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0.04 MB
- 文档页数:11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备课日期:讲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自然资源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居民等的影响。
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的相关问题。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观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做“宜林则林”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做“宜粮则粮”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宜渔则渔”。
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从而引出农业生产还应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
2.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在图4.15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A、地一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的生产为主,因为A 地位于城市郊区,距城市近,生产城市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最高。
B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因B地位于远离城市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
C地适宜发展林业,因C地是山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D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因D地位于海洋,水域辽阔。
(2)家住A地的小雨,乡村里建议水稻种植面积,该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一、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PPT,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班级:姓名: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培养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2.分析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自主学习: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p102—105的内容,对照自学内容,认真填写,不能找到答案的小组内讨论交流。
约5分钟后检测自学效果,比一比,哪一小组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自学内容:1.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2.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是_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之一。
3.农业生产还受当地______________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4.我国农业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多方面需求,调整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
四、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连连看”:请将下列地理事例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相连。
(详见PPT,认真思考,踊跃发言!)2.“连连看”:农业的发展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请将下列地理事例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相连。
(详见PPT,认真思考,踊跃发言!)3.归结明确: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区位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农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会运用地图分析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举例说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因地制宜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资料认识到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强农的意识。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希望的田野,探秘中国农业的布局原则和发展状况。
先来了解学习目标板书农业展示图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
学生看图讨论回答。
教师进一步质疑:为什么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填写下面表格,完成导学案。
生回答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请告诉我为什么不同地区布局的农业生产部门也不同(学生回答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部门不同)教师:这些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展示地图:师生共同分析并得出结论:布局和发展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板书:因地制宜自然条件思考: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讨论举例(教师可先举一例)然后展示图片分析。
归纳总结: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过渡:假如你是一位农民,进行具体生产活动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先来看短片,感受农民的困惑。
质疑:为什么农民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展示图片:人参果,和片中的南瓜不同,这种农产品可是抢手货,你认识它吗?质疑:南瓜和人参果,一个烂在地里,一个供不应求,影响因素是什么?教师:如果让片中的农民来种植人参果,假设条件允许,还应考虑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技术、交通、政策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d.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b. 收集相关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c.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2. 学生准备:a.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b. 关注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了解一些实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