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精品】悬吊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5
悬吊系统运动治疗方案引言悬吊系统是一种运动治疗设备,通过悬挂患者的身体,并提供可调节的张力,以帮助恢复和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
本文将介绍悬吊系统的背景、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运动治疗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运动和活动来改善身体功能,并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然而,一些患者由于身体的限制,无法进行传统的运动疗法。
这就需要使用辅助设备来支持和辅助运动治疗。
悬吊系统就是这样一种辅助设备,它可以通过悬挂患者的身体,将身体部分或全部的重量分散,从而减轻对肌肉和关节的负荷。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还可以减少运动时的疼痛和不适感。
工作原理悬吊系统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1.吊架:用于悬挂患者的身体,通常是由钢制或铝合金制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绳索或带子:用于悬挂患者的身体,并提供适当的张力。
通常采用可调节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悬挂数量和运动治疗方案。
3.悬挂装置:连接吊架和绳索或带子,通常是由钩子或卡扣组成,用于固定和调节绳索或带子的位置和张力。
悬吊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1.患者被悬挂在吊架上,绳索或带子通过患者身体的特定位置,以提供所需的支持和辅助。
2.绳索或带子的张力可以通过调整悬挂装置来进行调节。
较大的张力可以提供较大的支持力,并增加肌肉力量的训练效果。
3.患者可以通过进行特定的运动和活动来训练和恢复受影响的肌肉和关节。
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悬吊系统在康复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下肢的恢复和强化训练。
以下是一些悬吊系统在康复治疗中的常见应用场景:1.步态训练:对于下肢功能受损的患者,悬吊系统可以提供支持和稳定,并减轻下肢的负荷,从而帮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
患者可以通过模拟行走的动作,改善平衡、协调和步态模式。
2.坐立训练:对于需要进行坐姿训练的患者,悬吊系统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持,并减轻躺卧或坐姿时的压力。
患者可以进行坐姿平衡练习、上肢功能训练等。
3.手功能训练:对于手部功能受损的患者,悬吊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绳索的高度和张力,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抗阻力。
悬吊运动疗法的发展与应用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一种以运动系统疾病得到持久的改善和修复为目的的全新的治疗技术。
悬吊运动疗法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为治疗理念,可以通过强化躯干的肌肉和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等手段,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和控制的能力,从而提高身体核心稳定性。
悬吊运动疗法的发展悬吊运动疗法起源于挪威,一个物理治疗水平很高的北欧国家。
在20世纪60年代,挪威就已经用吊带来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了,而在90世纪初期,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密切合作,崔进了悬吊运动治疗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案例总结,发展出了全新的悬吊运动治疗体系。
悬吊运动技疗法原理悬吊运动疗法中主要以患者主动参与训练即康复治疗为核心,具有诊断和治疗量大系统。
诊断系统涉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测定,通过在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模式下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找出“弱链”,同时,治疗系统通过静态保持或动态的训练,达到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稳定肌肉系统等作用。
治疗系统包括肌力训练、ROM训练、牵引、训练稳定肌系统、感觉运动的协调训练及渐进抗阻训练等。
在悬吊运动疗法中,开链运动是指用吊带把近端肢体吊起,使肌肉进行放松运动,然后通过自身重力或外来阻力及滑轮装置在不平衡面上进行肌力训练,而闭链运动是通过悬吊带队身体部位的改变,或对悬吊绳长度的调整,调节杠杆、改变力矩、逐渐增加运动负荷来促进关节平衡功能和关节稳定性。
临床应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调整悬吊点、单侧或双侧、是否增加辅助带、静态或动态、是否增加震动等,来调整训练中悬吊训练的难度。
悬吊运动训练方法悬吊运动疗法的实施主要是用悬吊器械配海绵橡胶垫、平衡板及重启橡胶枕垫,用绳索将人体的一定部位悬挂起来,使人体在不稳定支撑的状态下,对患者进行体能训练,主要的作用是发展核心肌群,尤其是深层小肌群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悬吊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悬吊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输注药物、盐水等液体来维持患者的体液平衡,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悬吊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从个人经历出发,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悬吊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患者的益处。
在临床实践中,悬吊是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技术手段,尤其在重症监护等场合更是不可或缺。
患者在病情危急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液体补充来支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通过悬吊,医护人员可以迅速、准确地输注所需的液体,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血容量,确保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转。
曾经遇到过一位病情危急的患者,通过迅速悬吊高渗盐水,使其血压得以升高,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可以说,悬吊在这样的情况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在急症抢救中的应用,悬吊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在长期卧床的患者中,由于活动受限、进食困难等原因,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此时,通过静脉输液或胃肠营养,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促进其康复。
在护理学习习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悬吊的操作技巧,掌握了正确的悬吊方法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中,我们也有幸见证了悬吊在病房里的应用,看到了许多患者在得到营养支持后逐渐康复的情景,深刻感受到悬吊在临床应用中的益处。
总的来说,悬吊作为一项临床常见的技术手段,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在急症抢救还是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悬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熟练地操作悬吊设备,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悬吊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医疗事业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希望未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字数达到1500字】。
悬吊技术的临床应用悬吊技术是一种使用吊带或设备将患者悬挂在空中的临床操作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支撑和保护,促进患者恢复和康复。
悬吊技术在各种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在手术室中被广泛使用。
手术一般需要患者保持特定的体位,以便医生进行操作。
有些手术过程需要患者保持特定的姿势,时间较长。
悬吊技术可以用来支撑患者,使其能够保持所需的体位,减少患者自身的不适和疼痛感,同时减轻医生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其次,悬吊技术在康复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对于一些大型手术或严重创伤的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出现床疮、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悬吊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抬手抬腿、转身等,帮助患者维持肌肉力量,促进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悬吊技术也在康复理疗中被广泛应用。
在一些物理疗法中,如主动性运动疗法、平衡训练等,需要患者进行一些较大幅度的运动,而这些运动对于不能负重或者身体功能受限的患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悬吊技术能够将患者悬挂在空中,使其身体负荷减轻,降低运动的风险和负担,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
另外,悬吊技术还在康复中心和老年护理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如站立、行走等。
悬吊技术可以帮助老年人进行各种活动,如站立、行走等,帮助他们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跌倒和骨折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总的来说,悬吊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通过提供支持和保护,它能够帮助患者保持特定体位,促进恢复和康复;在康复治疗中,它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运动和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康复中心和老年护理机构中,它可以帮助老年人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悬吊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也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临床应用,悬吊技术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
首先是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
悬吊运动技术对运动引起的腰痛的疗效分析
悬吊运动技术是现代健身运动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运动方式。
它将身体悬挂于一定高度,以减少身体的重力负荷,并通过自身的运动动作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悬吊运动对于缓解腰痛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悬吊运动能够缓解腰部肌肉紧张状况。
减少了重力负荷的影响,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
在运动的过程中,使用自身的重力和肢体的运动,能够刺激和加强腰部的肌肉组织,帮助减轻腰部肌肉处于长时间僵硬的状况。
其次,悬吊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悬挂的情况下,身体需要维持平衡,需要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运动,促进身体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这样可以缓解关节僵硬的状况,并减少因关节活动不灵活或不协调所引起的腰部疼痛。
最后,悬吊运动能够增强腹肌和背肌的力量。
腹肌和背肌是支撑腰部的重要肌肉,它们的强度和稳定性对腰痛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悬挂状态下,直接作用于胸腔和背部的重力减轻,使腹部肌肉和背部肌肉得到了一个更好的训练,进而增强了腰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悬吊运动技术对运动引起的腰痛疗效显著。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行配合练习,以避免可能的运动伤害。
当进行悬吊运动时,需要保证健康,同时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并遵循有关指导和规定,以此保证其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悬吊训练在康复机理下的应用与发展魏笑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悬吊训练法是发展核心力量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医学、大众健身,并发挥极大作用。
本文从康复机理视角下对悬吊训练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其实际应用有效性。
关键词悬吊训练法运动损伤康复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1悬吊训练康复系统对肌肉刺激恢复的影响悬吊训练是运用悬吊训练装置结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进行主动、被动或助力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作为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回馈重建方法,其技术的核心为依靠神经肌肉启动技术启动“休眠”或“失活”的肌肉,对肌力的增强、肌张力的缓解、平衡协调性的提高都能在主动运动中完成,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的被动模式更有利于诱发随意的、分离性的活动,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
与常规运动康复相比,能够刺激到其他训练方法无法训练到的深层稳定肌群(如:多裂肌、腹横肌),从而可改善深层肌群与表层肌群协同收缩能力,提高机体稳定性。
2悬吊训练系统人体康复研究进展悬吊训练对脑瘫患者的治疗影响。
通过悬吊训练可以改善大脑控制失常所导致的异常姿势。
有学者发现大量CP患者本身存在着腰椎不稳的病理因素,很容易出现脊柱的前凸、后凸、侧弯等畸形。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悬吊运动训练对提高痉挛型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作用,改善了以往传统训练难以纠正的骨盆前倾、骨盆侧倾(骨盆上提或下降)等问题,加强了患者的核心肌群稳定性。
同时,悬吊训练通过核心肌群的训练,能有效缓解骨骼肌的不自主运动症状,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对身体的控制力,提高患者的核心区功能。
2.1悬吊训练在骨科疾病方面的应用在慢性颈痛中的应用。
颈部疼痛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称为慢性颈痛。
颈部肌肉功能异常时,椎体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所受压力增加,致使身体出现颈椎椎间盘变性和突出、椎体和小关节骨质增生、关节囊水肿增厚、韧带肥厚等病理改变。
康复训练中的悬吊方法探讨康复训练中的悬吊方法探讨1. 引言康复训练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悬吊方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训练手段,在康复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以基于深度和广度的标准,对悬吊方法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2. 悬吊方法的基本原理悬吊方法是指将患者身体的一部分或整个身体部位通过安全结构悬挂,从而减轻重力对患者的负荷。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运动和训练,同时也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肌肉疲劳,提供更舒适的康复体验。
3. 悬吊方法的种类在康复训练中,悬吊方法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3.1 部分体重支持悬吊部分体重支持悬吊是指患者的身体部分通过安全绳索或安全带与悬吊结构相连,以实现部分减重的效果。
这种悬吊方法常用于康复训练中恢复步行能力和平衡感,尤其适用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
3.2 全身悬吊全身悬吊是指患者通过安全绳索或安全带与悬吊结构完全相连,以达到全身减重的效果。
这种悬吊方法在康复训练中常用于恢复全身力量、改善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4. 悬吊方法的应用领域悬吊方法在康复训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4.1 脊髓损伤康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悬吊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下肢肌力和平衡感的训练。
通过降低身体重量的负荷,患者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运动,并逐渐恢复下肢肌群的功能。
4.2 脑卒中康复悬吊方法在脑卒中康复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行走能力受到影响的患者,部分体重支持悬吊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恢复步行的能力,并改善平衡感。
4.3 运动损伤康复在运动损伤康复中,悬吊方法可以提供更安全的环境,避免患者因负担不住重力而进一步加重伤情。
通过悬吊,患者可以进行肌力训练和活动恢复,同时减少对受伤部位的压力。
5. 悬吊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悬吊方法作为一种康复训练手段,具有以下优点:5.1 减轻重力负荷悬吊方法能够减轻患者的重力负荷,降低运动对相关肌群和关节的压力,从而减少疼痛感和肌肉疲劳,提供更舒适的训练体验。
【康复训练】流行的康复疗法:悬吊训练悬吊训练(SE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力量训练、肌肉功能性康复方法!不仅应用在体育领域,而且也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界!悬吊运动训练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
北京体育大学已经引入了该训练设备,国内体育科学与医学界对SET也颇为重视。
SET包括诊断和治疗系统,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
SET可加强患者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一般在悬吊器械上进行训练,也常用到海绵橡胶垫、平衡板以及充气的橡胶垫枕等以增加支撑点的不稳定性来激发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
悬吊训练的定义及康复原理悬吊训练是一种让身体处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各种力量练习,通过增强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来提高体能水平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与世界各国的同行共同开发而成,是一种全新的主动治疗和训练方法。
悬吊训练主要解决这三大问题:一、感觉运动控制;二、稳定性(协调);三、肌力问题。
悬吊运动训练突出了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
SET可加强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一般在悬吊器械上进行训练,也常用到海绵橡胶垫、平衡板以及充气的橡胶垫枕等以增加支撑点的不稳定性来激发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
悬吊训练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神经系统疾病、慢性下腰痛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出发,针对悬吊训练在康复领域方面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悬吊训练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实际应用有效性,更好的发挥出悬吊训练的价值和作用,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悬吊训练;康复领域;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305-02悬吊训练属于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康复领域和运动训练领域关注,当前国内在悬吊训练的应用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分析。
悬吊训练主要是借助绳索等悬吊指定部位,或者将人体部位置于软球等不稳定状态展开训练,在促进躯干核心肌肉收缩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训练效果[1]。
随着悬吊训练在诊断和治疗系统方面的不断完善,在康复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悬吊训练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研究分析。
1.悬吊训练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悬吊训练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员平衡协调以及肌肉训练等方面,应用在临床上,患者群体以腰痛、颈椎病等为主,当前悬吊训练逐渐开始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训练中,能够提高患者在盆骨以及躯干方面的控制力,逐渐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
有研究[2]将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悬吊训练,悬吊训练方法包含有仰卧位盆骨上抬、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等,使患者患侧下肢负重控制水平和躯干盆骨控制能力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训练后10m步行速度、FAC步行功能分级等方面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
悬吊训练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1)仰卧位,在双侧踝关节放置非弹力绳,持续抬高盆骨10s;(2)侧卧位,在膝关节处放置非弹力绳,抬高盆骨,与下肢、躯干、头颈成直线状,持续10s;(3)俯卧肘支撑位,在双侧膝关节处放置弹力绳,盆骨上抬,持续10s。
悬吊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是运用悬吊训练装置结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omuscular activation,Neurac)、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进行主动、被动或助力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通过悬吊设备,使人体排除重力的影响后,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主动训练,通过促进人体躯干核心肌肉收缩而产生训练效果,从而达到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的目的。
背景:悬吊训练起源于二战康复治疗,自上世纪90年代初挪威康复工作者提出悬吊训练的理念与原则后逐步得到发展,到2000年以后逐步用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伤后康复锻炼。
卫小梅等[1]从悬吊训练的基本要素、适应征及适用范围进行研究,并对基本要素里关于悬吊训练的组成、作用及应用形式展开阐述,开创了我国对悬吊训练治疗的研究先河,为后人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不足的是缺少当时国内的临床应用情况。
1、悬吊训练的作用机制研究悬吊训练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一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机体受到损伤后产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经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得到恢复,而且经过训练后肌肉的力量和平衡性均得到增强。
疼痛或长时间的废用促使躯体核心稳定肌群“关闭”,从而引起运动质量、肌力及神经肌肉系统控制能力降低,进而导致整体生存质量降低,即使疼痛缓解,核心稳定肌的“关闭”依然会持续,并可能导致再次损伤与疼痛,造成慢性损伤;Neurac的治疗核心就是激活“休眠”或失活的肌肉,因为运动程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转换的,通过神经肌肉训练,肌肉从损伤后的休眠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恢复其正常功能。
悬吊训练装置结合Neurac,其产生的治疗作用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提高肌力及耐力;②增强躯体核心稳定性;③提高感觉运动控制能力。
悬吊训练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要部分,首先强调的是核心。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人体肌肉的核心部分是躯干和骨盆相关肌肉,主要是指附着在腰椎-骨盆-髋关节联合体(lumbar-pelvic-hip, LPH)上的29块肌肉[2];人体的核心处在上下肢的结合部位,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4]。
悬吊训练法功能及其应用现状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悬吊训练法的功能及其应用。
具体而言,本文重点研究了悬吊训练法在增强体能、恢复运动损伤、减少疼痛和改善行为方面的应用情况。
此外,悬吊训练法也能够帮助改善生理和心理健康。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综述了过去研究悬吊训练法功效及相关应用的现状。
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有必要在未来继续对悬吊训练法的应用开展调查和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悬吊训练法、体能增强、运动损伤恢复、疼痛减轻、行为改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正文:一、简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悬吊训练法的功能及其应用。
悬吊训练法大多数时候用于增强体能、恢复运动损伤、减少疼痛和改善行为。
而且,这种训练方式也能够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完善其理论,也可以促进有关悬吊训练法技术的实践应用。
二、悬吊训练法悬吊训练法是一种特殊的锻炼方法,它通过使用腕带、膝带、背带等特殊装备将身体绞合在一起,来达到改善体育运动状态的目的。
悬吊训练法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它既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训练,又需要专业的装备和设备,加上安全措施的把关,使得人们能够进行安全有效的训练。
三、功效悬吊训练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改善体能和机能,其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能,提高健康水平,而且不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此外,悬吊训练法还能够起到减少疼痛、促进恢复运动损伤和改善行为的作用,还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健康。
四、应用悬吊训练法的应用已经在医疗、体育、健身和临床治疗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
根据有关文献研究显示,悬吊训练法对于体能增强,运动损伤恢复和疼痛减轻是有效的。
此外,悬吊训练法也可以改善运动性能,改善心理健康,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
五、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悬吊训练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体能、恢复运动损伤、减少疼痛和改善行为,还能够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未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有必要基于对悬吊训练法的应用继续开展调查和研究。
悬吊训练法是一种特殊的锻炼方法,它通过使用腕带、膝带、背带等特殊装备将身体绞合在一起,来达到改善体育运动状态的目的。
悬吊系统训练疗法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20-11-09T03:44:26.034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9期作者:邓土保林晓云李靖杰张懿君董信雨[导读] 旨在研究悬吊系统训练在产后康复中对盆底肌等核心肌群的激活和强化,分析悬吊训练在产后康复的临床疗效。
(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广东江门 529000)【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悬吊系统训练在产后康复中对盆底肌等核心肌群的激活和强化,分析悬吊训练在产后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产妇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产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悬吊系统训练康复治疗。
即对其进行躯干、骨盆及肢体进行弱链测试评估后制定针对性悬吊训练,并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的盆底肌肌电、腰骶部V AS疼痛评分以及子宫复发率等指标,以期系统评估悬吊系统训练在预防产后导致的漏尿、家庭性生活不和谐、腰骶部疼痛以及子宫复发率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电、腰骶部V AS疼痛以及子宫复发率等指标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腰骶部V AS疼痛以及子宫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盆底肌肌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较之于常规产后康复治疗,悬吊训练疗法能显著提供患者盆底肌肌电,进而预防产后导致的漏尿以及家庭性生活不和谐,另一方面,悬吊训练疗法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子宫复发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悬吊系统训练法;产后康复;盆底肌肌电;腰骶部V AS疼痛评分;子宫复发率【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9-0242-02据相关临床实践发现,大多产妇在完成分娩后早期会导致盆底肌的支持功能损伤和缺陷,进而引发漏尿[1]、性生活质量下降[2]、腰骶部疼痛[3]等一系列问题。