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我国面积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不同。
因此,我国在发展农业时一直把"因地制宜"作为基本原则。
各地都根据本土条件灵活实施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下面就介绍几个典型的实例:
1. 广东稻种多样化。
广东属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丰富。
广东根据土地和气候条件,发展了多种品种的水稻种植,如香米、超级香米等,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2. 黑龙江畜牧业发达。
黑龙江冬季寒冷,夏季较短,这样的气候更适合养殖牛羊等牧畜。
黑龙江根据此条件,重点发展牛羊畜牧业,培育出香牛、大尾绵羊等优良牧畜品种。
3. 新疆水果种植业兴起。
新疆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干热极端,发挥了条件优势,重点发展什菜、桃子、葡萄等多种温室水果种植业,成果显著。
4. 湖南赖以发展的茶业。
湖南气候湿热,土地肥沃,极为适合种植各种茶树。
湖南就因应自身资源,把发展优质茶树和种植茶业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
以上几个实例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时秉持的"因地制宜"原则,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出农产品贡献力量。
这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并能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的含义2. 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5. 案例分析: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因地制宜的含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因地制宜的含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4. 互动提问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因地制宜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讲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阐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3. 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强调因地制宜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因地制宜原则的认识。
4. 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不同地区制定适宜的农业发展措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因地制宜原则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某一地区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7.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评价。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9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知识梳理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我国农业各部门中,最重要的是()A.林业B.畜牧业C.渔业D.种植业【分析】在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目前仍占有指导地位的是种植业;【解答】解:农业中种植业是我国农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故选:D。
2.下列不属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是()A.制糖业B.种植业C.林业D.渔业【分析】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我国培育了品种繁多的农作物,是小麦、大豆、大白菜、葱、芥菜、萝卜、韭菜、茭白、荔枝、梨、桃、橘、枇杷、麻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我国最早种桑养蚕,古代商人经“丝绸之路”将我国所产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解答】解: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饲养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故选:A。
3.下列关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B.培育新品种,抗灾能力增强C.喷灌、滴灌技术,能节约水资源,但不能增产D.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分析】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行科学种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技术。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意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相关技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好处有哪些?2. 概念讲解(15分钟)解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适应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农业种植方式、养殖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以达到最大化农业生产的目的。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好处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方法介绍(30分钟)介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一些常用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状况等,采取施肥、翻耕、改良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 水利设施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合理规划灌溉系统,保障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 智能农业技术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对农作物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实现精准农业。
- 农业科研创新:通过农业科研,培育适应不同地区的新品种、新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技术训练(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农业技术的实践训练,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
- 按照所学方法,分组设计一块土地的种植方案,包括土壤改良、灌溉方式、品种选择等。
- 在模拟的农田中实施设计方案,并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记录。
- 分析实践结果,讨论改进方案,总结经验。
5. 总结反思(10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 - 你觉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式有哪些不足之处? - 你认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难点:1.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地图。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农业发展差异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讨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课堂小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周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实践,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知识点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以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希望考生学习。
一、农业的分类及分布1、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种植业分布: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的农作物北方(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甜菜、花生南方(秦岭淮河以南)水田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水稻、甘蔗、油菜3、畜牧业的分布:类型: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著名畜种分别是: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西藏牦牛、藏绵羊,青海牦牛、新疆细毛羊。
4、林业的分布:三大林区:东北林区(最大)、东南林区、西南林区。
5、渔业的分布: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海域。
四大海洋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我国最大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
二、农业基地建设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的特点。
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适宜发展淡水渔业;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等。
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
2、农产品主产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自然条件良好、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规划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若干农产品主产区。
3、走现代农业之路: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知识点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预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
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畜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发展渔业等.
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
花生原
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
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
1. 6
丹东市东港草莓,草莓生产全国有十几个基地,但是全国草莓第一县就是东港市,丰沛的雨水,特殊的黑土壤(偏碱)使该地草莓拥有全国唯一的“优
质草莓生产基地”称号海南,蔬菜。
全国人民都知道蔬菜基地,这与海南的
一年四季都是夏季的气候环境有关,使的海南适合下年四季种植蔬菜。
新疆和田玉枣。
和田特殊的气候,以及土壤。
使和田玉枣品质明显好于其它地区。
个大味甜,品质就是优秀。
一、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PPT,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概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重点也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背景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特色,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讨论,包括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农业资源禀赋我国广袤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科学利用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
1. 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广阔丰富,但各地土壤类型、肥力和耕作条件存在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根据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保护。
2.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国在水资源方面的禀赋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气候条件我国气候条件多样,从南方的亚热带到北方的寒温带,每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适宜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实现最佳的农业生产。
三、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根据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农业产业布局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等方面,要实现农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1. 农产品生产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进行高效、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
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 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保鲜期的重要环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的作用,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类精深加工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了解农业的发展对于学生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初步判断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关注,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影响因素;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具体的区域条件,综合分析并确定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分析能力。
但对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并提出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和方法。
2、难点(1)综合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2)制定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农业概述1、农业的定义: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二)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等,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和复种指数。
(2)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3)土壤:土壤的肥力、酸碱度、质地等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4)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往往依赖于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便捷的交通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3)政策: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具有引导和支持作用。
(4)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
(5)科技: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1、宜农则农:在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优先发展种植业。
2、宜林则林:在山地、丘陵等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贫瘠的地区,发展林业。
3、宜牧则牧:在草原广阔、气候干旱的地区,发展畜牧业。
4、宜渔则渔:在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渔业。
(四)我国农业的因地制宜发展1、东部季风区(1)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农业类型: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发展畜牧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做法合理的是农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计问题。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差异,制定不同的农业发展方案,采取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以达到产业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效果。
这一做法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如土壤、气候、水源等。
若仅采取同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则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合理,甚至浪费。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合理调整种植作物的品种、施肥、灌溉、防虫等方案,可以达到最大化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也可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其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口感、营养需求越来越高。
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口味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来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方法、施肥模式,使农产品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利润。
再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以实现农民的收益最大化。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的经济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时,要按照当地的经济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发展规划,采取适合当地农民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法和经营模式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就会引发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域和环境条件,实行合理施肥、合理种植、生态循环等方法,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通用5篇)《因地制宜进展农业》教案篇1其次节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农业进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进展农业。
结构分析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进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通过学习,同学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进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进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熟悉。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洁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同学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供应的农产品,同学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进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
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支配到了活动当中,同学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学问,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
最终,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消失的差异。
这里实际在告知同学: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进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同学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
为了使同学理解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白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
在人口增多、耕地削减、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次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进展生态农业)。
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足的结果。
内容点析1.关于农业的概念。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d.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b. 收集相关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c.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2. 学生准备:a.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b. 关注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了解一些实际案例。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
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
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
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
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
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1.关于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
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
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4.地形与农业生产。
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
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
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
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
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
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
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
总之,基塘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
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农业与我们】1.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
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
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农业的地区分布】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
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
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
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
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
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
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
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
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
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
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
3.对图4.19的分析。
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