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组合计算复习进程
- 格式:xls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9
第7章 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7.1框架结构梁内力组合§7.1.1. 框架结构梁的内力组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距进行调幅,调幅系数为现浇框架:0.8-0.9,本设计取0.85。
计算结果见表7-1 横梁弯矩调幅。
由于风荷载作用下的组合与考虑地震组合相比,一般较小,对于结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故不考虑。
只考虑以下三种组合形式: 一.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1.2 1.4QK QK S S S =+ (71)-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1.35 1.40.7QK QK S S S =+⨯⨯ (72)-三.竖向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组合:1.2(0.5) 1.3QK QK EK S r S S =+⨯+ (73)-具体组合过程见表7.2,其中弯矩KN.m ,剪力KN ,弯矩的上部受拉为负,剪力的产生顺时针为正。
表7-1 横梁弯矩调幅67686970717273§7.1.2 梁端弯矩控制值梁的支座截面考虑了柱支撑宽度的影响,按支座边缘截面的弯矩计算,即:`/2=-⨯(7-4),M M V b式中:M为梁内力组合表中支座轴线的弯矩值;V为相应的支座剪力;b为相应的柱的宽度;计算结果见表7-3表7-3 梁端弯矩控制值§7.1.3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防止梁在弯曲屈服前发生剪切破坏,即保证“强剪弱弯”截面设计须对有地震作用的组合剪力设计值按(7-5)进行调整。
()/l rvb b b n GB V M M l V η=-+ (7-5)式中:n l 为梁的净跨;GB V :为梁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l rb bM M :分别为梁左右净截面,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的弯矩设计值;vb η:为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对于二级框架取1.2计算结果见表7-4§7.2框架结构柱的内力组合§7.2.1框架结构柱的内力组合柱上端控制值截面在梁底,下端在梁顶,应按轴线计算简图所得的柱端内力值换成控制截面的相应值,此计算为简化起见,采用轴线处内力值。
四、内力组合
1、梁的内力组和合
梁的内力组合按:
① 1.2恒荷载+1.4活荷载;
② 1.2恒荷载+1.4风荷载
③ 1.2恒荷载-1.4风荷载
④ 1.2恒荷载+1.4×0.8×(风荷载+活荷载)
⑤ 1.2恒荷载+1.4×0.8×(活荷载-风荷载)
其中风荷载作用考虑左右2种组合,在表中只用+.-取值
5种不同情况取最大值恒荷载取值见表3-4,活荷载取值见表3-8,风荷载取值见表3-12;注意一:梁端弯矩组合时考虑折减0.8的系数,跨中最大弯矩取调幅后的值,风荷载考虑左右风正负弯矩的影响不进行调幅;
注意二:梁端弯距左正右负,剪力左正右负,风荷载正负无所谓;组合表4-1
2、柱的内力组合
柱的轴力计算:N=P+V,N柱顶=N上柱底+V上层梁,N柱底=N柱顶+P
P为结点集中荷载加柱自重
V为主梁传给柱的剪力
柱A的内力组合: 表4-2
柱B的内力组合:表4-3
柱C的内力组合:表3-4。
内⼒组合及内⼒调整资料7 内⼒组合及内⼒调整7.1内⼒组合各种荷载情况下的框架内⼒求得后,根据最不利⼜是可能的原则进⾏内⼒组合。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时,应在内⼒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下的内⼒进⾏增幅。
分别考虑恒荷载和活荷载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并⽐较两种组合的内⼒,取最不利者。
由于构件控制截⾯的内⼒值应取⾃⽀座边缘处,为此,进⾏组合前,应先计算各控制截⾯处的(⽀座边缘处的)内⼒值。
1)、在恒载和活载作⽤下,跨间max M 可以近似取跨中的M 代替,在重⼒荷载代表值和⽔平地震作⽤下,跨内最⼤弯矩max M 采⽤解析法计算:先确定跨内最⼤弯矩max M 的位置,再计算该位置处的max M 。
当传到梁上的荷载为均布线荷载或可近似等效为均布线荷载时,按公式7-1计算。
计算⽅式见图7-1、7-2括号内数值,字母C 、D 仅代表公式推导,不代表本设计实际节点标号字母。
2max 182M M M ql +≈-右左且满⾜2max 116M ql = (7-1)式中:q ——作⽤在梁上的恒荷载或活荷载的均布线荷载标准值;M 左、M 右——恒载和活载作⽤下梁左、右端弯矩标准值;l ——梁的计算跨度。
2)、在重⼒荷载代表值和地震作⽤组合时,左震时取梁的隔离体受⼒图,见图7-1所⽰, 调幅前后剪⼒值变化,见图7-2。
图7-1 框架梁内⼒组合图图7-2 调幅前后剪⼒值变化图中:GC M 、GD M ——重⼒荷载作⽤下梁端的弯矩; EC M 、CD M ——⽔平地震作⽤下梁端的弯矩C R 、D R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下梁端⽀座反⼒。
左端梁⽀座反⼒:()C 1--++;由0M ddx=,可求得跨间max M 的位置为:1C /X R q = ;将1X 代⼊任⼀截⾯x 处的弯矩表达式,可得跨间最⼤弯矩为:弯矩最⼤点位置距左端的距离为1X ,1=/E X R q ;()101X ≤≤;最⼤组合弯矩值:2max 1/2GE EF M qX M M =-+;当10X <或11X >时,表⽰最⼤弯矩发⽣在⽀座处,取1=0X 或1=X l ,最⼤弯矩组合设计值的计算式为:2max C 11/2GE EF M R X qX M M =--+;右震作⽤时,上式中的GE M 、EF M 应该反号。
5.2梁的内力组合首先要确定好构件的控制截面。
对于梁,其控制截面为梁端和跨中;对于柱子,其控制截面在柱底及柱顶。
考虑到对称的因素,每层梁的控制截面只需选取1、2、3、4、5个控制截面柱子选取6、7两个控制截面,具体选取如下:为了使表格制作的更美观简洁,下面将比较繁琐的文字叙述替换成字母:A=1.2*×恒荷载+1.4×活荷载B=1.2×恒载+0.9×1.4×(活荷载+左风荷载)C=1.2×恒载+0.9×1.4×(活荷载+右风荷载)D=1.35×恒载+0.7×1.4×活荷载E=1.2×(恒载+0.5×活载)+1.3×地震作用F=1.2×(恒载+0.5×活载)+1.3×地震作用梁的内力设计值如下表所示:首层梁内力组合(单位:弯矩KN.M,剪力KN)5.3柱的内力组合首层柱内力组合(单位:弯矩KN.M,轴力KN,剪力KN)二层柱内力组合(单位:弯矩KN.M,轴力KN,剪力KN)三层柱内力组合(单位:弯矩KN.M,轴力KN,剪力KN)四层柱内力组合(单位:弯矩KN.M,轴力KN,剪力KN)顶层柱内力组合(单位:弯矩KN.M,轴力KN,剪力KN)5.4 内力最不利组合设计由以上各种内力组合可得各层梁、柱的最大组合内力设计值,如下表:5.5内力调整为了保证框架结构具有满足工程要求的抗震性能,考虑到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结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保证梁端的破坏要先于柱端的破坏,弯曲破坏要先于剪切破坏,构件的破坏要先于节点的破坏,因此应对以上最大内力组合设计值进行调整。
1 首先根据强柱弱梁原则对梁柱端弯矩进行内力调整。
⑴框架柱上、下端的截面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b cM M1.1且不应小于由公式算得的Mc 值。
(其中,∑M c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M b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当节点左右梁端的弯矩均为负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内力组合计算范文
内力组合是指将多种不同属性的内力合并起来,形成更加强大的内力
体系。
内力组合可以增加内力的威力和效果,使修炼者在战斗中更具优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内力组合的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内力属性的种类和效果。
常见的内力属性包括攻
击性内力、防御性内力、治疗性内力等。
攻击性内力可以增加攻击力和伤害,使技能和招式更具杀伤力;防御性内力可以增加防御力和耐久度,提
升修炼者的生存能力;治疗性内力可以恢复生命值和内力值,帮助修炼者
更好地维持战斗状态。
然后,需要确定内力组合的比例和配比。
根据修炼者的个人特点和需求,可以根据不同属性的内力进行调整。
例如,攻击型修炼者可以将攻击
性内力的比例设定为50%,防御性内力为30%,治疗性内力为20%;而防
御型修炼者可以将防御性内力的比例提高,达到60%,攻击性内力为20%,治疗性内力为20%。
总结起来,计算内力组合的步骤包括确定内力属性种类和效果、确定
内力组合比例和配比、计算各种属性内力的数值、将各种属性内力的数值
乘以对应的比例,并相加得到最终的内力组合数值。
通过合理的内力组合
计算,修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打造出更加强大和适应的内力体系。
`
3.6内力组合
3.6.1概述
各种荷载情况上的框架内力求得后,根据最不利又是可能的原则进行内力组合。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时,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
由于构件控制截面的内力值应取自支座边缘处,为此,进行组合前。
应先计算各控制截面的内力值。
梁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按式:M
边=M−V×b
2
, V
边
=M−q×b
2
计算;
柱上端控制截面在上层梁底,柱下端控制截面在下层的梁顶。
按轴线计算简图算得的柱端内力值,宜换算成控制截面处的值。
为了简化起见,也可采用轴线处内力值。
这样算得的钢筋用量比需要的钢筋略微多一点。
具体的控制截面数据与计算在上一环节已经完成。
3.6.2框架内力组合考虑的类型
框架各层梁控制截面的内力组合考虑4种组合。
取各种组合的最大值(绝对值)作该截面的设计内力:
1.2S Gk+1.4S Qk;
1.2S Gk+1.4S Wk;
1.2S Gk+0.9×(1.4S Qk+1.4S W k);
1.35S Gk+0.7×1.4S Qk
1.2S Gk、1.4S Qk、1.4S W k——分表表示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值
3.6.3框架梁、柱控制截面内力值以及内力组合计算表
` 柱的内力组合:。
毕业设计指导书(框架结构设计)-内力计算及组合第三章框架内力计算3.1计算方法框架结构一般承担的荷载主要有恒载、使用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其中恒载、活荷载一般为竖向作用,风荷载、地震则为水平方向作用,手算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内力(M、N、V)及侧移时,一般采用近似方法。
如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有分层法、弯矩分配法、迭代法等;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有反弯点法、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迭代法等。
这些方法采用的假设不同,计算结果有所差异,但一般都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精度。
本章主要介绍竖向荷载作用下无侧移框架的弯矩分配法和水平荷载作用下D值法的计算。
在计算各项荷载作用效应时,一般按标准值进行计算,以便于后面荷载效应的组合。
3.1.1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1.弯矩分配法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较规则的框架产生的侧向位移很小,可忽略不计。
框架的内力采用无侧移的弯矩分配法进行简化计算。
具体方法是对整体框架按2照结构力学的—般方法,计算出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计算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然用进行分配、传递,在工程设计中,每节点只分配两至三次即可满足精度要求。
相交于同一点的多个杆件中的某一杆件,其在该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的计算过程为:(1)确定各杆件在该节点的转动刚度杆件的转动刚度与杆件远端的约束形式有关,如图3-1:(a)杆件在节点A处的转动刚度34(b)某节点各杆件弯矩分配系数图3-1 A节点弯矩分配系数(图中lEIi=)(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μ∑∑∑∑===++=AADADAACACAABABADACAABSSSSSSSSSSμμμ,,1=++=∑ADACABAμμμμ(3)相交于一点杆件间的弯矩分配弯矩分配之前,还需先要求出节点的固端弯矩,这可查阅相关静力计算手册得到。
表3-1为常见荷载作用下杆件的固端弯矩。
在弯矩分配的过程中,一个循环可同时放松和固定多个节点(各个放松节点和固定节点间间隔布置,如图3-2),以加快收敛速度。
结构荷载效应组合的计算步骤一、前期准备1. 先把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喽。
像建筑的结构类型啊,各种荷载的取值资料等等。
这一步看似基础,但可千万别小瞧它!要是少了啥资料,后面计算的时候就可能抓瞎。
我每次做这个的时候,都会反复确认资料全不全,就怕有遗漏。
2. 对结构的使用功能要有个清楚的了解。
这有助于咱们确定荷载的类型。
你想啊,如果是住宅建筑和工业建筑,那承受的荷载肯定不一样吧?这一步不难理解吧?二、确定荷载种类1. 首先得找出恒载。
恒载嘛,就是那些固定不变的荷载,像建筑物自身的重量啥的。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确定,不过也得细心点,别把一些小的恒载部分给忽略咯。
比如说一些固定在结构上的设备重量,有时候很容易忘记算进去呢。
2. 然后就是活载啦。
活载就比较复杂些,像人的活动、家具的重量、风荷载、雪荷载这些都是。
这里面风荷载和雪荷载的取值有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来定呢。
我在确定活载的时候,通常会多花点时间,把可能的荷载情况都考虑进去。
你是不是觉得这有点麻烦?但没办法准确确定荷载种类对后面的计算至关重要!三、荷载效应计算1. 对于每一种荷载,我们要算出它产生的效应。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这个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内力啊、变形之类的影响。
这一步计算起来可能有点繁琐,但只要按照基本的力学原理来做,一般不会出大错。
不过要是你对力学原理不太熟的话,可得好好复习复习啦!2. 在计算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计算公式。
这些公式不用死记硬背,大概知道怎么用就行。
如果实在拿不准,可以查阅相关的规范手册哦。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检查一次,真的,确认无误是关键。
四、荷载效应组合计算1. 现在到了关键的组合计算啦。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组合规则把前面算出来的荷载效应组合起来。
这规则呢,有基本组合、偶然组合等等。
这一步要特别小心哦!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组合错啦。
2. 按照规范要求,确定每种组合中的荷载分项系数。
这个系数的取值可不能乱来,要严格按照规定来。
第六章内力组合
各种荷载情况下的框架内力求得后,根据满布荷载法进行内力组合,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时,应在内力组合前对竖向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已在内力图上表示)。
当采用满布荷载法组合内力时,求的梁跨中弯矩却比最不利位置法的计算结果要小,因此对跨中弯矩乘以1.1~1.2的系数予以增大,此处取1.1。
梁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
式中,M边——支座边缘处截面的弯矩标准值;
V边——支座边缘截面的剪力标准值;
M——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弯矩标准值;
V——与M相应的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剪力标准值;
q——梁单位长度的均布荷载标准值;
b——梁端支座宽度(即柱截面高度)。
每一根梁一般有三个控制截面:左端支座截面、跨中截面、右端支座截面
每一根柱一般有两个控制截面:柱顶界面和柱底截面
柱上端控制截面在上层的梁底,柱下端控制界面在下层的梁顶。
按轴线计算简图算得的柱端内力值,宜换算到控制界面处的值。
为了简化计算,也可采用轴线处的内力值,这样算得的钢筋用量比需要的钢筋略微多一点。
恒载与活载下的梁端弯矩调幅:M梁端设计值=0.85×M梁端;
采用满布荷载法,活荷载作用下的梁跨中设计值:M=1.1×M跨中(调幅后)。
内力组合种类:①、1.2恒荷载+1.4活荷载;②、1.2恒荷载+1.4风荷载;③、1.2恒荷载+0.9×(1.4活荷载+1.4风荷载);④、1.35恒荷载+0.7活荷载。
§4.1 框架梁内力组合
框架梁内力组合表见表4-1。
§4.2 框架柱内力组合
框架柱内力组合表见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