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贴敷穴位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13-82-治疗研究进行确认。
参考文献:[1]黄方良.观察柴胡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1):39-30.[2]孙盼盼,刘学敏,柯太河.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59-63.[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3, 42(11):817[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5]龙小军.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529(13):98-99.[6]王灵甫,史锁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219-221.[7]徐有水.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5):460-461.作者简介:刘发云,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临床及研究。
徐文刚,通讯作者,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临床及研究。
编辑:弓良彦 编号:EA-4190617133(修回: 2020-05-07)名老中医温木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经验总结Clinical experience of TCM master Wen Musheng in Dongbing Xiazhi by acupoint application谭 飞(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中图分类号:R2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0)13-0082- 【摘 要】名老中医温木生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和经验,对该法的理论和临床都有较大的补充和完善,学习了温老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温老师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在冬病夏治中药物组成、治疗对象、疾病选穴、贴敷方法等方面的独具一格的临床应用经验。
“冬病冬治”外疗法——温阳贴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方法中,它与内治法可谓是珠联璧合,殊途同归. 在医学著作方面,《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体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中医学巨著,书中就载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热汤浸渍发汗法:“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引”的烫法以及“桂心渍酒,热烫寒痹”。
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鼻内吹药、塞鼻、灌耳、润导、浸足、坐药、扑法、洗法、熏法等10余种外治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外治法的内容。
且所列举的诸法有证有方,方法齐备,故吴师机将其誉为外治之祖。
中医外治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更是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以《张氏医通》冷哮方加减防治咳喘的“冬病夏治”在全国普遍开展。
“冬病冬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最具特色的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冬季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
取温经通阳之品,温通经络,散寒祛痰以护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选用具有辛散温通的药物,在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此属于“冬病冬治”。
“温阳贴敷”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极盛,“冬病”患者阳气更显不足,寒邪最易乘虚袭人,引发疾病,因此这个时节选“温阳贴”再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夏天三伏贴的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腧穴方面的作用,大椎穴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肺俞、膏肓为背俞穴,能宣肺理气、豁痰解痉;膻中、气海分别为吸气之所、纳气之根,能理气宽胸,除胸肺气郁。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所取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可通过对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而调节气管、支气管、血管等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因此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显示出明显的防治作用,同时增强抗感染能力,减少反复急性发作[12-13]。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穴位贴敷是中草药以及中医外治、穴位外治相结合的产物。
该方法是使用姜汁、醋、蜂蜜、酒等制成特定中草药,贴敷在体表,通过经络腧穴传导,把中草药作用直接传达到病灶,产生防病治病的效果,起到治疗慢性病、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贴敷常用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从临床实践发现,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骨关节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有很好效果。
有很多病情反复的患者通常今年夏天贴,明年冬天就不用打针了,效果确实非常好。
1、什么是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中医、中药,还有经络腧穴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疗法是将中药研磨成粉,用介质调和成膏状后,贴敷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穴位贴敷有什么作用?能治什么病?穴位贴敷主要有两种作用,它们分别是:1、具有刺激穴位的作用,即将药物贴在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从而起到调理整个机体平衡的作用;2、具有药物作用,即药物贴在穴位上后可以被吸收,从而在患者体内发挥药物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源远流长,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人体表里、上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途径。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穴位贴敷中的药物作用于穴位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防病保健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腧穴贴敷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贴敷法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1)【摘要】从贴敷穴位、贴敷药方及作用机制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并提出研究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基本穴位和基本药方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穴位贴敷;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为主要症状,可因反复发作致病情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根据夏季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在夏季三伏天通过特定部位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1]。
本文就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贴敷穴位和贴敷药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贴敷穴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不胜邪,寒痰互结,肺气壅遏不宣,以及反复发病伤及脾肾,最终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2],临床以肺的腧募穴、脾和肾的腧穴、特效穴及背部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贴敷为主,常用肺俞、膏肓、膻中、脾俞、肾俞、心俞、隔俞、大椎、定喘等穴位。
1.1 三伏固定取穴杨艳华[3]等取穴肺俞、肾俞、脾俞、定喘、大椎,中药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结果:有效率81.8%,高于对照组(斯奇康肌注)的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刘秀枝[4]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8例,取穴肺俞、天突、膻中、肾俞、定喘、膏肓、足三里、太溪、气海,配合肺俞、足三里穴位注射核络注射液治疗,结果:显效30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
1.2 三伏分期取穴赵欲晓[5]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0例,分期取穴:初伏:大椎、肺俞、天突、心俞;中伏:大杼、身柱、膻中、肾俞;末伏:定喘、风门、璇玑、脾俞,结果:治愈80例,显效245例,好转14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94%。
吴雁等[6]用冷哮方加斑蝥,三伏灸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90例,分期取穴,初伏:肺俞、中府、足三里;中伏:肾俞、定喘、神阙;末伏:脾俞、风门、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