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10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大家有了解过土家族的概况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欢迎大家浏览。
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相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
多食包谷、稻米,习惯做包谷饭、豆饭、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恋爱“以山歌为媒”自由择偶,婚礼中有“哭嫁”的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房屋依山而建,成虎坐形。
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柱,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服饰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
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或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史称溪布或峒布)。
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无论年老年轻,爱用青布包头。
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
摆手舞是最著名的`一种古老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土家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团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传统节日主要是赶年、六月六。
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关系。
禁忌:禁食狗肉;忌用脚踩灶或把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小结:1、分布:湘、鄂、川、黔丛山之中2、宗教:崇拜祖先、相信鬼神3、节庆:赶年(提前1~2天过年)、六月六4、饮食:酸辣,糯米和高粱制的甜酒、咂酒5、民居:吊脚楼6、服饰:7、习俗:“以山歌为媒”,婚礼中有“哭嫁”8、禁忌:禁食狗肉忌踩灶、赃物放置在灶上忌客人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中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9、文化: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的少数民族土家织锦称“西兰卡普”“摆手舞”、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人口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现在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却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人的生活多贴近自然,房屋一般靠山近水,成老虎坐山形状。
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他们的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
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间,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一棋”。
其中,“七柱十一棋”的大屋为十扇九间。
他们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
此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其中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住山地的土家人,多依山傍水,建造坐北朝南、纯木结构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 ,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
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
凭栏可观景,可晾晒衣物。
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不论房屋大小都有“天楼”。
卧房“天楼”上铺楼板,存放物件和粮食等伙房“天楼”上铺木条,有间隙,供搁置玉米棒和其他需烘干的粮、菜用。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他们自身的特色,土家族的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文化简介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1.语言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土家族概况历史: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人口:土家族现有人口约802.9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风俗图腾:土家人的先民巴人以白虎为图腾。
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
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
礼仪: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习俗: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禁忌: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
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
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
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婚俗: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今天,婚姻自由了。
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家族介绍10会计董浩然20100901008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土家族文化1.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
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2.民歌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
“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
他们语言丰富:父亲称为爹(读“的”),母亲称为“奶子”,岳父、岳母称作老丈(读“灶”)、老丈母等。
3.“毛古斯”舞“毛古斯”,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用来纪念先辈辛勤创业的舞蹈。
风格,古朴、别致。
每逢过年节都要跳这种舞蹈。
跳“毛古斯”舞,一般需要十五六人,为首的叫“拔步长”,其他为小辈儿孙,用来组成一个家庭。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介绍土家族的文案范文模板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土家族是中国公认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区。
土家族以其独特的语言、风俗和文化而闻名,对于了解中国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背景和历史、传统习俗与节日以及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我们将探讨土家族的背景和历史,包括其起源和分布、文化特点以及历史演变;然后,我们会详细介绍土家族传统习俗与节日,包括婚俗与婚礼习惯、家庭与家谱传承以及重要节日与民俗活动;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包括古建筑与木雕艺术、歌曲、舞蹈与传统戏剧以及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部分。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向读者全面介绍土家族的文化,使读者对土家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土家族的起源和分布,掌握土家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土家族传统习俗与节日,让读者了解土家族婚俗、家庭传承和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
最后,我们将分享土家族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展示其独特的古建筑、木雕艺术以及充满魅力的歌舞剧和传说故事。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增进对中国民族多样性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理解,同时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2. 土家族的背景和历史2.1 土家族的起源和分布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后经过迁徙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群体。
2.2 土家族的文化特点土家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点。
土家人崇尚自然与山水,注重亲情和人际关系。
他们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信仰体系,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其代代相传。
土家族还以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特点,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并创造出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作品。
2.3 土家族的历史演变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民系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关于土家族名族建筑与服饰的简介:1)名族简介: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
“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称谓。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族分布: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
名族特色:德江县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傩戏之乡”。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
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土家族舞蹈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进行摆手舞活动时候由梯玛用土家语演唱摆手舞古歌。
禁忌:1.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
介绍土家族的演讲稿
土家族是中国传统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
带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拥有毕基语和目兹语
两种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其传统宗教为傩道教。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
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后,土家族
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
族进行区分。
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认为从《十道志》等书的记载和唐代刘长卿、刘
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诗词来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
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比兹卡”),历史上巴
人聚居与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读音与“比兹”近似;巴人的姓名、族
名等,也有些和“比兹”的读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关于虎的故事与
神话;巴人崇拜白虎神与土家族相同;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