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下学期]--新人教版u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8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运行速度等物理量。
3. 了解人类对万有引力理论的钻研历程及其成就。
4. 培养科学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以及人类对万有引力理论的钻研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资料。
2. 准备天体运行模拟软件和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3.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准备问题。
4. 安排实验室或天文观测现场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大约需要30分钟。
环节一:导入新课(1课时)1. 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回答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为引入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
2. 引入新观点:通过图片展示行星和卫星的运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
3. 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2课时)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干系。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卫星轨道计算、行星运动分析等。
3. 演示实验:利用实验设备演示行星运动规律,让学生直观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环节三:教室小结(1课时)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应用领域等。
2. 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和稳固所学知识。
环节四:安置作业(1课时)1. 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万有引力定律诠释一些天文现象,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推荐阅读材料: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7章第3节教学设计第7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第3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目录一、学习任务二、新知探究(一)梳理要点(二)启发思考(三)深化提升三、课堂小结四、学习效果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3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学习任务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掌握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二、新知探究知识点一:“称量”地球的质量 计算天体质量(一)梳理要点 1.“称量”地球的质量(1)合理假设:不考虑地球自转。
(2)“称量”依据: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mg 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mg =Gmm 地R 2,由此可解得m 地=gR 2G。
(3)结论:只要知道g 、R 和G 的值,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
2.计算天体质量(1)计算太阳的质量: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太阳与行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列出方程Gmm 太r 2=m4π2r T 2,由此可解得m 太=4π2r 3GT 2。
(2)结论:只要知道行星的公转周期T 和它与太阳的距离r ,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量 (3)计算行星的质量:与计算太阳的质量一样,若已知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就可计算出行星的质量m 行=4π2r 3GT 2。
(二)启发思考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烙下了人类第一只脚印,迈出了人类征服宇宙的一大步。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依据是什么?(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为什么?(3)若月球半径R已知,航天员身边有些质量已知的钩码、弹簧测力计和停表等一些简单工具,试想一下:航天员若想测出月球的质量,可采用什么方法?提示:(1)能求出地球的质量。
利用G Mmr2=m4π2T2r,求出的质量M=4π2r3GT2为中心天体即地球的质量。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密度。
2.科学思维①通过学习测量计算天体质量、密度的方法,来体验科学的迷人之处。
3.科学探究通过未知天体的发现,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密度。
三、教学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预习内容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分别写出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关系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__________。
3.画出两个图形:(1)地球,在图上标出地球的质量和地球的半径。
(2)日地系统,在图上标出太阳、地球的质量和太阳的半径,及日地距离。
4.如果一个球的半径为R,那么这个球的体积公式:________。
5通过预习,试写出本节课讲述了万有引力理论取得了哪几个方面的成就?同时并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那部分进行标注(在括号中填写)(2)预习部分处理方法1.课件展示各小组的完成及得分情况,表扬做好的好的小组,鼓励得分较少的小组。
2.点评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找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
活动2【讲授】精讲点拨、合作探究1.科学真迷人----地球质量的测量在卡文迪许发现引力常量G之前,人们就知道了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试用G、R和g这三个物理量表示地球的质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