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请分别列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
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的五个强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
和赵国,其中齐国的代表人物是孔子,楚国的代表人物是孟子,燕国
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韩国的代表人物是墨子,赵国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其中齐国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楚国的代表人物是
韩非子,燕国的代表人物是孙武,韩国的代表人物是韩信,赵国的代
表人物是赵高,魏国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迁,秦国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学家,其中有著名的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有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老子、庄子、墨子等;有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子、韩信等;
有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孙武、赵高等;有史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司
马迁等;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商鞅等。
总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思想文
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通用4篇)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通用4篇)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从地图中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收集、阅读、讲解有关争霸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具体地理位置,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成语、讲有关争霸的故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归纳出争霸胜负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和讲述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等故事,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立志、勤奋、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重点与难点〗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斗争,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分析争霸斗争的胜负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复习提问: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怎样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斗争成为时代特征。
一、齐桓公称霸: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前770年~~前476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春秋名称的由来。
提问: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何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回答,帮助理解诸侯争霸的目的,成为霸主,就可以在政治上号令诸侯,在经济上从小的诸侯国榨取财物。
所以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诸侯争霸中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提问:你还知道另一种说法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
指导学生观察《春秋形势图》,提出问题:你认为五霸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谁?有哪些优越性?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齐国位于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为其争霸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又充满战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是当时的诸侯国中的强国。
本文将介绍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指的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以鲁国、齐国、晋国、秦国和楚国为代表的五个强国。
他们之间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有较高的实力,而且在文化、教育和礼仪上也具有领导地位。
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封建制度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终于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诸侯国开始形成强大的势力。
而春秋五霸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特点春秋五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实力:春秋五霸国都掌握了相当大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扩张领土,建立了庞大的政治实体。
2.军事力量:五霸国的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在战争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战果,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文化教育:五霸国都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大力提倡礼仪制度,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4.经济繁荣:五霸国的经济也相对繁荣,他们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影响春秋五霸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社会思想:五霸国的兴起使封建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封建制度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发展。
2.文化传承:五霸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推动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3.交流互通:五霸国之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进步。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以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和秦国为代表的七个强国。
他们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终于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形成了割据局面。
而战国七雄的出现则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一、春秋和战国“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
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西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西安),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到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时期。
1、《春秋》与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
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仲尼而而作春秋)而成。
编年体:《春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纪传体:《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国别体:《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一般认为止于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 年,三家分晋。
2、《战国策》和战国《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上起公元前 490 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 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前453 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
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
2二、春秋五霸(春秋)孔子删定的《春秋》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春秋)《墨子·所染》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
(战国)《荀子·王霸》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①管鲍之交《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史记》:“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改革“仓廪实则(而)知礼节,衣食足则(而)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争霸战争的学习,明白人要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国要兴,要有贤才、能人来治理,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教材分析: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战国七雄”讲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各国之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几经反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在学生回答出“采取了分封制”后进一步引发其思考,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讲授新课西周末年,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周王室东迁后,王畿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而且一天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
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想取代周天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原大地上刀光剑影、战乱不断。
在争霸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在这段时期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段动荡历史。
学习新课:一齐桓公称霸1、春秋五霸: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西周灭亡后建立了什么国家呢?教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你们知道春秋与战国的起止时间吗?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春秋(前770—前476年),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前475——前221年),当时各大诸侯国连年交战,战国名称由此而来。
教师:西周末年,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以后,王室衰微。
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各诸侯国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
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教师: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五个,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包括哪五个人?他们是怎样出现的?〖课件显示《春秋五霸形势图》〗学生回答问题:春秋五霸市相继出现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并填图,易于学生掌握。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2、齐桓公首霸:教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你就是齐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学生:回答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可以将此问题分为若干子问题,减轻学习难度,突出重点)①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②齐国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为称霸齐桓公采用什么高明的手段?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看书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回答老师问题。
第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靠近渤海,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优越地理位置为其称霸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优越地理位置是争霸的有利条件。
第二,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他改革内政与军事,发展经济,使齐国国富兵强。
管仲相齐改革成为其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齐襄公当政时,因醉杀鲁桓公,他的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因怕受到牵连,所以分别同其师傅管仲、鲍叔牙到鲁国和莒国避难。
齐国国君无知被人刺杀后,齐国诸位大夫商议立君之事。
这时高奚等人暗中派人到莒国召回小白,商议让其继位。
鲁国人听到齐国国君无知死讯后,也发兵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并命管仲率领军队阻拦小白回国。
在进军的路上,与小白的人马相遇,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恰中小白的带钩,小白装死而骗过管仲,躺在车中立即奔回齐国,继承了君位,是为齐桓公。
小白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在乾地将鲁兵打败,并送信给鲁国国君道:“子纠是我的哥哥,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把他杀了。
管仲是我的仇人,请你们交给我把他们剁成肉酱,否则,我就围攻鲁国……鲁国害怕,便杀了公子纠,管仲自请囚禁。
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原想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
对此,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跟您已经很多年了,今天您被立为国君,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国君的地位虽然很崇高,但是我没有本领再帮助您提高地位和荣誉了。
如果仅仅治理齐国,有高奚和我两个人的辅佐就足够了。
如果您要称霸诸侯,那非有管仲不可。
论本领,他比我大很多,所以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地位就会提高,你可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呀!”齐桓公非常奇怪地反问道:“管仲亲自用箭射过我,差点使我丧命,我们怎么还可以用他呢?”鲍叔牙听后哈哈大笑,并对桓公说:“这就是他忠于自己主人的最好表现。
如果您能宽恕他,重用他,他也一定会像侍奉公子纠一样地侍俸您。
”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便使用“佯召管仲欲报仇”的计谋,将管仲要回齐国。
当装载管仲的囚车一到鲁国的北面边境,齐桓公早就派鲍叔牙在那里迎候他了。
管仲回到齐国以后,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国,而鲍叔牙则为副手。
管仲执政后,与鲍叔牙、隰朋、高奚同心协力治理国家,改革内政,整顿军制,发展经济,救济贫穷,选拔贤才,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第三,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
“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第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知识拓展】1、看书中材料: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它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有关管仲的哪些成语故事?学生:①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惠。
②齐桓公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使国家日益走向强盛,最终完成霸业。
③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等。
教师讲述成语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xí)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2、你对齐桓公称霸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旨在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学以致用)(教师可小结:经济建设才是根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必由之路,“尊王攘夷”——讲究策略,重用人才等)二问鼎中原【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教师: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学生:晋文公,城濮之战。
教师: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有谁能讲述一下?学生:退避三舍。
讲述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2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三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学生:①体现了晋文公是信守承诺的人。
他退避三舍不仅报答当年的恩情,又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
②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退避三舍是为了避开敌人强大的中军,诱敌深入,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这是晋军采用的有利战术。
教师归纳:晋文公“退避三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诚信、歼敌两不误。
“城濮之战”成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晋文公因此成就霸业。
此后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教师:看图,启发同学思维提出问鼎,“鼎”代表了什么?楚庄王问鼎意味着什么?学生: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
成为夏、商、西周传国的宝物。
周王朝掌着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