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4
行路难(其一)【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中心思想】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原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行路难其一》课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行路难其一李白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个商人的家庭里。
李白5岁那年,突厥人入侵碎叶,举家东迁,来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
他从小聪颖过人,不少书他看一二遍就印在脑海里。
但他贪玩,读着读着就不肯用功了。
据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铁杵在磨石上用劲地磨,说是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大吃一惊:“这么粗的铁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
”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从此,他刻苦读书,学问大有长进。
除向书本学习外,李白还重视向社会学习。
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走中原,访东鲁,进山西……走遍了祖国的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写作诗文。
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
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
李白极为失望,就主动要求离开朝廷,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万古传颂的诗篇。
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
宝应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间。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收录了三首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古代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教材中,安排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对于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他们对于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行路难》这首诗,它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三首》,使学生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行路难》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大意。
3.内容解析:针对每首诗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行路难(其一)》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行路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导语】⾏路难三⾸是唐代诗⼈李⽩的作品,⾏路难三⾸(其⼀)是李⽩所写的三⾸《⾏路难》的第⼀⾸。
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离开长安的时候。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路难(其⼀)》教案 教学⽬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忆海拾贝,⾛近李⽩ (⼀)回忆李⽩的诗歌及诗⼈形象 提及李⽩,相信⼤家并不陌⽣。
我们从⼩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个什么样的李⽩呢?联系作品,谈⼀谈你印象中的李⽩。
出⽰课件: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的诗作,记忆中的李⽩是⼀个什么样的⼈呢?请你⽤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 (例如:“我从‘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 “我从‘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
“我从‘抽⼑断⽔⽔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
(⼆)师⽣互动,了解李⽩ ⾸先,我们⼀起来回顾李⽩的⽣平情况。
李⽩是哪个朝代的诗⼈? ⽣谈 师⼩结,让我们⼀起⾛近李⽩,了解李⽩。
出⽰课件:(教师讲解) 李⽩,字太⽩,号青莲居⼠。
盛唐诗⼈,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河,同情下层⼈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调瑰奇绚丽,是中国⽂学继屈原之后伟⼤的浪漫主义诗⼈。
现存作品有《李太⽩全集》,收诗九百多⾸。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行路难(其一)》知识点归纳词句注释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箸(zhù):筷子。
⑷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
安,哪里。
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⑺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⑻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
白狗:一作白雉。
⑼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⑽贾生:汉初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⑾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
折节:一作折腰。
⑿归去来:指隐居。
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⒀有口句:反用伯夷、叔齐典故。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索引》:薇,蕨也。
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⒁含光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贵无名,以无名为贵。
⒂云月:一作明月。
⒃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
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
又见《国语吴语》。
⒄陆机:西晋文学家。
《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⒅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行路难》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李白(701—762),唐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移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少年时代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25岁出川漫游。
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
李白诗豪纵奔放,善用夸张,想象丰富,意境神奇,为我国继屈原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流传九百多首,《李太白集》三十卷。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知识积累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2.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3.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4.直:同“值”。
5.箸.(zhù):筷子。
6.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7.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用吕尚(姜太公)的典故。
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8.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
这两句诗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9.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
安,哪里。
10.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南朝宋时宗悫.(què)少年有大志。
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1.云帆:高高的船帆。
12.济:渡。
考题例析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
三个小题都是理解型默写,要分别根据“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心怀天下”等意思填写对应的名句。
答案:(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语言和写作方法的鉴赏。
答案:(1)描写肆虐(2)民生疾苦(民生艰苦)忧国忧民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以丰富奇特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特色。
2.比兴手法的多处使用。
把握重点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
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5.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在线阅读电子课文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拓展阅读《行路难》赏析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