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备课卡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65 KB
- 文档页数:2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纪念鲁迅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2.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鲁迅先生,主体部分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结尾部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部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背景。
3. 主体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3. 文学作品分析: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鉴赏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进步思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历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思考其含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思考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了解其意义。
4.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文写作手法的理解。
5. 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反思。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了解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的把握。
2.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忘却,又为何要记念?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解答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五、课后作业: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总结其内涵。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读后感、象征手法分析和个人感悟,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树立为人民写作的意识。
(2)领悟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鲁迅先生生平等知识。
(2)如何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阐述本文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鲁迅先生思想资源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朗诵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革命精神的传承情况。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逻辑清晰性和表达准确性。
课后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参与烈士纪念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及相关评论、分析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并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
3.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教学步骤:1.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事件的了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细节和隐喻的关注。
第三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1.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的了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段落和逻辑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讨论文章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第3点难点第2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他在有生之年,无论发生爰重大事情,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候,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揭露敌人,唤醒民众;当左联五信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时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战斗的武器,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他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于1933年的。
三.在解题的基础上逐一完成学习重点。
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线索:时间思路:交代写作目的—回忆—纪念通过朗读与讲座明确:1.题目的含义: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3.对最后一段的理解,我们可明确鲁迅先生确实是大手笔,他写五个青年的遇害,并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把这件事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评述。
在他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
他从反动派的猖獗中看到了它们的末日,从革命者的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并以些鼓舞后死者进行战斗。
板书设计:四川省沐川中学校备课卡学科:语文教者:吴江授课时间 2001年4月日课型新授课共 3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目的再次熟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重点揣摩重点语句难点处理课后的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再次熟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1.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解决疑难。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学会如何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鲁迅其他作品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鲁迅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精神。
(2)学会珍惜和传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对比分析鲁迅其他作品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3)解读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2)挑选学生进行解答,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
2. 选取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写作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文章主要内容,文学特色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步骤: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1.1 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1.2 介绍鲁迅的主要作品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2.1 文章的背景介绍2.2 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3.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3.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色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4.1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4.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学生能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对文章有深入的解读。
3. 学生能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难点:1. 对鲁迅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2. 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七、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2. 投影仪和投影胶片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八、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文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背景等。
3. 文学特色分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文学特色。
4. 个体与时代关系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九、课后作业: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鲁迅在本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和平。
三、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四、教学难点1. 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采用文学鉴赏法,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鲁迅的生活照片、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5.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鲁迅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3.为什么要“忘却”?4.为什么要“记念”?明确: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2.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3.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4.思考两个问题: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检查评改1.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章节:一、引言二、课程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作业与评估一、引言1.1 导入话题:介绍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考。
1.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记住一些事情,而又选择忘记其他事情?1.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理解和经历。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概念和重要性。
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容和背景。
3.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处理方式。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概念。
4.2 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引发思考。
4.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
五、作业与评估5.1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课文深入学习6.1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2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6.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体验感。
七、联系现实生活7.1 生活案例分享: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2 个人经历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探讨如何处理“为了忘却的记念”。
7.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八、情感教育8.1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经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甲午战争2.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2.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三章:辛亥革命3.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掌握革命的主要过程,并分析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辛亥革命background 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3.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四章:抗日战争4.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4.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解放战争5.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解放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5.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认识到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汇报讨论成果。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跟随教师解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谈谈你对铭记历史的认识。
2. 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单元测试评估: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2、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为了忘却的记念》2. 相关背景资料: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2)引出本课的主题《为了忘却的记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者鲁迅故居,了解鲁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培养爱国情怀。
(2)认识和平时期的战争记忆的重要性,珍惜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3. 理解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战争记忆的看法。
(2)学生就如何珍惜美好生活展开讨论。
6.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战争记忆的短文。
3. 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提高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4. 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5. 思考探究: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究。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阅读笔记,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8.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阅读笔记,评估他们对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扩展活动:1. 邀请作者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忘却”为主题的故事或诗歌,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忘却的记念》备课卡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授课时间2001年4月日课型新授课共3课时,本节为第1 课时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目的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第3点
难点第2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他在有生之年,无论发生爰重大事情,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候,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揭露敌人,唤醒民众;当左联五信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时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战斗的武器,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他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于1933年的。
二.解题:分析文章的题目结构,明确中心词是为“记念”,即本文的主体为纪念性文章。
然后由文体展开联想,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纪念的是什么人,其身分如何,作者是怎样纪念的(包括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思路及其线索);为什么要纪念(包括文章写作的背景及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三.在解题的基础上逐一完成学习重点。
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线索:时间
结构:点明题意,论述和白莽的交往—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写柔石等的遇害经过—抒发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
思路:交代写作目的—回忆—纪念
通过朗读与讲座明确:
1.题目的含义: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2.文章的主旨:通过回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纪念烈士,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与尊敬,同时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表达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对最后一段的理解,我们可明确鲁迅先生确实是大手笔,他写五个青年的遇害,并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把这件事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评述。
在他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
他从反动派的猖獗中看到了它们的末日,从革命者的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并以些鼓舞后死者进行战斗。
板书设计: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备课卡
学科:语文教者:吴江
授课时间2001年4月日课型新授课共3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目的再次熟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
重点揣摩重点语句
难点处理课后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再次熟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
1.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解决疑难。
2.在学生元疑处设置疑问,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加以解决。
例:
①根据语境区别“不愿、不屑、不敢”三个词语的意思。
②“国民诗人”与“民众诗人”有何区别,为什么白莽用“民众诗人”而不用“国民诗人”?
③白莽与第三次时就告诉作者他是一个革命者,说明什么?
④作者说柔石的性格“有点迂”,是不是有贬意?你是怎么看待的,从文中找出佐证。
⑤作者写到柔石的个性时,为什么会想到方孝孺?
⑥《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与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⑦“原来如此!……”感叹号与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
⑧“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的意思就如何理解?
⑨写白莽被捕时,引用了他翻译的“生命诚可贵”一诗,为什么?
⑩“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作者“懂得了”什么?
⑾.在五位青年作家中,作者与谁的关系最密切?写作时又从谁先写起,为什么?
三.处理课后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1]
[1]
《为了忘却的记念》备课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