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病因学研究和循证医学实践-新-研..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3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循征医学(EBM)慎重、准确与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得最佳得研究依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生得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得权利、价值与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得治疗措施。
系统评价(SR)就是一种综合文献得研究方法,即按照特定得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已有得相关与可靠得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得原则与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得文献并进行科学得定性或定量合并,最终得出综合可靠得结论。
Meta分析对具有相同目得且相互独立得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得综合评价与定量分析得一种研究方法。
即Meta分析不仅需要搜集目前尽可能多得研究结果与进行全面、系统得质量评价,而且还需要对符合选择条件(纳入标准)得研究进行定量得合并、发表偏倚指有“统计学意义”得研究结果较“无统计学意义’,与无效得研究结果被报告与发表得可能性更大。
如果Meta分析只就是基于已经公开发表得研究结果,可能会因为有统计学意义得占多数,从而夸大效应量或危险因素得关联强度而致偏倚发生。
失效安全数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得阴性结果得报告数,即失效安全数来估计发表偏倚得大小、失效安全数越大,表明Meta分析得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得可能性越小。
敏感性分析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方法对相同类型得研究(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含Meta分析),比较这两个或多个结果就是否相同得过程,称为敏感性分析。
其目得就是了解系统评价结果就是否稳定与可靠。
成本-效益分析:将不同得结果换算成流通货币得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得获利单位进行比较。
效用:即用社会效益与个人主观满意度来测量与评价健康效果。
药物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得药物时出现得任何有害得与用药目得无关得反应、证据:主要就是指经过试验所得出得结论。
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曲线,以实验得敏感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而以1-特异度(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得数据,分别计算SEN及SPN,按照平面几何得方法将给出得各点连成曲线。
临床09-4班1、循证医学:是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检查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循证医学对病人做出的诊治决策是建立在当前最新、最佳的证据基础之上,以追求最佳诊治效果,故称之为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
2、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⑴医生⑵病人⑶最佳证据⑷医疗环境3、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五步曲):⑴确定拟弄清的临床问题:疑难重要⑵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关键词期刊检索系统电子检索⑶严格的文献评价:真实性重要性实用性⑷应用最佳成果于临床决策:a.肯定最佳证据------个体化的临床应用b.无效或有害------停止/废弃c.难定的证据------提供进一步研究计划⑸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临床正/负效果提高临床水平→前后比较、评价自身临床能力和水平终身继续教育4、找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⑴实施循证医学的第一步⑵医学发展的需要⑶循证医学所赋予的任务5、找准临床问题应具备的条件:⑴对患者的责任心⑵要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⑷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⑸临床综合分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6、临床问题的类型:⑴一般性的问题(性别、年龄、何时发病、如何发病)⑵特殊的临床问题:a.患者存在的特殊问题b.干预c.干预措施选择d.干预的最后结局问题⑶患者所关心的问题7、构建临床循证问题模式:国际上常用PICO格式:P指特定的患病的人群I指干预C指对照组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O为结局例题:一家教学医院肝病科,收治病人中有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
一天,一位慢性乙肝患者问医师,我目前在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其效果除了降低病毒滴度外,是否可以不发展成我的病友那样的肝硬化?而那位肝硬化病友也问,我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请根据上述临床问题用PICO组成方式构建问题:P 慢性乙肝患者I 拉米夫定C 安慰剂D 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8、问题优先排序的7条原则:相关性、避免重复、可行性、政治上的可接受性、适用性、迫切性、伦理学上的可接受性。
循证医学研究的三种基本研究设计循证医学是一种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化方法为手段,采用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科学数据为支撑的医学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最佳的医疗实践方法,以提高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效果。
循证医学强调医学实践需依据可靠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是通过一定研究设计得到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循证医学研究的三种基本研究设计。
1. 随机对照试验(RCT)在循证医学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常见和最可信的研究设计之一。
RCT是一种严格控制和监管干预因素的试验,主要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治疗组接受一定干预手段,而对照组则接受类似治疗组但不含治疗因素的安慰剂或其他常规治疗,以达到随机性、双盲性、防止偏倚的目的。
RCT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对实验的严格控制、对干预因素的可比性、对不同治疗方法效果的真实反映。
而在实际操作中,RCT的实施难度较大,因涉及到随机分组、双盲法、样本大小的确定、数据分析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试验周期和成本较高。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RCT设计对部分疾病或治疗方法不适用,或可能受到研究对象特殊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偏差。
2.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是常见的一种研究设计,主要通过收集一定数量的病例和对照,查看二者的效果差异,寻找病因、致病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在操作上,该研究方法先选取一定数量的病例,再选取同期的一定数量对照组,对病例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罕见疾病进行研究,能够探讨疾病发生的成因,明确影响疾病发展的因素。
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该方法是一项回顾性研究,会产生回忆性偏差,病例和对照的选择也很难避免选择偏差等问题。
因此,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在寻找因果关系时需要谨慎。
3. 家族研究(Family Study)家族研究是研究一定遗传性疾病及其它复杂疾病的重要研究设计之一。
第十八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媒体称它为一项震荡世界的构想,一场发生在医学实践里的革命,正如抗生素的发现对医学的冲击一样,循证医学正在彻底改变着沿袭千古的医学实践模式。
20世纪中叶诞生的现代流行病学及其以后几十年的发展、成熟、应用和取得的成果,是这场变革的原始动因。
如果说DNA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最深的奥秘,那么流行病学给研究医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而循证医学则引发了一场医学实践模式的革命。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
如果说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与决策的学问。
本章将首先回顾从现代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的发展轨迹,然后简单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范畴、意义、方法,以及发展循证医学需要的文化和基础建设,并对循证医学时代流行病学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索性的讨论。
教科书的目的是介绍一个领域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技能。
然而,在知识飞速更新和世界互联网高速传播信息的今天,一本教科书的使用寿命也变得越来越短。
因此,本章也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展望,为读者打开一个更宽广的视窗,使读者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体味科学变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流行病学这门科学,不断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本章还采用一种鲜明的个性化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鼓励一种敢于怀疑知识和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歌德说:“怀疑随知识的增加而增加”。
任何知识都是不完善的,怀疑是一种必然,怀疑也是一种必要,怀疑是新知识产生的开端,而独立思考正是怀疑的开端。
另外,循证医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循证医学,把握甚至主动地影响它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僵硬的概念和技能。
第一节从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一、早期的流行病学探索(一)流行病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直到20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鼠疫和霍乱,它们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总结第01章绪论1、循证医学EBM: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指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主要的临床问题,应用最佳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医疗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
因此,这种决策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患者合作下接受和执行这种诊治决策,从而尽可能的获取最好临床效果,这种临床实践成为循证医学。
2、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患者、医生、证据、医疗环境。
3、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
4、循证医学分两种类型:最佳证据提供者、最佳证据应用者。
前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后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实践5、最佳证据提供者: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各专业的临床医生、卫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医学科学信息工作者6、最佳证据应用者:临床医生、医疗管理者、卫生政策决策者。
7、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a、找准患者存在且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b、检索有关医学文献;c、严格评价文献;d、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e、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
8、循证医学有着强烈的临床性9、临床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a、加强临床医生的临床训练,提高专业能力,紧跟先进水平;b、弄清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危险因素;c、提高疾病早期正确诊断率;d、帮助临床医生帮患者选择真是、可靠、具有临床价值并且实用的治疗措施,指导临床用药,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e、改善患者预后。
F、促进卫生管理决策。
G、有利于患者本身的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
第02章提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1、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1忽略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盲目性2.“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用可靠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是保障临床研究质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2、临床医生提出一个好问题对自己的益处 1.有利于医生集中使用有限的时间,解决与患者直接需要相关的问题2.有利于制定高产出的证据收集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3.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良的行为模式 4.有利于成为更好的、决策更快的临床医生。
名词解释:循证医学(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慎重、准确、明智地利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技能和经验,充分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以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
研究证据是以各种数据形式呈现的效应量。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以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和预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指利用已有资料(如常规监测记录或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等。
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在特定的时点(或期间)和特定的范围,调查收集和分析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其与一些因素或特征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频率指标一般为特定时间内调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也称之为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 study)如,调查某地区肺癌的患病率并了解影响肺癌的因素。
随机抽样: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到样本人群中,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单纯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等方式抽取n个,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系统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
方法: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 ,计算抽样距离(N/n)。
第一段距离内,随机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样本单位。
将第一个样本单位的号码加上抽样距离,得到第二个样本单位,以此类推,直至满足样本量。
名解·1广义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最好证据进行医学实践的学问,它包括针对个体病人的循证临床实践和针对群体的循证宏观医疗卫生决策。
·2原始研究证据(primary research evidence):是对直接在患者中进行单个有关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试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结论。
·3 二次研究证据(secondary research evidence):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某一问题的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整合处理、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工后得到的更高层次的证据。
·4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PG):是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收集、综合和概括各级临床研究证据,系统制定出帮助医师作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一般由学术团体制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5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 ,SR):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临床研究方法,是针对某一临床具体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同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的出现及时更新,随时为临床实践和卫生决策提供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科学证据,是重要的决策依据。
6临床决策分析(clinical decision analysis,CDA):是一种定量权衡各种备选方案利弊,选择最佳方案和措施的分析方法,是采用决策分析方法,研究临床决策过程中各环节的一般规律,分析影响决策的各个因素,探讨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和按照正确决策的一般规律对已有的临床决策进行分析评估后所获得的结论。
7临床证据手册 (handbook of clinical evidence):由专家对各种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后汇总撰写,对临床医师应用证据具有指导意义。
名词解释1、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
2、背景问题:是关于疾病的一般知识问题,可涉及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
3、前景问题:是关于处理、治疗患者的专业知识问题,也涉及与治疗有关的患者的社会因素等。
4、原始研究证据:指将直接在受试者中进行单个有关单个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5、二次研究证据:指将尽可能全面收集某一问题的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整合、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工后得到的证据。
6、文献的内在真实性:指该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统计分析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可靠,研究结果是否支持作者的结论等。
7、文献的临床重要性:指研究结果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8、文献的适用性:指文章结果和结论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针对具体病例的推广应用价值。
9、率差(RD):在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试验中,常用发生率来表示某事件的发生强度,两个发生率的差即为率差,其大小可反映试验效应的大小,其CI可用于推断两个率有无差别。
10、相对危险度(RR):是前瞻性研究(如RCT、队列研究等)中较常用的指标,是试验组(暴露组)某事件的发生率p1与对照组(非暴露组)某事件的发生率p0之比,用于说明试验组某事件的发生率是对照组的多少倍,也常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意义的大小。
11、系统评价:是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现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12、异质性检验:指对不同原始研究间结果的变异程度进行检验.13、敏感性分析:指改变某些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如纳入标准、偏倚风险、失访情况、统计方法和效应量的选择等,以观察异质性和合成结果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判断结果的稳定性及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