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合)曲线
- 格式:pdf
- 大小:179.51 KB
- 文档页数:2
平衡(牙合)的理论Gysi(1908)提出同心圆关系学说:认为髁道、切道和牙尖工作斜面均为同心圆上的一段截弧,就称为平衡(牙合),并依此理论设计了(牙合)架。
有平衡(牙合)的义齿,有利于咀嚼功能的完成和无牙颌的保健。
有关平衡(牙合)的学说至今仍在排牙和选磨时有参考意义。
同心圆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五因素十定律。
(1)五因素:髁导斜度、切导斜度、牙尖斜度、补偿曲线曲度和定位平面斜度。
①髁导斜度:为髁槽与水平面的交角,是用前伸(牙合)关系记录将髁道斜度转移到(牙合)架上的。
②切导斜度:为切导盘与水平面的交角。
切导斜度与切道斜度相当而不相等。
切导斜度中的切导盘位于义齿下前牙的前下方,通常切导斜度是根据义齿前牙切道斜度调节切导盘而确定的,切导盘有保持切导不改变的作用。
③补偿曲线曲度:全口义齿修复中所指的补偿曲线多限于上颌尖牙的尖和上颌后牙颊尖顶相连,形成凸向下的曲线。
④牙尖斜度或牙尖高度:当下颌做前伸运动时,下后牙颊尖的近中斜面和上后牙颊尖的远中斜面相互摩擦,相互摩擦的牙尖斜面(称牙尖平衡斜面)与各自牙尖底的交角称为牙尖斜度。
从牙尖顶向牙尖底所做的垂线为该牙尖的高度。
牙尖斜度越大,牙尖高度也越大。
⑤定位平面斜度:从上中切牙近中切角至土的颊尖顶相连而成的三角平面称为定位平面。
定位平面与眶耳平面所交的角度称为定位平面斜度。
“同心圆学说”是三点接触前伸平衡咬合的理论根据,三点接触前伸平衡咬合要求髁导、牙尖平衡斜面和切导分别为同心圆的一段截弧,或髁导、牙尖平衡斜面和切导的法线都能交于一点R(旋转中心或(牙合)运中心),R也就是同心圆的圆心。
根据同心圆学说,可知五因素间的关系:髁导斜度和切导斜度间为反变关系,补偿曲线曲度,牙尖斜度和定位平面斜度间为反变关系,而髁导斜度或切导斜度与其余任何一因素都是正变关系。
当五因素中三个因素不变(或者改动很小)时,其余二因素中一个因素增加,另一因素按上述各因素间关系的变化规律而增加或减小,这样可形成十个主要定律,即十大定律。
现代牙合学现代(牙合)学的观点认为,(牙合)不仅指上、下颌牙列之间的静态接触或者动态咬合接触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在功能和功能紊乱中控制牙接触的咀嚼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生物学关系,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是咀嚼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和牙齿三者的之间相互作用的整合。
由于咀嚼系统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特征(颌骨肌特征、颌骨大小与形态、牙齿的萌出顺序)由遗传决定并在生长和发育中其功能关系逐渐成熟,一旦建牙合过程完成后,咀嚼系统会因骨骼系统和咀嚼肌的改建、功能和功能紊乱而不断进行调整。
在全口固定义齿修复或者种植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时,有几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包括牙合与颌位、牙导、牙合型等,正确理解和区分它们是现代牙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固定修复中正确应用这些概念对维护口颌系统的健康和治疗口颌系统疾病十分重要。
本文就现代牙合学的基本概念与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相互关系进行简要说明,以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
1现代牙合学中容易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01牙尖交错牙合与牙尖交错位牙间交错接触是指相对牙的牙尖、窝和边缘嵴之间的接触。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是指牙齿处于交错接触时下颌骨的位置,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指的是在ICP时的牙间交错接触状态。
在咀嚼闭合相的末期和开口相的初期,牙接触位是ICP,牙接触特征是ICO。
在自然牙列,ICP牙合接触点数目,以磨牙最多,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次之,前牙最少。
并且,牙接触点的数目在轻咬和重咬之间大致相差两倍。
牙接触数目和面积的增加是在牙周间隙内牙齿压缩的结果,在健康牙周组织,对单个牙可以是100 μm数量级大小的间隙。
在牙周疾病和牙槽骨有丧失的情况下,此值会更大。
但是,区别ICP和ICO属于学科的范畴而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不过认识到牙接触数目的增加对完成修复体的解剖形态是有意义的,以保证修复体在紧咬时不至于承受过大的载荷。
尖窝交错
我们的约定 1、手机调为振动或关机 不迟到早退、 2、不迟到早退、不私下交谈 3、积极参与,争先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 勇敢点, 4、勇敢点,再勇敢点
常见的三种接触关系
上、下颌牙齿为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位于 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
曲线
覆盖与覆牙合的生理意义覆盖与覆牙合的生理意义::
适当的覆盖与覆牙合,不仅与唇、颊及面部谐调,因而容貌和谐美观,而且与发音、呼吸、咀嚼功能都有关系。
谢谢聆听!
义齿加工中心曹志斌
2012.10.19。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1.牙的演化特点:①牙形:同形牙→异形牙②牙数目:多→少③牙列:多牙列→双牙列④牙根:无→有⑤分布:广泛→集中⑥附着方式:端生→侧生→槽生2.牙冠:解剖牙冠:指被牙釉质覆盖的部分。
临床牙冠:指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体组织。
3.牙萌出特点:①按先后顺序萌出②左右对称同期萌出③下颌牙的萌出略早于上颌同名牙④女性萌出的平均年龄稍早于男性4.牙萌出顺序:乳牙依次为Ⅰ、Ⅱ、Ⅳ、Ⅲ、Ⅴ;恒牙:上颌6、1、2、4、(3,5)、7、8下颌(1、6)2、3、4、(5、7)、85.中线: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6.牙体长轴: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7.线角、轴面及点角:牙冠上面两相交于一条的角称线角。
两轴面相交于一线的角称轴面角。
三面相交于一点形成的角称点角。
8.切牙类:①上颌中切牙为切牙类中提及最大者。
②下颌中切牙为切牙类中乃至全口牙中体积最小者,牙冠宽度为上中切牙的2/3 【区分下颌中切牙方法】远中根面上的凹陷笔近中面根的略深9.尖牙类:①上颌尖牙牙冠唇面的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处相交近似90°冠根之比为1:2②下颌尖牙近中斜缘:远中斜缘=1:210.前磨牙类:①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颊面,牙冠外形为五边形,颊侧仅见一个颊尖(略偏向远中)。
11.磨牙类:①下颌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的颌面发育沟形态依次为:“Y”型、“+”型、无固定性态。
②上下颌磨牙的鉴别上颌磨牙下颌磨牙牙冠斜方形、直立牙冠长方形、右倾颊舌径>近远中径颊舌径<近远中径第一磨牙颊面=舌面第一磨牙颊面>舌面有一个颊沟第一磨牙有两个颊沟有3~4牙尖有4~5牙尖有卡氏尖无卡氏尖舌尖大小不一舌尖大小相近有斜嵴无斜嵴四个窝(远中窝大)三个窝(中央窝大)三根(颊2、舌1)两根(近中、远中)12.乳前牙:上颌乳尖牙,唇面:牙尖明显向远中(于恒牙尖牙区别的主要标志)13.乳磨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不同于任何恒牙,有其独特的解剖特征,有三个面近似为三角形。
第一章牙合牙合(occlusion)也称为咬合(articulation),是指上、下牙列间的接触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tion,ICO)也称正中牙合(centric occlusion,CO),是指上、下牙合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是许多下颌运动的起始或终止点,常被作为检查、评价咬合以及个体间进行比较的基准,我们可称其为静态咬合(articulation),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例如前伸、后退以及侧向咬合运动中的咬合接触关系。
顾名思义,动态咬合的特点是在咬合运动中上、下牙的接触部位在不断变化,其生理意义是通过咬合面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捣碎或磨细食物。
本章将对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的接触特征及其功能意义作一系统介绍。
第一节牙尖交错牙合的基本形态特征牙尖交错牙合是上下牙列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咬合关系。
上、下牙列分别由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位置排列而成。
牙构成了牙列,进而构成了咬合。
本节主要叙述与牙尖交错牙合有关的牙、牙列及咬合的基本形态特征。
一、牙的基本形态特征与牙尖交错牙合有关的牙基本特征主要是切牙的切缘、舌面、尖牙的牙尖及后牙的牙合面形态特征。
在咀嚼功能中,前牙的主要作用是摄食,后牙的主要作用是嚼碎食物,因此在形态上,前牙牙冠呈楔型,有一个切缘(切牙)或牙尖(尖牙),后牙牙冠则呈立方体形,有一个宽大的牙合面。
牙合面不是平面,而是由许多规则的沟、窝、嵴、尖等凸凹结构构成。
二、牙列的基本形态特征牙并不是垂直地排列在牙槽骨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牙长轴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排列形成弓形,形成牙列(或称牙弓)。
㈠牙的近远中向倾斜排列规律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前、后牙具有不同的倾斜表现,这种倾斜称为近远中向倾斜。
一般以牙冠的倾斜方向来表示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情况,以牙长轴与垂线冠方交角的大小表示牙近远中倾斜程度的大小。
正常情况下,上颌侧切牙是上前牙中向近中倾斜最大者,上颌尖牙近中倾斜程度介于二者之间;下颌切牙和尖牙的近远中倾斜程度均比较小;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的倾斜度相对较小,牙长轴较正;上、下颌第二及第三磨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增大。
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知识点辅导知识点:牙的演化(一)各类牙的特点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鸟类:单锥体牙(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1.牙附着的形式(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
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
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
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知识点:牙演化的特点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知识点: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1)牙冠(dental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
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合)曲线
牙列的(牙合)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
用以表示牙列(牙合)面形态的曲线叫(牙合)曲线,有纵(牙合)曲线和横(牙合)曲线。
1.纵(牙合)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又名Spee曲线。
它是连接下颌切牙的切嵴、尖牙的牙尖以及前磨牙、磨牙的颊尖所形成的一条凹向上的曲线。
该曲线在切牙段较平,自尖牙起向后则逐渐降低,于第一磨牙远颊尖处为最低点,而后第二、第三磨牙又逐渐升高。
它表明下颌牙弓的(牙合),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凹面;表示在同一下颌牙列中,各牙的上下位置不在一个平面。
(2)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它的曲度与Spee曲线略有不同。
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及磨牙的颊尖,呈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纵(牙合)曲线。
此曲线的前段较平,后段从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称补偿曲线。
2.横(牙合)曲线又称Wilson曲线。
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均略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牙合)曲线。
同样,在下颌可以形成凹向上横(牙合)曲线。
虽然,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但其舌尖较高,故横(牙合)曲线不很明显。
无论是纵(牙合)曲线还是横(牙合)曲线,上下颌者彼此吻合或相似,可以促使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上下颌牙齿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并与下颌运动方式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