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89.53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第一节概述1、美国教育技术界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但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事。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总结了以往50年来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一是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二是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斯金纳)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三是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第二节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1、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它的发展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教学的模式。
2、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1)视听教学论(1)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一、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二、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三、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
(2)“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学方法的影响戴尔的“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
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做”的经验:直接有目的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
电影,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在“经验之塔”中,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间接事物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物,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
教育技术学导论Educational Technology讲义第一部分基本理论1、教育技术学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入门课程,并全面了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和领域等。
2、学科特点⏹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实践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学科⏹从技术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3、发展简史4、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5、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视觉教育:17世纪教育界反对“言语主义”,兴起直观教学,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直至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想法。
视听教学: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媒体组合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1947年)。
视听传播:视听传播: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起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
进而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
此后发展到教育技术阶段6、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第二部分学习理论及传播理论一、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加涅(1985)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的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第一章:1、教育技术94定义是什么?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04定义是什么?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3、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是什么?每一个范畴各包含哪些内容?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研究的范畴包括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1)设计领域。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设计领域的发展源于教学的心理学运动及系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表现为计划,既包括宏观层次的设计(如教学系统的设计),又包括微观层次的设计(如某一课、某一单元的设计)。
因为系统理论的影响,设计领域要研究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因为教学心理学的影响,设计领域更强调整体化及环境研究;设计领域的知识基础包括一系列过程模式、概念模式和理论。
设计领域分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子领域。
(2)开发领域。
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技术,其基础便是媒体制作。
开发领域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子领域。
(3)利用领域。
利用是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利用领域包括四个子领域: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4)管理领域。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管理领域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子领域。
(5)评价领域。
评价是对一个事物的价值的确定。
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评价是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标准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评价领域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子领域。
4、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怎么划分人们获得的经验?(1)目的的直接经验。
《教育技术学导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与目的本科插班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我院将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试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本科目知识进行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1.识记:能理解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教育技术发展简史一、考核知识点1.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年代2.什么是视听教学法;3.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4. 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背景;5.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6. 戴尔“经验之塔”基本内容及意义;7. 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8. 掌握学习法;录音指导法;9. 凯勒制;10. 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11.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12.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13.早期的系统化教学模型;14. 教育技术是如何形成的。
二、考核要求1.识记①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年代;②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③什么是视听教学法;④视听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⑤掌握学习法、录音指导法;⑥凯勒制;⑦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⑧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2.理解①说明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原因;②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及意义;③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内容及意义;④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⑤早期的系统化教学模型。
3.应用能够说明教育技术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一、考核知识点1.我国电化教育出现的年代与特点;2.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阶段;3. “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4. 电化教育初步发展时期的特点;5. “电化教育”从新起步、迅速发展的原因;6. 电化教育的定义;7. 电化教育的本质;8.教育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9.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复习提纲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1、本专业发展历史3、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典型事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直观教学之父)《世界图解》霍本等《课程视觉化》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二)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三)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四)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典型事件: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4、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时期:1919-1949 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典型事件: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建构主义●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期●创始人:皮亚杰●主要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建构主义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四要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构。
1.视听技术⏹视听技术:通过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制作、发送材料以呈现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方法。
⏹从传播学视角看,视听技术是借助视听媒体实现的。
⏹视听媒体按照其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型媒体(技术)、听觉型媒体(技术)和视听觉型媒体(技术)三类。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研究领域(1)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理论研究;(2)教育传播学理论(教学媒体理论)研究;(3)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领域(1)信息技术教育;(2)数字媒体技术;(3)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4)现代远程教育;(5)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它的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
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为目的,系统地运用教育媒体、教育媒体的规则体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设计方法,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1、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顺序2、美国教育技术演变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3.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电化教育的兴起:1919-1949(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50-1965(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90年代中期(四)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五)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一、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分支学科二、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三、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二、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提出、设计和描述人的发展理想。
活动篇一、Slideshare ①名字意义:Slideshare 网站是一个全球性的演示文稿共享软件,该网站上的演示文稿不仅更新速度快,主题覆盖丰富,而且不乏制作精良,充满创意的作品。
在该网站上,你可以进行:1、上传自己的演示文稿与他人分享。
2、发现并下载自己感兴趣的演示文稿。
3、将这些演示文稿嵌入到博客或网站中。
4、通过将自己的演示文稿链接声音来制作一个演讲播放文件。
二、微博、博客 ①名字意义: 博客是继E-mail 、BBS、I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它是英文单词Blog 的音译,BLOG 的全名应该是Webblog ,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 ,而博客(Blogger )就是写Blog 的人。
博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个人创作;另一种是将个人认为有趣的、有价值的内容推荐给读者。
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
博客的主要应用:一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
三、RSS①名字意义:会收集和组织定制的新闻,按照用户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传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
这种技术被称为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
常用的聚合软件(RSS阅读器)有看天下、周博通、新浪点点通、抓虾、Google Reader等。
②教学方面的用途:1、用来收集专家的博客,及时了解学术动态。
2、用来收集学友的博客,及时回复学友的博客。
3、用来得到电子杂志或期刊推送的信息。
四、TAG①名字意义:标签英文是TAG,又叫自由分类,是用户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所添加的描述词。
传统的网志分类与事物之间通常是一一对应的,而通过TAG(类似于文章中的“关键词”)功能则可以给同一事物添上任意多的标签,为日后的管理提供方便。
标签和分类的区别:1、分类与事物之间通常是一一对应的,二一个事物却可以对应任意多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