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下学期燃料及其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9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授课目标:1. 了解燃料的概念,掌握不同种类燃料的特点和利用情况2. 理解燃烧过程,并能解释燃烧的化学反应3. 讨论燃料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学内容:1. 燃料的概念及种类2. 燃料的化学反应3. 燃料利用的环境影响教学重点:1. 燃料的定义和种类2. 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教学难点:1. 燃料利用的环境影响2. 燃料燃烧的实际应用情况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燃烧瓶、灯油、蜡烛等3. 学生参与讨论的问题提出授课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燃料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料及其利用。
二、讲解燃料的种类和特点(10分钟)1. 燃料的定义和种类2. 不同种类燃料的特点和利用情况3. 实例介绍:木材、煤炭、石油等三、燃料的化学反应(15分钟)1. 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2. 燃烧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实验演示:燃烧瓶实验四、燃料利用的环境影响(10分钟)1. 汽车尾气的污染2. 燃料燃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3. 如何减少燃料利用的环境污染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燃料的利用有什么环境影响,提出相关的减少措施,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练习:1. 什么是燃料?燃料的种类有哪些?2. 请描述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情况。
3. 你认为如何减少燃料利用的环境污染?拓展:1. 尝试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不同种类燃料的燃烧反应。
2. 了解不同种类燃料的利用价值和环境影响,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听课、演示实验和问题讨论等方式来学习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思考燃料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是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一、什么是燃料燃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生热能或动力的物质。
燃料主要为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
常见的燃料有化石燃料、木炭、天然气等。
二、常见的燃料种类2.木炭:木炭是由木材等植物有机物经过热分解得到的固体燃料。
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高,但燃烧产物中会有很多固体颗粒物。
3.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和汽油,它们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但燃烧产生的尾气对环境有污染。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燃料,它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是较为清洁的燃料。
三、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焓变为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一般包括燃料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具有自燃性、连续性、放热性和产物不稳定性等特点。
四、燃料的效能燃料的效能指用于产生能量的燃料利用效果的好坏。
常用的衡量燃料效能的指标包括燃烧的热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
炉具和发动机等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其热损失的多少,减少热损失可以提高燃料的效能。
五、燃料和环境的关系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燃料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选择清洁和高效的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六、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节约能源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
绿色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包括了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燃烧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下面是对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燃烧的基本概念1.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并伴有发热和发光现象的化学反应过程。
2.参与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燃料,主要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3.通常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料、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和足够的温度。
二、燃烧的类型1.全燃烧:燃料完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2.不完全燃烧:燃料只与氧气部分反应,产生少量的碳氧化物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较少的热能和光能。
3.反燃烧:物质自身反应生成较稳定氧化物。
三、燃烧的方程式1.燃料+氧气→二氧化碳+水+热能2.燃料+氧气→氧化物+热能四、燃烧产物1.燃烧产物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硫等无害物质,还可能包括一些有毒物质和固体颗粒物。
2.燃烧产物的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
五、燃烧与能源利用1.燃烧是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化石燃料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3.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其燃烧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更友好。
六、燃烧与生活1.燃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煤气、汽油、柴油、燃气等。
2.点火器制作火光、炉子加热食物、车辆燃油驱动、电源发电等都与燃烧有关。
3.燃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是我们生活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正确使用和管理燃料能够减少事故和环境污染。
七、燃烧实验1.木材燃烧实验:通过将不同木材放入燃烧器中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并比较燃烧产物与燃料的关系。
2.燃烧剂实验:通过使用不同的燃烧剂(如氧气、氯气、氟气等)进行燃烧实验,研究燃烧剂对燃烧反应的影响。
总结:燃烧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燃烧是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产生发热和发光现象的化学反应过程。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知识点梳理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检验它的纯度。
可燃冰: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知识点3:燃料的燃烧1.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加大空气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①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②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①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3.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有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以及烟尘等。
防治措施:【教材知识点一】教材P137:讨论:【答案】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切割或焊接金属,驱动汽车,加热物质等。
【教材知识点二】教材P141:讨论:【答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若按现在的开采速度,石油大约在15年后被耗尽,天然气大约在38年后被耗尽,看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不开能源,现阶投人类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所以,我们首先要合理开采化石燃料;其次,要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期限;不仅如此,还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夕能等新能源。
【教材知识点三】教材P141:讨论:【答案】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是由于氧气(或空气)不足导致燃气或煤燃烧不充分引起的,调节灶具或炉其的进风口,可以为端气或煤的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其充分燃烧。
【教材知识点四】教材P145:讨论:【答案】氢气还不能作为燃科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不存在大量的氢气,需要人工制取,而氢气的制取成本高且贮存困难。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应用?学问点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 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猛烈的氧化反响。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试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展〕:【试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枯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外表上水的白磷,视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视察现象。
【试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试验分析】如右图〔1〕。
①及②比照,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及可燃物燃烧所须要的温度有关。
①及③比照,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及是否及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及图〔2〕比照,再次说明:燃烧必需有氧气〔空气〕。
【试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及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到达着火点⏹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假设改进上述试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展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及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到达着火点。
【考前须知】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上下跟外表积的大小、颗粒惋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全部的燃烧都须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意,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 灭火⏹ 灭火的原理:① 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及其他物品隔离;氧气 〔2〕〔1〕③②隔绝氧气〔空气〕;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考前须知】①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②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顿。
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燃料及其利用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化学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燃料及其利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⒉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探究点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⑶温度。
探究点2:燃烧的剧烈程度:⑴氧气的浓度;⑵接触面积(团块<粉末<气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燃烧空间越小,越危险。
⒉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氢气、天然气、煤气等)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
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如开灯、抽风、拨打电话、手机等),以免发生。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的综合利用: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焦炭:冶金、炼铁等煤气:气体燃料。
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⒉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⑴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燃烧(1)燃烧的定义: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可通过右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试管里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由试管里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下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使可燃物充分燃烧(或燃烧更剧烈):①增加氧气的量;②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将煤做成蜂窝煤等)2.灭火(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2)方法:①移除可燃物;②隔绝空气(或氧气);③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例如:用CO2灭火的原理就是隔绝空气。
油锅着火时立即盖紧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
3.爆炸(1)爆炸原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并非所有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2)预防措施:①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先检验其纯度(验纯),防止爆炸。
②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要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和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含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均伴随有能量的变化)(1)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如镁与盐酸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如CaO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反应。
如:碳与CO2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如煅烧石灰石)是吸热反应。
5.化石燃料与能源的开发利用(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均为混合物,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应合理开采,节约使用。
(2)煤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还含有H、N、S、O等元素,如果直接燃烧煤,可能会产生CO、NO2、SO2、烟尘等污染空气的物质,其中NO2、SO2会引起“酸雨”(所以燃烧时最好使用脱硫煤)。
初三化学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明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说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烧条件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现象结论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能燃烧热水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虽然已达到着火点但无氧气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又有氧气,可燃物燃烧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石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馆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四、缓慢氧化、自燃、爆炸(1)缓慢氧化:还原剂与氧化剂发生不发光、不剧烈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都是缓慢氧化。
(2)自燃:有些可燃物堆积在一起,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产生一定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的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达到了这种物质的着火点,不经点火也会自动燃烧起来,从而引发火灾。
如:白磷自燃(3)爆炸: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电火花点火发生爆炸。
五、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发生急剧燃烧,使气体体积发生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提示】罐内含有大量空气,鼓气时使塑料瓶中面粉充满金属罐,这是罐内就是空气和面粉的混合物,遇到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就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引起气体体积膨胀。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案:燃料及其利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燃料,掌握燃料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燃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3.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利用。
二、教学内容:1.燃料的定义和特点。
2.燃料的分类和特点。
3.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利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燃料,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燃料的定义和特点:教师介绍燃料的定义:燃料是一种燃烧产生热能的物质,它能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
教师解释燃烧产生热能的过程,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燃料能够产生热能?学生思考后,教师进一步解释:燃料中的化学能在燃烧时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燃料的分类和特点:教师介绍常见的燃料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教师依次介绍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固体燃料:如煤、木材等,密度大、容易储存和运输,燃烧时间较长,广泛应用于供暖和发电。
-液体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密度适中,易于储存和运输,燃烧时间适中,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和发电等领域。
-气体燃料:如天然气、丙烷等,密度小,易于储存和运输,燃烧时间较短,广泛应用于家用燃气和燃气发电等领域。
3.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利用:教师简要介绍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煤:由古代植物经过长时间压实而形成,是地下埋藏的矿物燃料。
-石油:由古代生物的遗体经过长时间压实而形成,是液体燃料。
-天然气: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通过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形成,是气体燃料。
教师介绍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方式和应用范围:-煤:使用煤可以发电、供暖、冶炼和化工等。
-石油:使用石油可以制造汽车燃料、润滑油、化妆品等。
-天然气:使用天然气可以供应家庭烹饪用气、发电和工业生产等。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对燃料的定义、分类及其利用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燃料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燃料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利用方式等,并撰写一篇100字以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