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计划
- 格式:pptx
- 大小:293.82 KB
- 文档页数:1
管理学基础的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熟悉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2. 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范畴3.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4. 提高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二、学习内容1. 管理学基本概念1.1 管理1.2 组织1.3 领导力1.4 决策1.5 控制1.6 沟通2. 管理学重要理论2.1 经典管理理论2.2 行为管理理论2.3 现代管理理论2.4 战略管理理论2.5 创新管理理论3. 管理学发展历程3.1 古典管理学3.2 行为管理学3.3 管理科学3.4 现代管理学3.5 未来管理趋势4. 管理学研究范畴4.1 组织管理4.2 人力资源管理4.3 战略管理4.4 创新管理4.5 绩效管理5. 管理学基本方法和工具5.1 SWOT分析5.2 PDCA循环5.3 团队建设5.4 绩效考核5.5 沟通技巧6. 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6.1 领导力6.2 团队管理6.3 决策能力6.4 问题解决6.5 冲突管理三、学习计划1. 学习时间安排每周安排5-10小时的学习时间,包括阅读教材、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
2. 学习方法2.1 阅读教材2.2 参与讨论2.3 案例分析2.4 实践操作2.5 作业练习3. 学习步骤3.1 第一周:熟悉管理学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3.2 第二周: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范畴3.3 第三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4 第四周:提高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4. 学习资源4.1 教材:《管理学基础》4.2 参考书籍:《管理学导论》、《管理学原理》4.3 网络资源:各类管理学在线课程、论坛和资源库四、学习评估1. 考试每月进行一次小测验,考察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每周布置一份作业,包括案例分析、练习题、实践操作等。
3. 讨论参与线上线下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4. 实践参与实际管理工作,应用所学管理能力和技能进行实践操作。
五、学习效果1. 知识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管理概念、重要理论、发展历程和研究范畴。
管理学基础学习计划引言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和资源分配的学科。
在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管理学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对管理学的理解和实践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管理学基础学习计划,帮助读者建立对管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1. 深入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2. 掌握管理学在不同组织环境下的实际应用;3. 培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4. 提高对管理学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内容1.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管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组织结构和设计- 决策与问题解决- 战略规划和执行- 人力资源管理- 领导与沟通- 组织变革和创新2.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 管理模型在不同组织环境中的应用- 经典管理案例分析- 管理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案例3. 管理学的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 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 领导力和团队管理技能的培养三、学习方法1. 课堂学习- 选修大学所开设的管理学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 参加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会议。
2. 读书学习- 阅读相关的管理学教材和专业书籍,如《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组织行为学导论》等;- 阅读管理学领域的经典和案例,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
3. 实践学习- 参加实习和工作,亲身参与组织管理和决策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和解决管理问题,锻炼管理技能。
四、学习周期1. 第一阶段(3个月)- 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开始阅读相关的管理学教材和专业书籍;- 参加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会议。
2. 第二阶段(6个月)- 深入学习管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和研究管理案例;- 参与实习或工作,亲身参与组织管理和决策实践;- 培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4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计划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掌握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了解不同类型的计划,并能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4.掌握制定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不同类型的计划及其案例分析;3.制定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5分钟)a.计划的概念和定义;b.计划的重要性;c.计划的基本原则。
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2.不同类型的计划及其案例分析(30分钟)a.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b.战略计划与运营计划;c.功能性计划与项目计划。
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3.制定计划的步骤和方法(35分钟)a.确定目标;b.制定计划;c.实施计划;d.监控与控制;e.评估与修订。
方法:案例分析+课堂讲解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关于公司计划失败的案例,激发学生对计划的兴趣和重视。
2.知识点讲解(40分钟)a.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b.不同类型的计划及其案例分析;c.制定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3.案例分析(40分钟)根据不同类型的计划,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划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评估1.教学资源:案例分析材料、PPT课件;2.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划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不同类型的计划,并掌握制定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评估环节,我会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管理学基础个人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了解管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理论体系等内容。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管理目标、管理者、组织、领导、决策等。
3.理解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如管理功能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管理行为理论等。
4.学习管理学的应用技能,如领导能力、团队管理、冲突处理、沟通技巧等。
二、学习内容1.管理学基础知识概述(1)管理学的定义和特点(2)管理学的发展历程(3)管理学的理论体系(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2.管理学的基本概念(1)管理目标(2)管理者(3)组织(4)领导(5)决策(6)控制3.管理学的核心理论(1)管理功能理论(2)管理过程理论(3)管理行为理论(4)管理者的角色理论4.管理学的应用技能(1)领导能力培养(2)团队管理技巧(3)冲突处理方法(4)沟通技巧训练三、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通过阅读教材、参考学术期刊、网络资源等,全面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2.实践运用管理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学以致用,提高管理实践能力。
3.加强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讨论研究、团队合作等方式,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学习计划1.第一阶段时间:1个月内容:系统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任务:(1)阅读教材,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2)参考学术期刊和网络资源,了解管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3)撰写学习笔记,整理管理学基础知识体系。
2.第二阶段时间:2个月内容:实践运用管理学知识任务:(1)案例分析,分析、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2)实地考察,了解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特点。
(3)实习实训,参与实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实践能力。
(4)撰写实践报告,总结管理实践经验。
3.第三阶段时间:1个月内容:加强交流与合作任务:(1)与导师和同学定期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参与讨论研究,共同探讨管理学研究课题。
(3)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管理学实践项目。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48计划学分:3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普通高职管理学基础及相关课程,也可用于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系统培训,还可供有提升管理能力需求的人员自学使用。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管理技能与满足新时代管理要求为目标,首先从工作场景中的管理入手介绍管理的基础知识,介绍古典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然后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四大基本职能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课程教学要求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或"1”。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六、学生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建议1 .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岗位技能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展开学习,将每个项目分成多个任务,系统化地学习。
2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二)学生课外阅读叁考资料《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1 .产教融合,立足实践,将管理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2 .注重应用,兼顾基础,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3 .创新结构,优化内容,满足新时代对管理知识的新要求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教学日历。
第六章计划及其制定课题:计划及其制定学时安排| 2学时|授课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划的概念、性质、类型及编制过程。
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计划的编制过程课题: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教学内容: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1、定义:计划(Plan, Planning):计划既可以作为动词意义,又可以作为名词意义。
——名词: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來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动词:计划是确定未来口标,及其实现口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H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因此,计划既涉及目标(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任务和口标并对选好n标提供一•种合理实现方法。
止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來,以克服这一天堑。
”2、计划内容:“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o ---- 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
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二、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的区别和联系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实际工作屮,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吋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