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脂类化合物(3)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23
脂类化合物一、概述脂类化合物是指由长链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三酯,以及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化合物,如磷脂、固醇和类固醇等。
它们是生命体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和结构组分,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
二、分类1. 三酯三酯是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动植物体内都有广泛的分布,是储存能量的重要形式。
人体内大部分的脂肪都以三酯形式存在于脂肪细胞中,供身体需要时进行代谢。
2. 磷脂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基团的复杂脂质,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
它们是细胞膜主要的构成单元之一,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固醇固醇是一类含有四环结构并带有一个羟基或其他官能基团的化合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胆固醇,它是细胞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合成许多激素和维生素D的前体。
4. 类固醇类固醇是一类具有四环结构并带有一个或多个氧原子的化合物,包括许多激素和荷尔蒙等。
它们在人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如调节代谢、免疫反应和性腺发育等。
三、生理功能1. 能量来源三酯是生命体中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三酯会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在线粒体内进行代谢产生ATP。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磷脂是细胞膜主要的构成单元之一,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磷脂还参与了许多信号传导过程和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3. 激素合成固醇是合成许多激素和荷尔蒙的前体。
在肾上腺中合成的皮质醇和醛固酮就是由胆固醇合成而来的。
4. 免疫反应类固醇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强机体对应激的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四、摄入与代谢1. 摄入脂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食物,如动物性食品(肉类、乳制品等)和植物油等。
其中,三酯是脂肪摄入量最多的形式之一。
2. 代谢当人体需要能量时,三酯会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在线粒体内进行代谢产生ATP。
胆固醇也可以通过代谢转化为其他化合物或排出体外。
3. 危害虽然脂类化合物对人体有许多重要作用,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
脂类化合物的基本特征
脂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和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结构特点:脂类化合物通常由长链脂肪酸与其他化学物质( 如甘油、糖醇等)结合而成。
它们的结构中含有脂肪酸基团,可以是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2.亲水性与疏水性:脂类化合物具有分子中既含有亲水性( 亲水头基,如羟基、醇基等),又含有疏水性的脂肪酸尾基。
这种结构性质使其能在水和油之间起到乳化作用,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量储存:脂类化合物是生物体中最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之一。
脂肪酸是生物体在缺乏能量时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们在脂肪细胞中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储存。
4.生物功能:脂类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有着多种重要的生物功能,包括作为能量来源、细胞膜的结构成分、激素合成的前体、维持体温等。
5.分类: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油脂、磷脂、甘油三酯、鞘磷脂、固醇等多种类型。
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总的来说,脂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体中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储能、构成细胞膜、作为信号分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不同类型的脂类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各自特定的生物学作用。
1/ 1。
第五章脂类一、填空1、必需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海产品和植物油。
2、亚油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3、目前认为营养学上最具有价值的脂肪酸有n-3 和n-6 两类不饱和脂肪酸。
4、鱼类脂肪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5、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主要是水解和自动氧化。
6、DHA 是视网膜光受体中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三个方面进行。
8、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适宜比例为1: 1: 1。
9、烹调时可见油冒青烟,这是脂肪发生热分解作用的结果。
10、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食物中供给,并且能够预防和治疗脂肪酸缺乏症的脂肪酸。
11、最重要的磷脂是磷脂酰胆碱,俗称卵磷脂。
12、饱和脂肪酸(s)、单不饱和脂肪酸(m)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之间的比例,大多认为以s:m:p=1:1:1 。
二、选择1、血胆固醇升高时,血中浓度增加。
A.HDLB.LDLC.糖蛋白D.球蛋白2、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承认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A.45%B.25%-30%C.20%以下D.20%-30%3、下列食物中胆固醇含量最高的是。
A.牛奶B.苹果C.大豆D.猪肝4、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B.极低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D.高密度脂蛋白5、在以下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油脂是。
A. 鱼油B. 猪油C. 牛油D. 羊油6、C18∶0是。
A. 单不饱和脂肪酸B. 多不饱和脂肪酸C. 饱和脂肪酸D. 类脂三、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2、酸败四、简答(一)简述脂肪酸的分类。
(二)简述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三)简述磷脂的生理功能。
(四)简述胆固醇的生理作用。
(五)试论述脂类在油炸时的物理化学变化。
(六)简述膳食脂肪营养价值评价。
五、论述(一)试论述脂类的功能及如何评价膳食脂肪的营养价值。
(二)试论述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
(三)试论述脂肪在精炼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第七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肽键:蛋白质中前一氨基酸的α-羧基与后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的酰胺键。
(2)多肽链:由许多氨基酸借肽键连接而形成的链状化合物。
(3)肽键平面: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O、N、H 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上,称为肽键平面。
(4)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5)亚基:在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中,每一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单位,称为亚基。
(6)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游离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⑺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的现象。
⑻协同效应: 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另一亚基与配体结合的能力。
(正、负)如血红素与氧结合后,铁原子就能进入卟啉环的小孔中,继而引起肽链位置的变动。
⑼变构效应: 蛋白质分子因与某种小分子物质(效应剂)相互作用而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活性的现象。
⑽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细胞中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
细胞至少有两种分子伴侣家族——热休克蛋白和伴侣素。
第二章核酸的化学结构与功能(1) 核酸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双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变成无规则的线团,此种作用称核酸的变性。
(2) DNA的复性作用: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多核苷酸链又可重新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其原有的理化性质,此即DNA的复性。
(3) 杂交: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DNA,或一条单链DNA,一条RNA,只要它们有大部分互补的碱基顺序,也可以复性,形成一个杂合双链,此过程称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