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458.50 KB
- 文档页数:1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
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础,曾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建成以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对象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1928年,他和陶行知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多项“注重幼稚教育”的议案。
建国初期,他又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提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
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在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中,采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陈鹤琴反复强调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好模仿、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应该多给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作用。
幼稚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
(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
(3)凡儿童能够学得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
(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6)幼稚园首先要注意一的是儿童的健康。
(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
(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
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着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着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是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
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东亚病夫,因此具各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
"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
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 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先驱,其“活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而且对当今的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详细探讨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生活为课堂,以自然为教材,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儿童为中心:陈鹤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2. 以生活为课堂:陈鹤琴强调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成长。
他主张将课堂搬到生活中,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3. 以自然为教材:陈鹤琴认为,自然是儿童最好的教材。
他提倡利用自然环境,让儿童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习、成长。
4. 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陈鹤琴主张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强调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其次,它倡导以生活为课堂、以自然为教材的教育方式,这有助于我们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它强调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这有助于我们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儿童。
具体来说,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教育者应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和引导。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第一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有着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孩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的附属品,大人们无知却专制地看管着他们,没有尊重和平等。
这时,一位教育家站了起来,愤然地说:孩子的价值有时还不如一只羊、一头牛。
人们对养孩子的方法始终抱着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的态度。
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儿童教育家就是陈鹤琴,他针对民国时期的死教育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的不成熟的力量陈鹤琴的活教育区别于封建、僵化、陈旧的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的中心与主体儿童的身上。
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陈鹤琴眼中无论是在外表上将孩子打扮成大人的模样还是在行动上去模仿大人的举止,这样都是旧式家庭愚昧的做法。
正是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中国才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孩子。
他说:在培养儿童这件事情上,最紧急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儿童,将他们看作儿童对待。
卢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大自然期望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只长成孩童的样子。
所谓的儿童的样子,即非成人,即按照他们孩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有特征生长。
陈鹤琴把儿童样子的标准归纳为一种未成熟的力量,他要求人们去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这种不成熟,要去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即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具体表现为:穿着成人化、心理早熟等。
现今儿童听话乖巧的表象下是他们真实的活泼好动的本真。
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不乏看起来乖巧的学生,他们两手重叠,背脊挺值地端坐在课桌前,俨然一副懂事的样子,像一个稚气消逝的成熟的儿童。
我们在欣慰这看似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真的是儿童应该有的样子吗?这与陈鹤琴所描述的旧教育中少年老成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陈鹤琴强调幼儿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性和发展规律,教育者应当敏锐地观察和理解这些特点,而非强行将孩子塑造成统一的模式。
在他看来,幼儿如同幼苗,有着自身内在的生长力量。
教育应当是“顺势而为”,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引导,让幼儿的天性得以自然地展现和发展。
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念,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这意味着幼儿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和书本,而应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通过与真实的世界互动,孩子们能够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经验和知识。
比如,春天带孩子们去观察花朵的绽放,秋天一起感受果实的成熟;去社区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参与简单的公益活动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陈鹤琴非常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各种能力。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建构游戏能够培养空间认知和创造力;体育游戏则增强体质和协调能力。
教育者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自由地玩耍和探索。
在教育方法上,陈鹤琴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幼儿的学习应当是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进行的。
例如,教幼儿种植植物,让他们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理解生命的周期和自然的规律。
这种实践式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鹤琴还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两者应当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氛围和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应当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同时也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1. 陈鹤琴对学前教育的认识;2.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实践;3.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念。
1. 陈鹤琴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陈鹤琴认为,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她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学前教育正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陈鹤琴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她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品质,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2.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实践陈鹤琴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
她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例如,她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陈鹤琴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她认为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她会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善良、勇敢等品质。
3.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念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注重全面发展:陈鹤琴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她认为,只有全面发展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2)因材施教:陈鹤琴主张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她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3)以游戏为主: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的最佳途径。
因此,她在学前教育实践中,非常注重游戏的运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4)品德教育:陈鹤琴认为,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她强调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等品质。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它】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
”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
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
”(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成人视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
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陈鹤琴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杰出代表,其“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内涵,并探讨其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实践、生活、自然的结合,强调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为中心:陈鹤琴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教育者应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2. 实践、生活、自然相结合:陈鹤琴强调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同时,他主张教育应融入自然环境,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奇妙。
3. 在活动中学习: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在各种活动中进行,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以下启示:1.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应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 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教育者应关注儿童的体验和感受,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4. 融入自然环境:教育应融入自然环境,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奇妙,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5.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游戏、音乐、绘画等,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6.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活教育”的方式,培养儿童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结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当今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为无数教育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在学前教育阶段,不应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去体验、去探索。
他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孩子们应该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去感受四季的变化,去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和现象。
这种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陈鹤琴倡导“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在幼儿园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他们不仅能学到植物和动物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责任感和爱心。
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孩子们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是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陈鹤琴还强调了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安全、舒适、富有启发性的。
教室的布置要温馨美观,充满童趣,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同时,要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教具,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去选择和探索。
此外,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在课程设置方面,陈鹤琴主张整合性的课程。
他认为学前教育的课程不应过于学科化和专业化,而应该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活动,将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