
运用微生物提升收集效率的技术包含了微生物调剖技术和微生物驱油技术,微生物驱油技术主要是运用微生物的细胞、细胞的代谢物质,例如脂肽类或糖脂类生物外表层的有机酸、气体、小分子有机溶剂、活性剂等物质,运用这些物质进行原油的采集,微生物自身可以利用原油重质组分成营养物质,导致原油重质组分出现轻质化[1]。
并且可以在地层的岩石外部生成一层生物薄膜,将依附在岩石的空隙外部的油膜剥离下来,减小油水的界面张力和原油的粘度,提升油藏多孔介质里的原油流动能力,以此来实现微生物驱油的较高效率。
因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伤,很多国家都开始运用具有高效益、低成本的微生物驱油技术,这是后来微生物驱油技术风靡世界的基础。
经过前期很多研究人员对微生物驱油技术共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驱油技术高效、快捷的研发和运用,微生物驱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加值得期待,还会在油藏的开发中后时期,不断改进水驱开发的成果,加强原油采集方面的效率[2]。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集绿色环保、施工便捷、经济实惠为一体的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原油采集效率,加强单井的产能,所以逐渐受到世界各大生产原油国家的关注和运用。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摘要油田开发中利用微生物驱油(MEOR)技术来提高水驱作业效率和原油采收率,得到了世界油藏工程和生物工程界的关注。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物质或其本身驱油方法的总称。
本文分别从驱油用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采油方法和特点以及微生物驱技术分类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概况,同时对国内外微生物驱的研究作了简单的叙述。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采油率;研究1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用常规采油技术只能从地下油藏采出30%-40%的原油。
如何提高采收率,从地下采出更多的原油,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国家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微生物采油技术有很多优点:一是它对边际生产油田具有经济吸引力,成本低,见效周期长;二是所需设备简单,采用传统的注水地面设备即可达到施工要求;三是微生物培养物注入液成本低廉且不受原油价格影响;四是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原油(如重质油、轻质油等);五是对地层伤害小,相对来说对环境污染小,并且可以在同一口井中多次使用;六是微生物体积小,运移能力强,能进入其他工艺不能触及的死角和裂缝。
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世界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国必将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采油技术更加重视,相应的加大其投资力度。
2 研究概况80年代初微生物驱油技术从实验室起步,90年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秘鲁、罗马尼亚和俄罗斯开展现场试验,大部分获得成功。
据报道,这些微生物驱油项目提高采收率各不相同,从零到13%、19%、36%、50%~65%,甚至204%。
除了增加原油产量外,有的还降低含水率、提高油气比和改善注入能力。
但MEOR技术局限于微生物在较高的温度、盐度、重金属浓度条件下易于遭到破坏,微生物本身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聚合物有造成沉淀的危险,并且培养微生物的条件不易把握,故该方法的方向是培养耐温、耐盐、耐重金属的易培养菌种。
用MEOR技术采油所用的微生物多种多样,代谢产物不尽相同,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分析是微生物提高采油率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代谢产物分析及MEOR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
微生物驱油效果分析微生物驱油效果分析 28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3卷第8期【2004.8) 微生物驱油效果分析葛立忠(大庆油田采油六厂)I.微生物驱油机理微生物驱油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原油的存在;二是具有降解原油能力的微生物的存在;三是具有适宜该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环境.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微生物细胞的代谢作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两个方面.是一种综合作用效果. (I)微生物细胞本身的代谢作用.许多微生物是以原油中提高原油在油层中烃类为碳源和能源.氧化烃类使原油降解,的流动性能.(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在生长繁衍过程中产生代谢产物主要有:?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形成较强的乳状液,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 ?有机溶剂,有机醇类,醛类,醛酮类和低分子量的短链有机脂肪酸,可氏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动性;?生物气,包括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增加了地层的压力,溶解于原油使其膨胀,氏粘度,改变其流动性.现场应用效果 2.2002年1月27日至9月15日期间,对喇嘛甸油田过渡带地区11一丙103井进行了微生物注入,共进行了5个段塞的注入工作,累积注入微生物菌液2271.98m3,注入油层孔隙体积 0.009PV,微生物原液23.9t.在注入微生物45d后.井组内5口油井陆续开始见效,见效井比例达到100%.井组平均月含水由见效前的25%最低下降到7.5%,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井组产液量由见效前的 24t最高上升到40t,日增液16t.日产油由注微生物前的18t最高上升到37t,日增油19t,目前井组日产油为34t,与见效前相比增油16t.其中10—114井含水由见效前的26.5%下降到最低时的6.O%,最大下降幅度达到20.5个百分点;产液量由6t 上升到12t;日产油由5t上升到11t,已累积增油1066t.目前井组已累积增油2318t.采油速度由见效前的5.12%上升到 6.38%,提高了1.26%,阶段采出程度提高了1.76个百分点. 经多次现场资料检测分析证明,该区块油层流体中的原生菌含量在1OI一1O左右.11一丙103井在注入微生物4J0多天后,5口油井采出液中微生物含量陆续开始明显增加,采出液中微生物含量最高峰达到1.1×100个/mL.与注入微生物前相比,5口井的菌数增加均超过了1O个/mL,增加幅度最大的达到1O'raL.同时,原油粘度降低,碳的轻组分明显增加, 胶,蜡含量下降,使原油的物化性质发生变化,提高了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性.平均含胶量由注微生物前的31.O%下降到注微生物见效后的21.2%,下降了9.8%;含蜡量由注微生物前的29.7%下降到注微生物见效后的22.9%,下降了 6.8%.采出井原油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在油层发酵过程中,使原油中烃组分分布状况发生明显变化.5口井的全烃谱图中短链饱和烃类明显增加,而长链饱和烃类明显减少. 由于采出液粘度降低,油井热洗周期延长.5口油井在注入微生物前的热洗周期平均为78.8d,注入微生物后延长到 119.8d,延长了40d.另外,菌种在油层发酵过程中具有提高吸水能力,11一丙 103微生物注入井在注入量稳定的条件下,注入微生物30d后, 注入压力开始持续下降,由注微生物前的12.5MPa下降到 11.3MPa,下降了1.2MPa.到2002年1O月,即注微生物9个超声波+电热清蜡技术于小明(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张英(大庆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1.基本原理超声波+电热清蜡技术的清蜡机理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超声波作用下,井内蜡和油管壁之间形成错位而相互剥离,达到清洗油管壁作用,从而阻碍了蜡对油管壁的重新附着.二是超声波能够击碎蜡的高分子链而变成低分子链,从而提高了蜡的流动性和易熔性,同时再辅以电热电缆释放的热能(100~C以上)使蜡熔化,然后随井液一起排出,达到清蜡的目的. 2.试验效果分析2003年,在萨中油田北一区西部过渡带进行了7口井超声波+电热清蜡现场实验.这7口井分布在西部过渡带的三,四条带,其特点是产液量低,含水低,易结蜡,清蜡周期短,且无热洗流程,采用高压热洗车清蜡,洗后恢复产量时间长,油层污染严重.通过对比试验前后生产数据,超声波+电热清蜡效果比较理想.经过超声波+电热清蜡处理后,实验井有三方面发生变化:?产液量平均单井上升2t;?单井功图最大载荷与最小载荷差平均下降7kn,处理后功图面积比处理前有所减小;?最大电流平均单井下降6A,最小电流平均下降5A.以上三方面的变化说明.7口实验井经过超声波+电热清蜡处理后,蜡影响消失,效果显着.为进一步确定超声波+电热清蜡效果,对7口实验井的日产液,电流,功图资料进行了连续监测.当日产液下降10%, 上电流上升1.12倍以上,上载荷上升5%以上,下载荷下降 3%以下时,再对实验井进行热洗清蜡,可以确定实验井经过超声波+电热清蜡后的维持正常生产时同.本次试验的7口井有 6口井清蜡后维持正常生产的时间达到并超过了原热洗清蜡周期,平均单井超出热洗周期10d.3.经济效益评价与热洗清蜡相比,超声波+电热清蜡的最大优势在于清蜡时不压油层,不存在恢复含水问题,可以保持油井正常生产, 因而不会影响产量.以实验区井为例,萨中油田北一区西部过渡带区块共有无热洗流程偏心抽油机井52口,目前全部采用高压热洗车进行清蜡.这52口井的平均热洗周期是70d,平均每口井每年要热洗清蜡5井次,所以全年累计需热洗清蜡26O 井次.52口井热洗后恢复正常产量平均需要2d 时间,平均单井一次热洗清蜡影响原油产量8t,所以全年因热洗清蜡累计影响原油产量为260×8=2080t.用超声波+电热清蜡,每口井清蜡时间只需2—3h.对于实验区块全年260井次的清蜡工作量,1台清蜡装置完全能够满足需要.目前购置一台超声波+电热清蜡车载装置费用为98 万元人民币,如果实验区块采用声波+电热清蜡,以每年增产2080t原油产量,按目前市场油价计算.半年就可收回投资. 所以相对热洗清蜡方式而言,采用超声波+电热清蜡,效益是显着的.月后,该井注入压力仍保持在11.3MPa,与注入微生物前相比下降了1.2MPa.注入井压降曲线PI(9o)值由注入第一段塞后的15.21MPa,下降到注入第四段塞后的13.53MPa,下降了 1.68MPa.(栏日主持杨军)。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油田开发中利用微生物驱油,MEOR,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原油采收率,得到了世界生物工程的界的格外关注,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物质或其本身去油方法的总称,本文从驱油微生物的类型、驱油技术以及驱油局限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驱油的概况并做以简单分析,一、微生物驱油技术浅析微生物在地下不但要生成原油流动性所必须的化学物,而且要在油藏环境下繁殖增长。
在微生物驱油的过程中,要经常注入营养物保持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时还往油藏注入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
有的油藏还需要无机营养物作为细胞生长的基液或者作为有氧呼吸的另一种电子受体[1]。
微生物先在地面培养并分离和收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再经过加工处理再注入到油藏里驱油。
注入的营养物不微生物一起促进地下微生物的增长和产生代谢产物,通过油藏降压作用、界面张力、油相降粘以及选择性堵塞高渗区来提高剩余油的流动性,使得油藏增加采收率。
二、驱油用微生物的类型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工艺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1.把细菌的代谢物作为驱油剂注入地层。
这不化学驱类似,其原理是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溶剂、乳化剂等组合物,改善水的驱油性。
该种类工艺复杂、设备条件要求高。
,外源微生物法,2.直接在地层中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微生物,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依靠地层固有的营养物,糖蜜、无机化合物等,进行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乙醇、表面活性组合物、生物聚合物、二氧化碳等,。
该类型的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是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方向[2]。
,又称内源微生物法,在注微生物前,必须要确定油藏的特性,如矿化度、PH值、温度、压力和营养物情况。
岩石性质也很重要。
天然裂缝可能改变微生物有效进入油藏的方式,泥质的存在可能会吸收生物聚合物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影响作用的发挥。
碳酸盐会迅速不酸反应,产生更大量的有里气体,例如二氧化碳。
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利用PCR-DGGE技术监控外生的和本土的细菌摘要:在微生物驱油的现场试验田里对外源细菌进行监控以及对本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
对26-195和27-221两口井注入三种外源细菌然后关闭让微生物生长和代谢。
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重新打开油泵收集样本。
利用凝胶电泳变化梯度放大十六倍的RNA碎片对那些样本的细菌数量进行分析。
凝胶电泳变化梯度的形状表明在生产液样本中外生细菌的种类得到了恢复,同时也可以发现本土细菌品系。
油泵恢复采油以后,26-195和27-221两口井的日平均产油量分别上升到1.58吨和4.52吨,在注入外源细菌之前这两口井基本没有油采出。
外源细菌和本土细菌一起提高了采油量。
凝胶电泳变化梯度的顺序数据表明两口井中的大量细菌主要是由变形菌门组成的。
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主要应用RNA的分子数据来对储油罐中细菌数量变化进行监控。
凝胶电泳变化梯度分析是一种成功的方法来检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细菌数量的变化。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可行性已经被证明。
简介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应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达到以下目的,其中包括减少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油的粘度,增加储油层的渗透性。
与其它驱油的过程相比,微生物驱油过程有以下优点,消耗更少的能量,没有热气上升过程以及没有化学物质的产生。
然而,这项技术在很多试验田中的应用结果是不大一致的。
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微生物学家很难检测和控制细菌的情况以发挥其最佳的性能。
首先,注入的外源细菌是很难追踪的。
对于储油层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极少部分的报道能够检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注入的菌种的变化。
微生物投产与油田板块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模糊。
所以微生物驱油过程通常被怀疑。
指纹识别技术,例如对凝胶电泳变化梯度和终端的限制碎片长度的多态性分析,为样本数量及信息的获得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特别是凝胶电泳变化梯度,通过离体带为很多过程提供了迅速的对比数据和特殊的系统信息。
凝胶电泳变化梯度,此项技术最近已经普遍应用于生态学中细菌种群的观察以及环境样本的动态变化,尤其针对于多样性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