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牙合与颌位(1)
- 格式:ppt
- 大小:7.94 MB
- 文档页数:59
牙科(牙合)与颌位讲义考点分析:1.(牙合)2.颌位一、(牙合)的生长发育(一)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牙合)的建立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咀嚼压力和周围肌肉压力的作用。
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1.前后的动力平衡1)向前的动力:①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2.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3.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过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二)(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约在婴儿第6个月时乳牙萌出,开始建(牙合)。
经过乳牙(牙合)→替牙(牙合)→恒牙(牙合)三个发育阶段,直到第三磨牙萌出才完成建(牙合)过程。
正常(牙合)的建立,不仅有赖于牙齿的正常发育、正常萌出及正常功能,还有赖于颌骨及其牙槽骨,以及整个面部和颅部的正常发育。
在生后第一年中,上下颌间没有明确的牙尖交错位(正中位)。
此时下颌以前后向运动为主,侧方运动较少。
1.乳牙(牙合)特点>完整的乳牙(牙合)约在2岁半时建成,并形成稳定的乳牙(牙合)关系。
从2岁半至6岁,皆属乳牙(牙合)时期。
(1)2.5~4岁期间的乳牙(牙合)特征:1)牙排列紧密而无明显间隙;2)切缘及(牙合)面尚无显著磨耗;3)乳牙位置较正;4)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牙合)曲线不明显;5)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
《口腔解剖生理学》四、牙列、(牙合)与颌位一、A11、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牙列的形态为A、尖圆形B、方圆形C、椭圆形D、混合型E、圆弧形2、最常见的牙弓形态是A、尖圆形B、方圆形C、椭圆形D、混合型E、正圆形3、尖圆形的牙弓,上颌牙列自哪颗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A、侧切牙B、尖牙C、前磨牙D、第一磨牙E、第二磨牙4、W ils on曲线又可称为A、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B、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C、S pee曲线D、横(牙合)曲线E、补偿曲线5、以下关于上颌前牙近远中向的倾斜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上颌侧切牙倾斜角度>上颌中切牙倾斜角度〉上颌尖牙倾斜角度B、上颌侧切牙倾斜角度〉上颌尖牙倾斜角度〉上颌中切牙倾斜角度C、上颌尖牙倾斜角度〉上颌侧切牙倾斜角度〉上颌中切牙倾斜角度D、上颌尖牙倾斜角度〉上颌中切牙倾斜角度〉上颌侧切牙倾斜角度E、上颌中切牙倾斜角度>上颌侧切牙倾斜角度〉上颌尖牙倾斜角度6、覆(牙合)的定义是A、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前牙发生重叠关系B、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间的水平距离C、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间的垂直距离D、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舌面间的水平距离E、前伸运动时,下前牙切缘超过上前牙切缘的水平距离7、下列有关牙尖交错位的相关叙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是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的位置B、当牙尖交错(牙合)位于正中时也称正中(牙合)位C、上下牙的牙尖交错位是稳定的,不会改变D、牙尖交错位也称牙位E、牙尖交错位可重复8、下列选项中用于表示后退接触位的是A、RCPB、ICPC、COPD、MPPE、MIP9、下颌姿势位的意义是A、正常人在24小时内上下颌牙接触的时间仅十几分钟B、升降下颌骨肌不收缩,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C、形成一定的间隙,可使舌位于此间隙内D、便于下颌处于正中关系E、便于下颌由正中关系自如地运动到非正中关系10、不属于息止颌位的前提条件的是A、不咀嚼B、不吞咽C、不说话D、下颌处于休息状态E、上下颌牙弓处于闭合状态11、以下关于尖牙保护(牙合)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A、根长且粗大,支持力强是尖牙的有利条件B、尖牙位居牙弓前部,在咀嚼时构成第川类杠杆,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C、是以成组的牙齿行使功能D、以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齿起到保护作用E、正中关系(牙合)与正中(牙合)协调12、乳牙(牙合)期间特征不包括A、无明显倾斜B、曲线不明显C、平齐末端D、牙列拥挤E、深覆(牙合)13、以下不属于4岁以后乳牙(牙合)特征的是A、牙排列不紧密,前牙间隙逐渐形成B、牙的切缘及(牙合)面产生显著磨耗C、上、下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同一平面上D、随下颌升支发育,暂时性深覆(牙合)减小E、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14、下列关于“齐平末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下颌第一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B、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C、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D、上、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E、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二、A21、男,60岁,因“口内多数牙缺失,要求修复”来就诊,患者端坐在治疗椅上,在检查中发现患者口腔在不说话、不咀嚼、不吞咽时,上下颌牙列脱离接触,此时患者下颌所处的位置是A、下颌姿势位B、肌位C、牙尖交错位D、下颌后退接触位E、下颌前伸位三、B1、A.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远中B.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上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远中C.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D.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上颌第一恒磨牙颊沟E.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近中<1> 、中性(牙合)是指A B C D E<2> 、近中错(牙合)是指A B C D E<3> 、远中错(牙合)是指A B C D E2、A.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B.中切牙间间隙C.暂时性远中(牙合)D.暂时性前牙拥挤E.暂时性深覆(牙合)<1> 、乳牙初萌时,上唇系带常位于两中切牙之间,随着颌骨发育、牙根生长,上唇系带可退缩至正常位置A B C D E<2> 、左、右中切牙之间往往有一间隙,待侧切牙萌出,间隙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A B C D E <3> 、随着颌骨的长大、替牙过程出现的调整空间和恒牙弓的增大的是A B C D E<4> 、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距离较上颌第一恒磨牙移动得多的是A B C D E<5> 、前牙也可有暂时性深覆(牙合)现象,随着恒牙的继续萌出,以及颌骨的生长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尖圆形: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第二单元牙列、(牙合)及颌位一、A11、下颌处于后退接触位时A、前牙有接触B、常常是前磨牙接触C、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上方D、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E、重复性较下颌姿势位差2、关于牙尖交错位描述错误的是A、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B、在下颌后退接触位的前下方C、又称牙位D、牙列完整时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E、下颌的主要功能位3、自然牙列对刃(牙合)的特点是A、下颌在向前运动过程中所有的位置均称为前伸颌位B、前伸(牙合)颌位即为对刃颌位C、当前牙切缘相对时,后牙无接触D、总义齿咬合关系中,前牙无接触,后牙亦有接触E、多数情况下,对刃颌位是下颔前伸运动的极限位置4、尖牙保护(牙合)与组牙功能(牙合)两种(牙合)型的区别在于A、正中(牙合)时接触状态B、正中关系(牙合)时的接触状态C、前伸(牙合)时的接触状态D、侧方(牙合)时工作侧接触状态E、侧方(牙合)时非工作侧的接触状态5、尖牙保护(牙合)的理论依据是A、尖牙的位置和解剖结构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B、尖牙是恒牙中萌出最晚的牙C、尖牙往往在恒牙中存留到最后D、尖牙较易在牙列中处于唇舌错位状态E、尖牙有支撑口角的作用6、下颌作侧方咀嚼时,工作侧上下后牙的接触关系为A、上牙舌尖的颊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B、上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C、上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D、上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舌斜面接触E、上牙舌尖的颊斜面与下牙舌尖的舌斜面接触7、三点接触平衡是指下颌做侧方咀嚼运动时,工作侧相对各牙的牙尖工作斜面均保持接触A、非工作侧牙齿接触点一定等于工作侧牙齿接触点B、非工作侧仅有个别磨牙保持接触C、非工作侧有三个后牙保持接触D、非工作侧牙齿均保持接触E、非工作侧牙齿无接触8、(牙合)的类型可根据上下颌牙齿的接触情况分为A、中性(牙合)和近中错(牙合)B、正中(牙合)和正中关系(牙合)C、正中(牙合)和息止颌位D、正中(牙合)和非正中(牙合)关系E、双侧平衡(牙合)与单侧平衡(牙合)9、息止(牙合)间隙的距离为A、1-3mmB、3-5mmC、5-7mmD、7-9mmE、9-11mm10、下颌姿势位的生理意义是A、升降下颌诸肌的张力平衡所产生,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B、升降下颌诸肌不收缩,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C、形成息止(牙合)间隙,可以使舌位于此间隙内D、便于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E、便于下颌由正中关系位自如地运动到非正中关系位11、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牙合)间隙C、(牙合)高度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12、正中关系位是指A、下颌升支的位置B、下颌体的位置C、上颌的位置D、髁突的位置E、下牙列的位置13、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有下列几种,除了A、面对面C、尖对窝D、尖对沟E、尖对隙14、覆(牙合)、覆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除了A、便于咀嚼运动时保持接触关系B、减少侧方运动时干扰C、有利于提高咀嚼效能D、保护唇颊侧软组织E、保护舌的边缘15、牙弓的形状可为下列几种型,除了A、方圆型B、卵圆型C、尖圆型D、长圆型E、混合型16、上颌第一磨牙的牙体长轴与(牙合)平面在颊侧所构成角度A、近乎90°B、大于90°C、小于90°D、与第二磨牙的情况相似E、与第三磨牙的情况相似17、替牙(牙合)阶段一般在A、2.5-3岁B、3-5岁C、5-6岁D、6-12岁E、8-14岁18、MPP与ICP属于()A、侧向关系B、垂直向关系C、前后向关系D、水平向关系E、以上都不是19、牙位是指()A、牙尖交错位B、下颌姿势位C、后退接触位E、以上都不是20、髁突铰链运动从哪个颌位开始()A、牙尖交错位B、下颌姿势位C、后退接触位D、肌位E、以上都不是21、3种可重复的基本颌位是()A、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B、牙尖交错位,肌位,下颌姿势位C、牙尖交错位,牙位,后退接触位D、牙尖交错位,牙位,肌位E、后退接触位,牙位,肌位22、尖牙保护(牙合)与组牙功能(牙合)出现在哪种颌位()A、牙尖交错位B、后退接触位C、下颌姿势位D、前伸颌位E、侧方颌位23、覆(牙合)的定义是()A、牙尖交错时,上下前牙发生重叠关系B、牙尖交错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间的水平距离C、牙尖交错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间的垂直距离D、牙尖交错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舌面间的水平距离E、前伸运动时,下前牙切缘超过上前牙切缘的水平距24、在自然牙列,良好的咬合关系应具备哪些条件()A、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接触广泛均匀无碍B、侧向咬合运动时,工作侧平衡侧均有接触C、前伸咬合时,前牙成组牙不接触而后牙有接触D、侧向咬合和前伸咬合时都应该有平衡接触E、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前牙间有一间隙25、牙尖交错牙合时,中性(牙合)主要的指标是()A、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与下颌同名牙的颊沟对位B、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与下颌同名牙的远中颊沟对位C、下颌第一磨牙近中舌尖与上颌同名牙的舌沟对位D、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与下颌同名牙的颊沟对位E、以上都不是26、下列哪项不是覆(牙合)、覆盖的生理意义()A、扩大咀嚼面积B、减少侧方运动时的咬合干扰C、有利于提高咀嚼效率D、保护唇颊侧软组织E、保护舌的功能27、横(牙合)曲线有哪些牙尖的连线所构成()A、左右两侧同名磨牙舌尖的连线B、左右两侧同名双尖牙的颊舌尖的连线C、左右两侧同名磨牙颊舌尖的连线D、左右两侧同名磨牙颊尖的连线E、左右两侧双尖牙舌尖的连线28、不属于Spee曲线特点的是()A、为下颌牙列的纵曲线B、形成一条向下凹的曲线C、连接下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及前磨牙、磨牙的颊尖D、在切牙段较平E、自尖牙起向后逐渐降低,到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最低29、下列哪项不是替牙期间的特征()A、左右中切牙之间有一间隙B、侧切牙向远中倾斜、C、前牙拥挤D、磨牙关系偏近中E、暂时性的深覆(牙合)30、乳牙期间特征不包括()A、无明显倾斜B、(牙合)曲线不明显C、平齐末端D、牙列拥挤E、覆深31、没有咬合接触的是()A、牙尖交错位B、下颌姿势位C、正中关系D、前伸位E、下颌后退接触位32、乳牙(牙合)期是()A、2岁半~6岁B、6个月~2岁半C、1~2岁D、2~8岁E、6~12岁二、A21、男,30岁,在常规口腔检查时发现,患者正中关系(牙合)和正中(牙合)是同一位置,在做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均无接触,但在做左侧方运动时,左侧上下颌尖牙保持接触,在做右侧方运动时,右侧上下颌的尖牙,双尖牙和磨牙都有接触,这种情况可描述为下列哪一种情形A、左侧是尖牙保护(牙合),右侧也是尖牙保护(牙合)B、左侧是尖牙保护(牙合),右侧是组牙功能(牙合)C、左侧是尖牙保护(牙合),右侧既是尖牙保护(牙合),又是组牙功能(牙合)D、两侧都是组牙功能(牙合)E、两侧都是尖牙功能2、男,10岁,因前牙排列不齐、有间隙,来医院检查,发现口内乳牙和恒牙都存在,对于其关系的判断,哪个不是暂时性错(牙合)A、中切牙间存在间隙B、恒侧切牙向侧方倾斜C、上下第一恒磨牙,出现偏远中关系D、下颌前牙位于上颌前牙的唇侧E、上前牙拥挤3、男,70岁,上下牙列缺失,上下总义齿修复,使用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