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格式:ppt
- 大小:956.00 KB
- 文档页数:2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
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
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
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1.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区分为具有质的差异的四个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的无条件反射,随后才逐渐发展出通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
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⑵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即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观表象的限制。
⑶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运算是由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化、协调而形成的。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行具体运算思维,使动作思维化,在头脑中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而不完全依靠实际动作。
与前运算阶段相比,概念在这个阶段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是思维从动作结构向一般地逻辑结构过渡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运算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无法使其逻辑抽象化或语言化,因而这种运算是“具体的”运算。
⑷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15岁)。
形式运算即命题运算思维,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同时还可以将各种命题自由组合,进行命题间运算。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聊皮亚杰,那个把儿童心理学搞得风生水起的家伙。
可能你会想,“皮亚杰是谁啊?”别着急,我们马上就来揭开这位“大咖”的神秘面纱。
皮亚杰是个瑞士心理学家,他的工作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思维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要说皮亚杰的观点,那真是如同一瓶陈年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们来一步步解读,看看他到底说了些啥。
2. 皮亚杰的认识论观点2.1 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就像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一样,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这阶段的孩子们像小猴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只知道用感官来探索。
这时候他们还不懂什么“物体恒存”,就是说如果你把玩具藏起来了,他们会觉得它就消失了,根本不会想到玩具还在别的地方。
接着是“前运算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会使用语言了,但还是有点“小聪明”,比如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吃过的苹果一定是好吃的,哪怕别的小朋友说苹果不好吃,他们也不会相信。
这时候的孩子们也容易犯“自我中心主义”的毛病,觉得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
然后是“具体运算阶段”,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逻辑化,能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也能搞懂“物体恒存”了。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抽象了,他们能做复杂的推理,理解假设和理论。
可以说,皮亚杰用这些阶段划分,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2 认知的同化与顺应皮亚杰的另一个大招就是“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概念。
简单来说,“同化”就像是把新玩具放进孩子已有的玩具箱里,他们用原来的规则来玩这个新玩具;而“顺应”则是当新玩具的玩法跟原来的规则不一样时,孩子们会调整自己的规则,以适应这个新玩具。
比如,小明原来只会用勺子吃饭,后来发现叉子能更方便地夹菜,他就会学着用叉子。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孩子们才能不断适应和理解这个世界。
3. 皮亚杰理论的影响3.1 教育实践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可是巨大到可以堪比大地震。
论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皮亚杰,这个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但他可真是教育界的“大咖”。
他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简直就是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想想看,孩子们就像小海绵,随时随地都在吸收各种知识。
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就像在玩捉迷藏,真的是趣味无穷。
皮亚杰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过程就像是在搭积木,慢慢地,一层一层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孩子们常常把玩具的特性和功能搞混,反复试探,像是在进行科学实验。
我们不妨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索,别总想着告诉他们“对”或“错”。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不行”来限制他们,那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岂不是要被压抑得无影无踪?就像是把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它再怎么努力也飞不出去。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说到学习,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算是学习。
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学习更像是在玩游戏。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捉虫子。
结果他们不但乐在其中,还学会了很多关于虫子的知识。
就像皮亚杰说的,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探索性的。
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带着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一些枯燥的概念。
皮亚杰强调了社会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你想想,如果孩子们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学习,那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教学中,真得注意多给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
像是拼图游戏,孩子们可以围在一起,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孩子们的思维会因为这种互动而变得更加灵活。
还有就是,皮亚杰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特征。
大宝贝们可能已经开始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小一岁的小朋友可能还停留在具体的东西上。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 认识皮亚杰:脑袋里的大魔术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特别的家伙——让·皮亚杰。
他可是心理学界的大人物,尤其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方面。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们的脑袋里究竟在搞些什么鬼?别急,皮亚杰给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
我们就像带着放大镜去窥探孩子们的小宇宙,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一无所知的小婴儿,成长为能够理解复杂世界的小专家的。
1.1 皮亚杰的基本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简单说,就是他认为孩子们的思维就像是个不断变化的魔法世界。
最开始,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原始,就像在摸黑走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开灯,看到更多的东西。
皮亚杰把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魔法”,让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1.2 从感知运动到形式运算:一个奇妙的成长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也就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界,比如咬玩具、抓东西。
这时候他们还不太懂得物体的持久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一个玩具藏起来,他们可能会以为玩具已经消失了。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大约是两岁到七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会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比较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很难把别人的感受和观点放在心上。
接下来是具体运算阶段,大约是七岁到十二岁。
这时候的孩子们开始能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很具体,只有在能看到、摸到的实际事物上,他们才能有效地进行操作。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大约从十二岁开始,孩子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
他们不再只看眼前的事物,而是能够进行假设、推理,甚至幻想出一些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情况。
2. 皮亚杰的影响:认知的“黑科技”2.1 理论的实际意义皮亚杰的理论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老师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阶段来制定教学方法。
3007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J.皮亚杰根据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玩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其也学科有关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理论.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因此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
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及最后结果,近现代的认识论则专作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这都是不够的,需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生加以补充。
他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心理学的桥梁来达到认识论的结论.②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答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因此,发生认识论是跨学科的理论。
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是要把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
皮亚杰是一位结构主义者,也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功能性结构。
这种结构是由人自身建构起来.的,它不是客体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预先构成的或天赋的.也认为任何结构都具有3种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
整体性意味着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结构内各成分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堆砌或混合。
结构及其成分都受某种内部规律的制约,具有与其成分不同的特性,同一成分在不同结构中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
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组织,而有一些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种旧结构可以转变成为新结构。
自我调节性是指结构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在规律自行调整、自动调节,而不必借助于外部因素,因此结构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然要引起相关成分的改变,结构可以因转换规律的相互作用而保存下来或变得丰富起来。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是格式塔学派。
它主要寻求知觉的结构(格式塔或完形),否认感觉甚本元素的存在,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皮亚杰接受了格式塔学派的一些观点,但反对其天赋论,指责该学派不关心知觉结构的起源问题。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
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研究儿童的认知,特别是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发展闻名于世,人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称他自己的大体理论框架为“发生认识论”,因为他的主要兴趣在于“认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
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展和结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生物发展的扩展,其中,智力发展控制着情绪、社会性以及道德发展。
他认为智力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在行为上,行为被图式控制。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
个体使用图式表征世界和决定行为。
皮亚杰假设,婴儿生来就具有某些图式,他将其命名为“反射对于其他动物,反射一生都控制其行为,然而对于人类,只有婴儿才利用反射来适应环境。
这些反射很快就被建构的图式所取代,当图式变得更加复杂(即能支配更复杂的行为)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结构。
当一个人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时候,这些结构就有层次地组织起来,构成主体的整个认知结构体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
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和顺应是两种互补的过程。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同化和顺应是同时发生的,尽管它们其中之一可能一时占主要地位,但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平衡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调节行为的动态过程。
平衡状态是平衡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平衡过程的起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发生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成熟主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
三、智慧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
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
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
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
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
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