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间隙的击穿强
- 格式:pptx
- 大小:6.89 MB
- 文档页数:56
第2章气体放点的基本物理过程(这章比较重要,要记得知识点很多,要认真看)在第二章标题下面有一句话“与固体和液体相比·········”(1.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正离子的过程.电离是需要能量的,所需能量称为电离能Wi(用电子伏eV表示,也可用电离电位Ui=Wi/e表示)2。
根据外界给予原子或分子的能量形式的不同,电离方式可分为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最重要)和分级电离。
3.阴极表面的电子溢出:(1)正离子撞击阴极:正离子位能大于2倍金属表面逸出功。
(2)光电子发射:用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的光照射阴极板。
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 (3)强场发射:阴极表面场强达到106V/cm(高真空中决定性)(4)热电子发射:阴极高温4。
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碰撞时,也有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并释放出能量(电子亲合能)。
电子亲合能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原子捕获一个电子的难易,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负离子的形成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放电发展起抑制作用。
SF6气体含F,其分子俘获电子的能力很强,属强电负性气体,因而具有很高的电气强度。
5.带点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的移动,使带电质点浓度变得均匀.电子的热运动速度高、自由行程大,所以其扩散比离子的扩散快得多。
(2)带电质点的复合: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和中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称为复合。
带电质点复合时会以光辐射的形式将电离时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间隙中其他中性原子或分子的电离。
6。
气体间隙中电流与外施电压的关系:第一阶段: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复合率减小第二阶段:电流饱和,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电流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良好的绝缘状态)第三阶段:电流开始增大,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的电子崩第四阶段自持放电:电流急剧上升放电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击穿)外施电压小于U0时的放电是非自持放电.电压到达U0后,电流剧增,间隙中电离过程只靠外施电压已能维持,不再需要外电离因素.自持放电7.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代表一个电子沿电力线方向行经1cm时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
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1. 引言在电气工程领域,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电场强度和介质击穿的关系,对于电力设备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场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探讨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话题。
2. 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是由电荷引起的力场,其强度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电场强度来描述。
在均匀电场中,电场强度是恒定的,但在非均匀电场中,电场强度会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当介质中存在空气间隙时,电场的分布会更加复杂,这就涉及到了击穿场强的概念。
3. 非均匀电场中的空气间隙在电气设备中,空气间隙是不可避免的。
当电场作用于空气间隙时,由于空气的击穿特性,电场强度会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导致击穿现象的发生。
研究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对于电器设备的设计和绝缘结构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4. 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机理空气间隙的击穿是非均匀电场中重要的击穿形式。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空气中的原子和分子会发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导致电流的流动和电场的崩溃。
而击穿场强就是指在这种情况下,电场强度达到使介质击穿的临界值。
我们通常用特定的实验方法来测量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以便在电器设备中合理地应用。
5. 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影响因素在研究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影响因素,比如空气间隙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电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气体的密度和湿度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击穿场强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合理的控制。
6. 个人观点和总结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以便合理设计电气设备,确保设备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电场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工程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电气设备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通过本文的探讨,相信读者对非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电压绝缘技术第三章:气体间隙击穿电压及提高方法引言:击穿电压的影响因素气体种类:空气和高介电强度气体电压种类:持续作用电压(直流、交流);冲击电压(雷电冲击、操作冲击)电场分布:当间隙距离相同时,电场越均匀击穿电压越高气体状态:一般要折算到标准大气状态分散性小:直流、交流、50%冲击击穿电压基本相同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电气强度大致为30kV(峰值)/cm经验公式为:d :间隙距离;:空气相对密度一、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1 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08.622.24峰值kV d d U b δδ+=δ一、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2 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一般规律:极性效应不明显;直流、交流、冲击电压下击穿电压相同;击穿电压和电场不均匀程度有极大关系,越均匀击穿电压越高。
球-球间隙和球-板间隙当不均匀程度增加时,不接地电极电场强;由于电晕起始电压=击穿电压,不接地电极为正时击穿电压高。
一、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3 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一般规律:间距很大时,电极影响不大,都接近于棒-板间隙;极性效应明显;分散性很大,不同电压波形下差异明显。
1)极性效应直流电压:正棒负板<棒-棒<负棒正板。
平均击穿场强:正极性棒-板间隙:4.5kV/cm负极性棒-板间隙:10kV/cm正极性棒-棒间隙:4.8kV/cm负极性棒-板间隙:5.0kV/cm(略微不对称)1)极性效应交流电压:棒-板间隙击穿总是在棒的极性为正、电压达到峰值时发生,击穿电压与直流正极性击穿电压相近平均击穿场强:棒-棒间隙:3.8kV(有效值)/cm5.36kV(峰值)/cm棒-板间隙:3.35kV(有效值)/cm4.8kV(峰值)/cm2)饱和现象工频电压:长间隙中棒-板间隙的“饱和”现象尤为明显2)饱和现象a 、雷电冲击电压波国标规定:%20s 50T t ±μ=%30s 2.1T f ±μ=二、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1、冲击电压波形b 、操作冲击电压波国标规定:%60s 2500T %20s 250T t f ±μ=±μ=二、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1、冲击电压波形f S L t t t +=统计时延:从电压达到的瞬时起到气隙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止放电发展时间:从形成第一个有效电子的瞬时起到到气息完全击穿止升压时间:电压从零升到静态击穿电压的时间s t 0U f t 0U 0t 二、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2、放电时延放电时延特点:a 、小间隙、均匀场:短,占主要部分b 、大间隙、极不均匀场:长,占主要部分C 、随着冲击电压幅值的不断升高,将越来越短L t s t f t L t L t 间隙中出现一个能引起电离过程并最终导致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统计时延服从统计规律的原因:1)、有效电子的出现具有统计特性,有些自由电子被中和,有些可能扩散到间隙外。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电子崩自持放电及其条件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电子崩:设外界电离因子在阴极附近产生了一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的电场强度足够大,那么该电子在向阳极运动时就会引起碰撞电离,产生一个新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电离,产生出更多的电子。
依次类推,电子将按几何级数不断增多,像雪崩似地发展,因而这种急剧增大的空间电子流被称为电子崩。
电子崩过程是汤逊理论、流注理论的共同基础。
气体游离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试作解释。
答气体游离的类型有 4 种,具体为:(1)碰撞游离: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向阳极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能量,运动加快并不断与途中其他中性原子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出自由电子。
这种由于碰撞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碰撞游离。
(2)光游离:正、负带电粒子复合时,都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其他中性原子内的电子吸收此能量后变为自由电子。
这种由于光辐射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光游离。
(3)热游离:在高温下,气体内的各种粒子动能增加,当动能超过一定值时,粒子相互碰撞而产生游离。
这种由气体热状态引起的游离方式称为热游离。
(4)表面游离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有哪几种形式?答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电场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3)复合。
气体放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解释气体放电现象常用的理论有哪两个?答(1)气体放电的基本特点是:在外电场作用下,气体间隙中带电粒子数增加,气隙击穿时,其中带电粒子数剧增,而在撤去外电场后,气体间隙中带电粒子又消失并恢复其原有的绝缘强度。
(2)解释气体放电现象常用的理论是: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什么叫流注?流注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答(1)初始电子崩头部成为辐射源后,就会向气隙空间各处发射光子而引起光电离,如果这时产生的光电子位于崩头前和崩尾附近的强场区内,那么它们所造成的二次电子崩将以大得多的电离强度向阳极发展或汇入崩尾的正离子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