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最后的玉米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8
《的玉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玉米》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粮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玉米》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粮食的观念。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玉米的深情描绘。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玉米》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玉米的深情描绘。
4. 阅读理解(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学生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热爱家乡、珍惜粮食的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 调查家里或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粮食观念的培养。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最后的玉米》一课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给予了简单明确的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笔者不久前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最后的玉米》,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些许体会,现结合这一课例谈谈具体的想法。
《最后的玉米》是鄂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一篇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文章,全文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到明年做种子。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
怎样才能让这节课授之有效呢?课堂上我首先要求学生找找文中描写玉米心情的词语并板书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玉米一开始为什么那么自信,一点也不灰心?然后又为什么变得心灰意冷了呢?最后又是对谁表示感激?感激她什么?为什么要感激?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玉米自信与不灰心的理由,学生能找到原因在于它长得胖胖的还很棒。
我没有满足,还要求学生找一找玉米长得棒表现在哪里?细心的学生从课文中间一段找出玉米有深褐色的胡须,还有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
这么一叙述,这个棒棒的玉米样子变具体了。
至于心灰意冷的理解,我用师生合作方式共同体会。
师述:一连几天过去了,伙伴们一一被摘走,只有它孤零零站在田里。
它的心情随着秋风的来临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它刚开始那么自信,现在已经(生接——不自信)。
刚开始一天没被摘,它依旧不灰心,现在已经(生接——灰心了)。
刚开始它充满希望,主人会第一个摘它,现在已经(生接——不报希望,变得失望了)。
当玉米不再有希望,对自己不自信,彻底失望灰心了,这就是心灰意冷。
最后的玉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确、棒、奈、晃、褐、烤、淋、腐、怨、誉”10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惟独心灰意冷深褐色黄灿灿荣誉感激”。
重点指导书写“烤”过程与方法:2.能尝试正确朗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玉米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读出感情。
3.尝试学习提出问题:根据要求找句子,然后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提问。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4.通过学习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积累词句。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玉米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原因,尝试读出感情。
3.尝试学习提出问题:根据要求找句子,然后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提问。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过程:一、启发质疑,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一定吃过玉米吧,觉得玉米好吃吗?你为什么喜欢吃玉米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玉米有关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26最后的玉米(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检查预习情况,交流反馈:(1)读词语:的确很棒无奈晃晃脑袋深褐色太阳烤秋雨淋腐烂抱怨荣誉惟独心灰意冷黄灿灿感激(2)为“褐”换部首:喝渴蝎歇(3)指导书写“烤”(4)师:老师发现,8、9两小节中有两句比较长的句子,很难读!在读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逗号,顿号、分号的停顿外,还可以在一些地方稍加停顿,比如这句句子,听老师读。
(范读)出示:“他那深褐色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干透变白;原先长得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石头那样坚硬了。
”师: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谁来读这段话。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雨淋,直到/腐烂掉为止了。
”那个玉米连连叹气,老是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师:通过停顿,老师听出来了那个玉米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是是不一样的。
《最后的玉米》教案是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它通过故事的方式将呼吁绿色环保、保护稀有植物的理念贯穿其中。
小小的玉米种子,展现出了许多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以小见大,浅析《最后的玉米》教案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一、关于感悟珍惜《最后的玉米》教案中,小学生在校园里撒玉米的时候,发现有个种子和其它的不一样,它被园丁收走并种在了特殊的土地里。
这颗玉米种子幸存下来,并在逆境中发光发热。
这使得小学生们认识到玉米的珍贵和保护。
这一点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于生命和自然保护的感悟和珍惜。
二、关于培养孩子自信在《最后的玉米》中,园丁教小朋友们如何种植玉米。
小孩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种出了各种不同的玉米植株,不同的花色,激发出孩子们的自信和智慧。
培养小朋友摸索和发现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中变得更加坚强和有信心。
三、关于责任与义务在故事中,园丁影响了小学生们的认识和行为。
这也说明园丁对孩子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为孩子们种下种子,也使其关切地观察生命的变化。
学生们深深的受到园丁的启迪和鼓励,从一个个做事经验中,学会了珍惜生命、责任、义务等等。
故事使孩子能够学习如何构建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四、关于创新与思考在故事的后半段,玉米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幸存的玉米种子带来了希望。
老师使家长带着孩子们重新去种植,然后他们审视了所生活的环境。
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思考,他们创新地使用了玉米植株来制作周围环境,增强地域文化氛围,从而促使孩子们学会思考和创新。
《最后的玉米》教案启发我们要珍惜生命,不断促进绿色环保,同时还能培养小孩子们责任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
这也是故事的教育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和学生们共同欣赏和发掘的探索旅程。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秀的教育故事,让学生们领悟各种价值,探索各种可能。
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语】《最后的⽟⽶》是⼀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采⽤拟⼈的⼿法讲述了⼀个收获的季节⾥,⼀个长得很棒的⽟⽶,满怀希望地等待⽼婆婆来收获,可是⼀次⼜⼀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个个被⽼婆婆摘⾛,⾃⼰⼼灰意冷时,听到了⽼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了⾃⼰获得了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最后的⽟⽶》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最后的⽟⽶》原⽂ 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阵秋风吹来,地⾥的⽟⽶叶⼦哗啦啦地响。
“⼀定是最先摘我啦!”⼀个长得胖胖的⽟⽶⾮常⾃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也都齐声赞美他。
收获的第⼀天,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第⼆天,⽼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看了⼀眼,还是没有摘他。
“明天,⼀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并不灰⼼。
⼀连⼏天过去了,别的⽟⽶都被⼀⼀摘⾛了,只有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他真的⼼灰意冷了。
⼀阵秋风吹过⽥野,长得很棒的那个⽟⽶孤零零地站在那⾥,⽆奈地晃着脑袋。
他那深褐⾊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透了;原先长得⽔灵灵、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头那样硬了。
他越来越觉得⾃⼰浑⾝上下⼀⽆是处。
“我⼀直以为⾃⼰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淋,直到烂掉为⽌了。
”那个⽟⽶连连叹⽓,抱怨⾃⼰的运⽓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婆婆⼜来到了⽟⽶地⾥。
“这可是今年地⾥长得最棒的⽟⽶了,有了这么棒的种⼦,明年⼀定会⼤丰收的。
”她⼀边夸奖这最后的⽟⽶,⼀边轻轻地把他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荣誉的⽟⽶,终于明⽩了⾃⼰⼀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定要长得⽐今年还要棒。
⽼婆婆,谢谢你。
”那个⽟⽶感激地说。
【篇⼆】⼩学⼆年级语⽂《最后的⽟⽶》教案 【学习⽬标】 1、在语⾔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字;在⽥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师的提⽰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玉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的玉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培养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感受故事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关爱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情感。
2. 学会从细节中感受故事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2. 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关爱生态环境。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感。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教学法:以故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感受故事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的玉米》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学道具:玉米模型、图片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玉米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玉米。
(2)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读故事(1)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交流心得。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感受故事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粮食、关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珍惜粮食、关爱生态环境的作文。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作业成果,交流感悟。
2. 深入学习故事(1)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深入分析故事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生态环境。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交流心得。
4. 实践活动(1)教师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节约粮食的计划,并付诸实践。
(2)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感悟。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
本课课文我抓住那个长得胖胖的玉米外表和心情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先划出有关的句子,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玉米先是从非常自信——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然后组织学生对第七节进行提问,当有学生问到: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为什么唯独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我对其进行小结:你抓住文章内容中矛盾的地方进行了提问。
当有学生问到:这个玉米为什么会心灰意冷?我又说:你抓住了关键词提问了。
逐步教学提问的方法,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然后根据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心路历程,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
对于提问这一环节我觉得学生越来越能抓住重点了,这是我值得欣慰的地方。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1《最后的玉米》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
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
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__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课的阅读教学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一、抓关键词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初步具有提问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大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入新课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心灰意冷。
让学生根据词义来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几个问题涵盖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个很棒的玉米心灰意冷的心理变化过程。
另外,我们的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借用参考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文、借助课件理解词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使教学锦上添花。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不太持久,因此课堂上,我利用课件、玉米表情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感知课文内容。
利用教师自身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今天的教育力求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条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全过程。
当然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点还做得不够,所以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另外教师的过渡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些。
小学语文教案:探究《最后的玉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旨。
(2)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环保问题。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环境保护。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意识。
(2)通过阅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理解主旨。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板书:《最后的玉米》。
2、课件:动画故事。
3、教具: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展示环保知识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热身效果。
2、导入环节呈现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拉近学生情感。
3、阅读故事提供动画故事,让学生观看后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4、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5、小组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探究故事中的环保问题,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
6、总结环节课堂回顾教学内容,概括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环保问题。
五、教学评估:环节目标方法评估方式结果热身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热身整体参与掌握情况良好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班级讨论理解情况良好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观看动画个别提问理解情况有待加强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班级讨论热情参与,思考深入小组探究探究环保问题小组研究,展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环节总结教学内容整理笔记全部掌握六、教学反思:教学主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包括:激发、导入、阅读、分享、探究、总结环节,通过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意识。
但是,对于部分理解情况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地引导与讲解。
同时,对于环节目标的达成,不同环节对于掌握的情况良好与待加强同学有不同的表现,教师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指导,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全面性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