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池塘)
- 格式:ppt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6
池塘生态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池塘是我国乡村地区常见的水体类型,它不仅是重要的灌溉水源,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池塘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周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池塘生态进行治理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生态治理,恢复池塘水体的清澈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2. 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
三、实施方案。
1. 水质治理。
a. 减少污染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b. 水体净化,采用人工湿地、植物净化池等生态工程手段,净化水体。
c. 水生植物种植,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增加氧气含量,改善水质。
2. 生态恢复。
a. 恢复湿地,扩大池塘周边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
b. 鱼类放流,根据水域特点,适量放流优良鱼种,恢复鱼类资源。
c. 保护水生生物,加强对水生生物的保护,禁止乱捕乱捞,维护生态平衡。
3. 水资源管理。
a. 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b. 加强巡查监测,建立定期巡查和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c. 宣传教育,加强对村民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实施步骤。
1. 调研评估,对池塘生态现状进行调研评估,确定治理重点和方向。
2. 制定方案,根据调研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池塘生态治理实施方案。
3. 资金筹措,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实施工程,按照方案,进行水质治理、生态恢复和水资源管理工程。
5. 监测评估,实施工程后,建立监测评估制度,监测治理效果,及时调整措施。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池塘生态治理实施方案,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水质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加,水质达到或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 生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良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湿地wetland;wet land一、定义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
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二、类型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四)湖泊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k㎡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k㎡以上)。
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k㎡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五)人工水面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
四、湿地生物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中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
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
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中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
湿地生态系统
广义的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临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区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此外,湿地还包括邻近水体的河流沿岸、沿海区域。
因此,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带,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和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教科书上所讲的湿地指的是沼泽等典型的湿地。
湿地被人们誉为“自然之肾”,是世界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
无数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
湿地中生活着丰富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
全世界2万余种鱼类中,有40%的鱼类依赖淡水生存。
湿地也是重要的植物遗传基因库。
例如,作为人类重要食物的水稻,就是很常见的湿地植物。
湿地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例如,涵养水源;防止暴风雨和减缓洪水;稳固海岸线以及控制土壤侵蚀;补给地下水;净化水源;对地区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和气温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等等。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物部分组成–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异养生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水生植物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
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
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浮叶植物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
池塘可以种植什么池塘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其中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池塘植物及其特点。
1. 荇菜(菱角):荇菜是一种常见的池塘植物,它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覆盖能力,可以有效地净化水体。
荇菜的叶片呈箭形,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叶片下部可以通过茎插入水底,吸收养分。
在种植荇菜的同时,要注意控制其茂盛生长,以免占据过多的生态空间。
2. 莲花:莲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生植物,也是典型的池塘植物。
莲花的根部可以深入泥底,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叶片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一个优美的景观。
莲花的花朵多样且色彩鲜艳,吸引了很多昆虫和其他动物来传粉。
在种植莲花时,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被污染。
3. 香蒲:香蒲是一种高大而立体感强的池塘植物,也被称为“芦苇”。
香蒲的茎干坚韧,可以抵御风浪以及支撑其他植物的生长。
香蒲的叶片垂直向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空间,为许多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香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适宜在池塘中种植。
4. 蛭石莼菜:蛭石莼菜是一种水底植物,常见于池塘和湖泊中。
它的叶片细长而韧性强,可以延伸到水面上,形成漂浮植物的特点。
蛭石莼菜的根部附着在池塘的底部,可以吸收底泥中的养分。
蛭石莼菜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提供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5. 浮萍:浮萍是一种小型漂浮植物,它的叶片呈现船形,可以在水面上自由漂浮。
浮萍的根部长有吸附器,可以吸收水中的养分。
浮萍生长速度较快,适合在池塘中种植,不仅可以提供浮游生物的栖息地,还可以减少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6. 睡莲:睡莲也是一种常见的池塘植物,它的茎和叶子呈现出绿色或红色,并漂浮在水面上。
睡莲的花朵通常是白色或粉色,并在夜间绽放。
睡莲的根部可以深入泥底,吸收水的养分,并与根际生物形成共生关系。
睡莲的根系还可以保持池塘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
除了上述的植物之外,池塘还可以种植其他的水生植物,如马蹄莲、水葫芦、夏枯草等。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长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即“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的分布全世界湿地约有5.14亿hm2,约占陆地总面积6%。
湿地在世界上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我国湿地面积为3848万hm2,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广泛的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物环境,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2、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
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3、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高效性。
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
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g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4、湿地生态系统的效益的综合性。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人类活动与湿地生态系统摘要: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本文综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湿地保护;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包括湿草甸、湖泊、河流、红树林、水库、池塘、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
目前湿地的定义还存在着不一致性。
例如,美国对湿地有一般定义和法律定义之分,而我国科学家对湿地系统的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 m以内,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物系统 [1]。
湿地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其独特性不仅表现在结构上的独特性,而且表现在功能上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及湿地具有环境上、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等多重价值。
1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1.1 调节气候湿地的热容量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的气温变幅小。
如神农架大九盆地,按当地资料推算的季度平均气温与实测季度平均气温相比,春、秋、冬季的实测气温高于推算气温,而夏季的实测气温则偏低[2]。
另一方面,湿地积水面积大,潜水位较高,地下水面距离湿地表面的高度在毛细管力作用范围内,大量水分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不断的输送到地表;同时,湿地特殊的热学性质使湿地表层升温快而降温慢。
此外,湿地繁茂的植物蒸腾作用强烈,使大气中湿度增加,可起到调节降水的作用。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湿地土壤微生物及植物根系活动产生的co2,对全球气候有一定影响,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内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如果湿地消失的话,碳的释放量相当于目前森林砍伐和化石燃烧排放量的约一半,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碳循环,使温室效应加剧。
1.2 美化环境湿地系统中繁茂的植物,放氧量大,同时,湿地有机残体分解缓慢,分解耗氧量低;因此,湿地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
据估算,仅地球上的沼泽植物每年就向大气层释放1.6亿吨氧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